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赤诚
离乡在外工作几十年来,虽然石别离北山不远不近,仅有17公里的路程,但是,由于工作的原因,每年都是在春节或清明节期间才能携家人一起回北山老家小住几日,再就是每逢酒事就必须得回来一两天,要是在上班时间,那更是来去匆匆了。
一直以来,除了春节,最让我牵挂的就是中秋节了。但是成家之后,中秋节就很难回北山了,都是在石别中学过节,特别是“供月亮”的时候,虽然学校离石别街不远,但是孩子们都不愿意去凑街上那个热闹,往往都是坚守学校这块神圣的阵地,进行着他们一如既往的简单而有趣的供月赏月活动。老师们的那些孩子,都喜欢集中在操场前面的舞台上供月亮,他们嫌桌子笨重难搬,一般都是每家把一个簸箕摆在舞台上,放上一块月亮饼和几块月饼,加上两个柚子,再点上一对红蜡烛,就算是供品的全部了,就这么简单。每当目睹此情此景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勾起了我对儿时故乡中秋之夜供月赏月精彩场景的深深怀念,也就不由自主地对孩子们描述那些难忘的情景。
北山街的街道是通常的普通街道,我们西头尾的街道是在对门两排民房中间,东西长约160米,南北宽约8米。儿时的我们每年都盼望着农历的八月十五尽快到来。就在那一天,街坊们无论清贫或富有,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丰盛的、品种繁多的供品,其中必不可少的是用炒香的上好糯米,或用小石磨磨碎,或用碓把它舂成细粉,掺上适量的黄糖或白糖,还有炒香的黑芝麻,压成1厘米左右厚薄的圆形白色的月亮饼,它们有大有小,但表皮都是一层薄薄的纯白色,白色以下就是米黄的本色,在洁白的表面上,都要用手工描绘上彩画。而那些彩画,有的画的是嫦娥奔月,有的画的是牧童横坐在大水牛背上吹着长笛等等,不胜枚举,栩栩如生,生动地展示了民间绘画艺术的精湛技艺。我曾走访过一些资深的街坊老人,据他们说,早年那些饼上的精美彩画,水准达到最高境界的杰作,人们都公认是出自东头街的饼画大师祝继郁、邵奇香两位老先生之手。其次就是把生的糯米粉拌湿,捏成马崽、牛崽、羊崽的形状,然后把它们蒸熟,马崽眼睛是用一种花草的种子,比绿豆小一点,它圆而黑亮,镶嵌在它们的眼睛部位(一般陷入直径的一半为宜)作为凸起的眼珠,背上也描上花纹。据说这些马崽就数羊角村的民间艺人制售得最为出色。还有就是常见的圆形、方形的有馅月饼,饼馅的种类也是很多的,有五仁叉烧的,而冬瓜糖是必不可少的。有蛋黄的,还有莲蓉、豆蓉的,味道香甜,深受人们喜爱。这些月饼的生产渠道主要就是供销社和蒋家的饼厂。除了这三样每家必备的供品以外,还要根据自家孩子的喜好,适当选择一些鲤鱼形、罗汉形等等的大黄饼。
更有趣的是,那些有条件的大户人家,他们家的供品更是各显神通,层出不穷,他们用各种水果,制作成各种小动物的模型,譬如把优质的沙田柚打扮成长白胡子的不倒翁;还把柚子破开,掰开柚梳,翻开疏松的柚芽,去掉种子,作成小白兔的模样,那些柚芽洁白无瑕,晶莹剔透,酷似雪白蓬松的兔毛;用又圆又肥的土芭蕉,在它的中部插上两根八字形的竹签,芭蕉尖头作头,芭蕉柄作尾巴,就作成了一只小老鼠等等。这些小动物,有头有尾,五官齐全,身形逼真,就像活生生的小动物,彰显了制作者的精湛工艺。
傍晚时分,月亮尚在含羞静静地躲在马道小山背后不肯露出笑脸的时候,各家各户的大人们就迫不及待地协助各自家里的孩子们张罗起来。首先,把自家的或是圆桌或是方桌或是椭圆桌,还有的是长方桌,摆放在自家大门口中间位置,先在桌子前面正中摆上月亮饼,两边摆上马崽、牛崽,后面摆上那些大饼、月饼、不倒翁、老鼠、兔子,然后在桌面两侧一边摆上一个柚子,在两个柚子旁各插一根红蜡烛并点燃。至此,一切准备工作总算就绪了,这时又圆又大的月亮就从小山后面冉冉升起来了。远远望去,街道两旁的供品琳琅满目,在皎洁、柔和的银色月光下熠熠生辉,犹如两条金碧辉煌的长龙在缓缓游动。你看那些孩子们,这里一伙,那里一堆,有的在嬉戏;有的在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有的围坐在那些街坊的梁老太太、祝老太太身旁,听她们讲故事,那些故事都是非常生动感人的。譬如:不必说什么《梁祝》,同窗三载却不知晓祝兄竟然是女儿身;也不必说那个什么叫《鹊桥会》的,说的是牛郎织女,只能一年一次的“七七鹊桥来相会”的凄惨遭遇,听完都能潸然泪下。单说那民间流传的,不上史书的《丫辫奶》,也会让人毛骨悚然,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等等。其中最有趣的还是听祝老太太(祝炳华的母亲)吟诵的童谣:“月亮光光,打把钥匙开笼箱,笼箱有头牛,带妹去桥头……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刀送爷爷……”等等。还有的孩子们,就在两条长龙之间穿梭,边浏览,边叽叽喳喳地评头论足,时而高喊:“快来看哪,这块月亮饼画得太好了!”时而尖叫:“哇!你看,这个兔子做得真像。”都在鉴赏和评判着谁家的供品种类繁多、生动逼真,孩子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大人们也有他们自己的娱乐方式。一眼望去,那些大老爷们,有的还光着膀子,或者坐着有靠背的竹椅上,双脚八字形叉开,或者睡在竹制躺椅上,慢条斯理、悠然自得地摇着大蒲扇在纳凉。有的手握长长的烟袋,吧嗒吧嗒地抽着呛人的旱烟,天南海北地在闲聊;有的在打牌、下棋;有的把家里的又宽又长的大椿凳抬出来当床睡,而更有特色的就是他们干脆把大门板卸下来,一头架在自家门槛上,一头落地,正躺在上面做着春秋美梦,不时发出很有节奏的如雷鼾声。人们常说三个妇女一条街,她们有的在纳鞋底、有的在织毛衣,不时传来都能把瓦片掀翻的欢声笑语。人们都在想着,要以这种古老而独特的祭祀方式,祈盼着来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幸福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说完这些的时候,月亮已不知不觉地升至中天,显得更加明亮,燃烧的红蜡烛也将燃尽,供月赏月的活动也接近了尾声。孩子们都兴奋地说,等到明年的今天,我们也要学着制作更多形象生动的供品,让我们的供月、赏月的活动更加精彩、更加有意义。
【作者简介】蓝建新,笔名:辞陈、赤诚,男,1955年8月6日生,瑶族,祖籍广西都安县,河池市宜州区人,广西民族学院函大中文系毕业,宜州区石别中学退休教师,爱好文学,喜欢唱歌。偶有拙品发表于《河池文艺圈》《北山顶脚》《老鸟传媒》《都安文旅》《宜州纵览》《今日宜州》《新疆文学》《家乡》《首都文学》《红水河文艺在线》《青年文学家》《中国经典文学》等。现为《青年文学家》杂志社威海分会理事、《双馨文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