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华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64)》「向未来挑战」(1669辑)

晨间寄语
现实最好写的是一日三餐,吃喝拉撒睡,平凡、简单、天天面临,又过去。最让人难以忽略的,也是这一日三餐,吃喝拉撒睡,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这一辈子的奔波劳碌,即为“财死”。死刑犯的最后一顿饭被称为“断头饭”或“壮行饭”,目的是吃饱喝足再上路,足以证明吃喝拉撒多么重要。鸟为食亡,人又何尝不是?那位说着“把自己生的养大,把生了自己的送走,下辈子不来了”的农民工,道出了好多的辛酸、人生的不易。
所有的文人墨客,最不好写的,是人牲。说对了,不见得比谁都聪明,说错了不仅是胡说八道,又被斥以自作聪明。人性彰显的是个性,同时又全是是是非非。人从是非的旋涡里走出来,又被绕到是非里去。是,是财路,是生的希望,谁不往里面钻?所有的聪明才智全部用在财路上,获得,就是希望。“非也”,财路断了,逃也似的。非,不去,离开,还有更多的释意。是与非,人这一生都在选择,阳关道,独木桥,也有另辟蹊径。走好了,喜盈盈,走差了,心灰意冷,走好走不好,都累,所以“下辈子不来了”,也来不了。所有的人都在希望和失望中,“醉生梦死”。可能醉生梦死是最好的解脱,也只有在醉生梦死中才能淡却了苦和累、欢乐和笑意。
醉生梦死是臆造出来的,是个名词而已,醉生是看,想看,和看到,醉是字面、是梦幻。冷笑话说,想要样样好,就自我陶醉,做个“梦”吧。梦死是一种自我陶醉的表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是老路,是必然,所以现代人幻想安乐死,“视死如归”,就不那么害怕了。人人忌讳这个“死”字,忌讳了,就不去了吗!视死如“归”了,可能会更显得轻松自如,我们互相祝愿“过好每一天”,每一天都过好了,来和去,就不那么重要了,“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对吧!
新的一天,早安!
2024.9.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