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作者: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辍。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作者简介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是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他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作家,积极参与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郁达夫的文学创作涵盖了小说、散文、旧体诗词及评论等多个领域,其中以小说最为著名。他的代表作包括《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和《怀鲁迅》等。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文学技巧,也深刻反映了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
朗诵者简介
宋淑燕
北京悦读诗苑朗诵艺术团特邀主播、朗诵指导。
郑州银龄电视艺术团团长,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会员,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会员。荣获郑州市三届群众文化艺术节经典美文诵读大赛优秀奖,荣获郑州市成人教育系统《众志成城抗疫情》朗诵征稿活动一等奖,荣获河南省老干部局、河南省文化旅游厅共同举办的《庆祝党的百年华诞诗歌创作朗诵大赛》二等奖,荣获“中国梦.燕山情”第三届全国朗诵大赛成年组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