关 于 中 秋 节
文/刘文轩
中秋节,是传统节日中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大节日。根据农历,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月,因此中秋又称为仲秋。 八月时节,天高云淡,空气清爽,此时月亮看起来更圆、更明亮,所以中秋又称为“月夕” “八月节”。是夜,人们仰望天空中如玉盘的朗朗明月,月圆人也圆,自然祈盼与家人团圆。而远方的游子,更借这圆圆明月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作为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习俗礼仪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嫦娥奔月
传说远古一日,天上突然出现十个太阳,把大地都烤焦了,百姓们无法生活了。有位神箭手叫后羿,他登上昆仑山顶,运用神力拉开弓箭,一口气射下九个太阳,世界又太平了。王母娘娘听说后羿为民除害之事,赐他一颗仙丹,并告诉他吃了这颗仙丹,就能长生不老,匪天为仙。后羿不愿自己飞天为仙,他舍不得撇下爱妻嫦娥,就把仙丹交给嫦娥珍藏。不料二人的谈话,被后羿的徒弟逢蒙听到了。一天,逢蒙趁后羿外出狩猎,就手持利剑,逼嫦娥交出仙丹。嫦娥情急之下,就一口吞下肚里。吞下仙丹后,嫦娥突然觉得自己身体轻轻飘起。她惊慌失措,就抓了一只白兔飞向离人间最近的月亮。傍晚,后羿归来,听说此事后又惊又怒,提剑就去找逢蒙,但逢蒙早已逃跑了。失去爱妻的后羿,气的抱头痛哭。他仰望夜空,一遍遍呼唤爱妻的名字。突然,他发现月亮里有个婀娜多姿的身影,很像嫦娥,于是立即在后花园里摆上嫦娥平时最爱吃的月饼和鲜果,遥祭月宫里的爱妻。百姓们听说此事后,也纷纷在月下祭拜,祈求嫦娥吉祥平安。从此,民间就有了中秋节祭月拜月的习俗。
祭月拜月
中秋在我国是一个很古老的传统节日,它最早源于对月亮的崇敬。《礼记》早有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秋分夜祭祀月亮的情景。所以,逢此时就要举行祭月仪式。而秋分多在中秋前后,民间多合而祭之。中秋之夜,家人欢聚一堂,设祭在朗朗明月之下,以月饼、西瓜、苹果、红枣、祭酒等作为祭祀供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不能少的,象征团圆甜蜜之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明月冉冉升起之时,女主人先将月神嫦娥像放在东方月出之位,然后红烛高燃,香烟袅袅,率家中女眷依次焚香礼拜月亮。按中国哲学讲,月为阴、为女、为柔,日为阳、为男、为刚,所以古代有女拜月,男拜日的传统,祭拜月亮是女人的事情,男性是不参加的,否则有违礼仪,这也是男女有别的文化传统。
赏月玩月
在古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由于中秋时节,正值秋收黄金之际,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载歌载舞、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而此时又逢佳节,天清气爽,明月如盘,清洁如镜,团圆、美满、如意、吉祥油然而生。所以,当明月高照,清风徐来,虫声唧唧之时,全家人幸福地团聚一堂,怎不令人欢喜陶醉呢?于是,饮酒作诗,赏月游玩,共贺佳节,把中秋推向一个高潮。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在皎洁的月光下,人们三五结伴,行走在明月之中,或登楼观赏月华,或静坐沐浴月光,或对月独酌剑舞,或临川捞月笑谈,通宵达旦,赏玩不衰。“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徐凝的这首诗描写的正是这样的诗情画意。
品吃月饼
人常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人们在赏月的同时,还要吃月饼。月饼,最初是礼祭月亮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赏月饼,作为合家团圆的一大象征,成为中秋佳节的必备礼品。所以,月饼也称作“团圆饼”。其形状如圆圆的月亮,月饼馅可谓百花齐放,但以香甜可口为主,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人对生活,特别是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生活由衷的向往和礼赞。所以,在八月十五日之前,外甥、女婿都要赶时将月饼送往舅家、岳父岳母家,寄托下辈人对长辈人的祝福和愿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