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讯(蔡志强 刘梅)近日,60余位北京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在北京市文联艺术工坊聆听作家讲堂第五讲。作家讲堂是北京市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老舍文学院承办。本次课程邀请了北京老舍文学院专业作家、鲁迅文学奖得主宁肯作为主讲嘉宾,分享他在文学创作中的经验和思考,特别是从散文创作过渡到小说创作的独特体会。活动由北京作协驻会副主席、北京老舍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周敏主持。
宁肯以其鲁奖获奖作品《北京:城与年》闻名,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他对北京这座城市深刻的情感,更体现了他在散文创作上的卓越才华。然而,宁肯并未止步于此,他将个人经验进一步深化,创作出了同名小说集《城与年》,完成了从散文到小说的跨界之旅。“散文的本质是真实,它来源于生活;而小说则是虚构的,它需要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宁肯分享了自己如何将生活中的点滴经历转化为小说创作的灵感,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收获。“写作是一个不断挑战自我、发现新领域的过程。”宁肯鼓励在场文学爱好者们勇于面对不熟悉的领域,通过写作去探索和理解这个世界。此外,宁肯还分享了他在语言运用、人物塑造以及情节构建上的独到见解,特别提到了小说语言与散文语言的区别,强调小说语言应围绕人物展开,更朴素、直接和真实。在问答互动环节,宁肯耐心回答了文学爱好者们关于写作风格、小说与非虚构作品的区别、人物对话创作等问题,并签名、合影留念,大家都表示受益匪浅,对文学创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这次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学创作的经验分享,更是一次文学精神的传承和启迪。北京老舍文学院建院以来,始终围绕“出优秀作家,创优秀作品”的办院宗旨,针对不同层次、年龄的作家,按照散文、诗歌、小说和报告文学等分类别打造高研班、基础班等多种文学培训课程,已成为北京作家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建立起北京文学人才梯队培养体系的同时,亦为首都文学薪火相传的绚烂图景做出了重要贡献。作家讲堂(第一季)共八讲,后续将会邀请邱华栋、柳建伟、徐则臣等获过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文学奖项的著名小说家与文学爱好者们分享交流。来源: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
编辑:李光亮 侯杰
编审:刘国峰
审核: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