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崇州市是首批四川省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目前培育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7项、代表性传承人156名。近年来,崇州深入挖掘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美学价值和时尚潜力,不断探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道明竹编的保护传承、价值发掘、创新转化,探索出一条文化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之路。

在崇州,道明竹编已有2000多年历史,为打破技艺传承断代危机,把无形的技艺以有形的方式传承下去,崇州引导国家级竹编技艺传承人赵思进与北京大学等联合编撰《道明竹编》,将“口口相传”的师承工艺具化为“图文并叙”的操作范本,引进中央美院传统工艺工作站等平台,搭建竹编研学创作的创客基地,推动传统工艺走上学科建设的发展道路,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竹编学习和推广,现已培育出60余名道明竹编非遗传承人、100余名竹编艺人,其中,杨隆梅、肖瑶等90后新生代接过祖辈的衣钵,成为道明竹编新的传承人、“代言人”。
为实现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崇州积极推动道明竹编与建筑、服饰、装饰、文创等跨界创新,建成糅合诗词意境、竹编艺术和建筑美学的标志性建筑“竹里”,创新设计了胸针、耳环等300余种时尚潮品,携手NEXY.CO等时尚品牌推出联名服饰,定制开发出黄金面具、中国龙等竹编主题艺术装置,让竹编由过去的“生活用品”转变为现在的“艺术作品”,先后赴美国、新加坡、法国等地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惊艳亮相“费城花展”“大运会”“世园会”等国际盛会。现在,道明竹编已成为成都、四川乃至国家对外交往中的重要“国潮”赠礼。
为让更多人深入了解竹编、持续关注竹编、更好支持竹编,崇州集成打造了展示竹编文化的示范载体——竹艺村国家4A级景区建成开放百竹园科普基地、放翁书巢等特色场景,专业运营竹编艺术坊、竹艺村村史馆等高品质文创空间,加快建设丁知竹手艺人学园、乡村美术馆等引领项目,迭代推出非遗研学、森林康养、艺术摄影等新消费业态,通过场景营造让游客实景式、沉浸式地体验到竹编非遗的独特魅力。每到周末、节假日,竹艺村就成了热门打卡地。2023年,竹艺村吸引游客128.6万人次,带动旅游综合收入12.55亿元。以竹艺村为核心的“微商圈”,入选四川十大文旅产业地标,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天府旅游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