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画苑●文学原创●双槐文艺
征稿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刊头题字:葛裕钧(江苏)
著名书画家
刊头题画:张建新(山东)
中国书画名家
刊头题词:漆爱礼
中国书法名家
作者风采
作者简介
赵有成,笔名,牛虻。男,一九四八年五月十二日生,长安区滦镇小新村人,西安市未央区作协会员,西安作协会员。
西安市作协会员
赵有成随笔作品选
回忆童年
作文/赵有成
每当我听到有关歌唱父亲母亲的歌曲时,不由得让我回忆起我的童年时代……
听父亲说:民国时,我父亲兄妹九人,日子过得十分艰辛。有了我们兄妹后,我家六口人窝居在一间单面厦子房里,这房还是我二伯伯家的。
我二伯伯英年早逝,二妈妈为了养活我堂姐堂兄不得不后走到北豆角村。
共和国建立后,三堂兄要结婚,要腾房子,我一家只得住进一间土地庙里,后又央求社家拿事人住进了杜家官房。再后来村里要办学堂,杜家官房又住不成了,直至一九五四年在舅舅家的帮助下才住进了自家盖的三间单面厦子房里。
母亲生下我,家里穷,父母养不起,父亲跟母亲商量把我要送人,一句话被我大哥听见了,他和我父母闹,父母说养不起,我哥说他自己搭伙养家。可怜的他十三岁就同父亲进山里割扫帚掮板,担起了扶帮父亲养家的任务!
我家过去只有一亩七分地,土改时才分到财东家四亩良田,真是得到了新生。
新生了几年功夫,就由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一直走到人民公社。
五七年进小食堂,五八年进大食堂,五九年大食堂办不下去了又回到了小食堂,从此,我家开始在饥饿线上挣扎。
为了充饱肚子,妈妈把从地里山上剐回的野菜野蒿煮熟,再把从食堂打回本来就能照人影的稀饭再倒进煮好的野菜野蒿锅里,然后才能动碗动筷子。
自我懂事起,村里人就缺吃的,记得我大哥五八年参军,六一年复原回村要接我大嫂子,那时候,青年娃结婚给丈家拿的礼品很简单,除了香腊外就是用线麻缠扎黑白红蓝绿五色线成个小包,不知是个啥讲究,也许是意味着到婆家后要承担起针线活吧!再之要用上好的白面蒸好六个灶糕和十个馒头蛋蛋子。
父亲先前晚上把礼品全部放在礼笼里,挂在屋梁上,我半夜想起了白馍,本来就肚子饥,一想起那十个馒头蛋蛋子肚子就更饿,忍不住口中生津。我悄悄地爬上了木梯,手挖一个馒头就狼吞虎咽了。
第二天早上天未亮媒人来检查礼笼,发现少了个馒头蛋蛋子,父亲怀疑是我二哥偷吃了,把挨墙睡的二哥叫醒要问个究竟,二哥不承认,我爸操起一把煨炕的圪叉棍,当下就打了下来,在炕边睡着的我说把我打了,馍是我吃的。人常说,八十岁的老,心疼的是小,在兄妹五个中,父亲最偏疼我,因为我小,圪叉棍再没落下。
那几年,我家吃饭是由父亲分配的,大人只准吃一大碗,小娃一人一小碗,一天两顿。小小年纪的我还编了句:”一人一碗,都甭桑眼“的口诀来。
三年灾害来了,正是我长身体的时候,小食堂也办不下去了,各人又回到各人家里做饭吃。
没粮吃了吃麸糠,吃榆树皮,榆树叶和榆树钱,榆树一身都是宝。柳树叶和国槐叶苦得不能入口,人们前晚把树叶煮熟,捞出来放到清水盆里拔一夜,这样做能把树叶里的苦味减轻一些。第二天又从清水盆里捞出来调些盐水,(买回的盐带泥,放在碗用水浸泡,水做盐用,然后把见底的泥倒掉)吃进肚子里压饥。把有些人吃得脸上发了绿。
野菜剐完了就上山薅野蒿窝浆水吃。聪明的人把包谷壳用生石灰和井水泡几天后,再用木杈搅一阵子,捞去壳,勺去水,剩下液状物蒸成馒头充饥,美名其曰:”淀粉馍“。
记得堂叔父盖他前头房,给帮忙的乡党吃的“米饭“,实际是三成豆腐渣,三成萝卜泥,(把萝卜煮热,臼为泥状)三成淀粉,一成大米。喝得是从商店打回的散烧酒兑一半水,酒里放一把辣角子,把乡党吃喝得肚儿圆,都夸我叔父人大气,把乡党看得起。
对门我乡党二叔上山割柴禾没有干粮拿,在生产队菜地里偷了两个生茄子当干粮;包谷棒子刚生玉米粒就有人钻进去偷着啃几口是常事;病死的猪狗烂猫,谁肯扔掉,只要能救命,统统下肚。
生产队里病死老死的骡马驴牛,队长派人用刃片子把皮一剥,把肉剁成小块,提着蛋笼的社员排成队用贪婪的目光死盯着紫色的肉堆,生怕分到自己跟前没得啥分了。有时分不上病肉了,会计就把账记上,候下一回再补上。剥下的牲口皮拧成绳生产队里给牲口做缰绳或犁地用的扯绳子。还有个别不自觉的剥皮社员趁人不注意,把病肉塞进柴草里半夜再偷着拿回家。
二队有个叫杜廷华的社员在起牛圈时,腰猫着勾鞋,从腰里溜出一把一头缠着稻草的刃片子来、队长问他:“你起圈来了拿刃片干啥?”杜廷华无言以对。旁边一社员揭穿了他:“咱老杜看咱的老犁牛病了,提早做好了剥牛的准备。”一句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四五岁时就是俺姐的跟屁虫,剐野菜,拔猪草,拾柴禾,那里有她,那里就有我的影子。
那一年三伏天,小娃们在署假期间奉父母之命提着担笼在柿子园拾青蛋柿子充饥,我同我姐那天天刚亮就到了我们一队的柿子园,因为起身迟了青蛋柿子就让起早的孩子拾完了,所以必须去早些。姐弟俩走完一二队柿子园后要去三队柿子园,去三队柿子园必须要经过三队一片麻地,刚走到麻地顶头时,从麻地里窜出一只狼来,我和姐姐撂下担笼“妈呀妈呀“地就往我队麦场里跑,几个上工早的社员提着木杈顺我姐弟俩的哭喊声跑了过来,狼已是无踪无影了,几个大人帮我们拣回担笼和青蛋柿子。
五六十年代浅山里的狼特别地多,天一黑,妇女儿童就不敢出门了,男人一个人出门就得带着家伙。
我二哥是四四年出生的娃,由于家贫,长大些了要上学,睡觉成了问题,我二舅拉着我二哥的手到舅舅家村里上学。
初到外村上学人生地不熟的,少不了要受些逛怂娃的欺负。上学的第一天就被一个叫康羊的同学打了,我舅婆是个明事理的歪老婆,知道外孙子挨了打,到学校后没寻老师,而是左手拉着我二哥的手,右手提着拐拐子撵得康羊满操场胡钻,整个学校的学生都看见了。从那天后,一直把初小(四年级为初小,六年级为完小)念完,再没有别人家的孩子欺负我二哥。直到我家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才回我村上小学五年级。
后来,我慢慢地也长大了,到上学的年龄了,我妈用一块旧粗布三边用针线一捏,上边缝上两条布带,就算是个书包。里头放语文,算术两本书,一支铅笔,两个本子就成了一年级乙班学生,一年级甲班在大新村。
学校紧挨着我家,就是过去杜家的官房,官房前头是二年级,后头房里用胡基盘了五排桌子,一排两个,一个桌子坐五个学生,全班五十个学生,小新村娃们不够,大新村娃补数,板凳自带。
在上小学的那几年,教室有窗子没玻璃,用纸一糊,夏天好过,冬天西北风一吹,窗上糊的白纸,哗啦啦地直响,时间不长就被刮烂了,孩子们本来就空着肚子,又穿着没有内衣内裤的粗布棉袄棉裤,被冻得瑟瑟发抖。有的孩子家长用破旧的洋瓷碗做个小火炉,里头放着包谷轴子或小木棍用火点着提到教室取暖,后来提火炉的孩子多了,教室里的孩子们被呛得直咳嗽,学校就禁止提火炉。孩子们冷的实再不行了,我老师问道:“同学们,冷不冷?”
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喊:“不冷。”
”不冷咋突突呢?“
“突突也不冷!”
老师笑了:”我知道同学们冷了,都站起来,原地踏步踏。“大约一分多钟,老师一声”停。“同学们坐下来又继续听课!
我上三年级了,学校在大新村,这块地原来是一个不小的庙宇,民国时大小新村的能行人联合村民把庙宇改造成了学校,故而取名“新村小学“。
人与人发生争执或打架,没干过对方,是自家没本事不怨人,过去了也就不计较了,甚至还能成为朋友。如果一个人在落难或贫困潦倒时他人非但不帮衫反而讥讽,这个人可能会嫉恨你一辈子,甚至寻机报复你。
我都进教室三天了,由于二元钱学费交不起,班主任刘志宽老师让我把我父亲叫到学校里来。
我父亲是十里八村的能行人,常在乡里给村民说大完小,了却纠葛,写分书和调解书。他是富平县立城中学的毕业生,是个很受人尊重的文化人,只是在立城中学和习XX是同学而认为是历史问题不被一些人看好。真正是秀才拿锄头无有用文之地!
我老师长得象电影名星刘江,他当着我的面,瞪着胡汉三的一双大眼睛挖苦我的父亲。可怜的父亲为了我能识得几个字还得给老师陪着笑脸忍受着他的讽讥和溪落。
一个德高望众的父亲被一个三年级的小学教员凌辱,我心中岂能平静,我恨老师,恨得咬牙铁齿,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好在第二学期换成蒿子强老师了,他对孩子们一视同仁,我的学习成绩直跃前三名。由此我总结,要得孩子学习好,师生关系最重要。
到四年级的一天,老师领着全校孩子去十里以外的灵感寺看电影(红孩子),回家时的半路上我由于营养不良而昏倒在徐家巷村北的土公路上。多亏徐武杰老师口袋有半片稻糠面馍,让我吃了下去后才免强走回了家。
我有三个小伙伴,我们同住一个巷子里,又是同年,可以说行影不离,饿极了就进生产队的瓜园里偷吃甜瓜,黄瓜和洋柿子,偷来后自己吃饱,我有心带回给家里人吃,不敢,会遭到父亲打骂的,因为文化人一般是顾颜面的。
那时候小学生天刚亮不吃早饭就上学,上两节课十点左右放学吃早饭,上午上四节课放学,下午就不去学堂了,懂事的孩子就上山割柴,剐野菜野蒿打猪草。
到了秋季,为了攒学费,我不是采药材便是拾栗子。我们四个小伙伴提着担笼拾栗子,说是拾栗子,实际是和村里打栗子的人打游击,他们在东边打,我们到西边偷,他们去西边,我们就去东边。我用一个苦竹杆给顶头挷一个钢筋勾子,勾住栗子左右拧,这样没声,不被人发现。他们三人也模仿着我去做,整得看园子的人无从逮住。“
我大哥在部队,二哥穿的衣服小了,我妈量好我身子的尺寸,按我身子的尺寸用剪子一裁,再缝成衣服让我穿;二哥穿的鞋小了,我妈把鞋后跟用麻绳捏个鼻梁由我穿;姐姐穿小了的花衫花袄是大襟子,穿小了的裤子裤口开在右跨上,为了护身遮丑,从来不与妈妈争新旧好坏。开始穿上姐姐的衣裤有些同学笑我,时间长了也就没人笑话了。
半夜,我们都睡得正香,妈妈还在煤油灯下缝补衣裳,她嫌浪费煤油,把灯眼子压得小了又小。
生产队队长让我爸承包了给饲养室供土的活,天不亮就得起床在土壕犁土,撸土,晒土,拉土。队里只配一个架子车,他一包就是八年。为养家出尽了力,流尽了汗。这活虽然苦些,但这活是一门门,不与群众打交道,免却了不少是非和争执。
小时候的文艺生活就靠一个月一两场黑白电影来调解,有时要钱,有时不要钱。要钱的电影在新村小学上映,大人一角,小娃五分。五分钱的电影票我买不起还想看电影,咋办?我就拥在检票处瞅机会,检票处支一张课桌,我趁检票人正检票时放去注意力,就从桌子底下钻了进去。检票人发现后紧喊慢喊我己进了人群。后来长大点了就翻墙跳墙,从来没被拉住过……
人们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话应验在了我的身上,不是我的本事,是改革开放的功绩。
有的人二十年河东,有的人三十年河东,有的人都八十岁了临死还在河东。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开了,他却与世长辞了,你咋能到河西来?
我的女儿和儿子都不爱听我讲过去,我不由我呀!我若忘了过去就是忘掉了爸和妈……
如今,我的日子好了,天下大多人日子都好了,最起码不饿肚子了,腰上不勒稻草绳了,好多人都在天天过年。日子是好了,自己的父母亲却早就走了……我们怎么去孝顺?无法孝顺呀!一回忆起往事,我一个有良知的人不能尽孝,能不痛心流泪吗?我只能是清明节,阴历十月初一,年三十去父母坟上烧几张,以表纪念!
投稿须知
1、【双槐文学艺术社】为文学和书画艺术综合微刊平台,欢迎您关注公众号shhwxyshy。投稿方式:邮箱投稿[[email protected]
]。为了扩大宣传,凡双槐文学艺术社刊出作品,同步在微博推出。优秀作品在城市头条刊发。
2、微刊欢迎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以微小说1篇,散文1篇(含散文诗2篇)、诗歌(现代诗3首、古诗词5首)、摄影书画不限,作品+个人简介+照片格式发。城市头条精选10人荟萃文选推送。微刊为每日专刊,城市头条为周刊。
3、请投稿作者认真检查后再投稿,文责自负。投稿15日内未刊登,请自行处理,恕不退回。
4、稿酬由读者来定。文章发布后,一周内到账的赞赏额,30%作为平台运营,20%奖励编辑和诵读者,50%归作者所有,所有稿酬按微信公众平台和城市头条平台扣除费用的比例计酬。稿酬以微信红包形式7天后发放,无赞赏就无稿酬,10元及以下不发放。领取赞赏请加主编微信,以便按时发放。凡无转发朋友圈或阅读量不足100者,本刊不再编辑刊发。
5、本平台所有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告知,进行删除。
6、本平台所有作品诗作者原创授权发布,严禁未经平台授权转载,保护原创权益。
中国双槐文学艺术传媒中心
平台团队
社长兼总编:马诚
责 任 编 辑:潇潇
文 案 策 划:彦程
编委
现代诗部:春华秋实 周文东 伊晓雪
古诗部:白雪 祝汉波 孙师峰(火焰)
微小说部:窦秋昌(鲁秋)董永卿
散文部:苏保忠
书画部:王福源 墨缘
外联部:流云
本刊特约作家(诗人):
祝汉波(湖北)周文东(新疆)
董永卿(河南)苏保忠(河北)
伊晓雪(黑龙江)孙师峰(火焰)(河北)
窦秋昌(鲁秋)(山东)
张世民(山东)夕阳音(广东)
本刊特约书画家:
王福源(黑龙江)
(以下排名按发表作品顺序)
由于版面限制,部分列出,敬请谅解
本刊刊出著名作家名录
王克臣(北京)中国作家协会
周家俊(山东)军旅作家
张寿岭(甘肃)诗词作家
李威(四川)实力派诗人
李立方(香港)著名诗人
施怡淡(香港)著名诗人
。。。。。。
本刊刊出海外作家和书画家名录
唐生趣经(美国)犹他大学
博士
书含(西班牙)华文自由撰稿人
黄科(巴拿马)华文自由撰稿人
郭醒奇(加拿大)华文自由撰稿人
。。。。。
本刊刊出著名书画家名录
葛裕钧(江苏)著名书画家
杨瑞堂(山东)(英国)牛津艺术学院
客座教授
牛津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杨福平(甘肃)南京市长江书画艺术
研究院教授
。。。。。。
友情刊出其他平台作者名录
曾吉林(重庆)央视12频道夕阳红栏目
报道诗人
中国东北分社副社长、副主编
黄昌才(湖南)中国诗书画家网艺术家
委员会副主席
王朝霞(山西)全民悦读太原阅读会
宣传部部长
胡荣誉(学藩)(湖南)孔子诗歌协会
副秘书长
扫二维码
关注《双槐文学艺术社》公众号
点击下面点赞、评论和打赏,
您将感受到原创作品的力量,
您的赞赏是作者创作动力的源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