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进县城
写者王海民
我是六三年的兔兔,属于六零后。我是九岁那年进的学堂,那时候人没钱,孩子们上学都晚。我一级不留升到五年级的时候也就十四岁的年纪。清明节前几天的一个星期四下午,放学的时候老师说,明天集体去县里给烈士扫墓,大家早上七点半到学校集合,一齐去县城!大家一听特高兴,因为大多数人还没有去过县城呢,能不高兴和兴奋吗!
第二天我们准时到校,八点出发,排着队伍,还有初一初二两个班的共三个班,在老师的带领下,徒步向县城进发。出村上公路,当时去县城的路还都是沙石公路,顺着公路上果园岭,下大坡过八里寨村,当年的耿村煤矿还没有修建,公路从现在的耿村煤矿中间穿过,拐走朝西关去的近道——鬼沟mai,走西关菜园地,到西河南烈士陵园。正值活泼年少,人又多,一路有说有笑,还有看不完的春景,跑了十公里的路程也不觉得累。
到了烈士陵园门口,大家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也没有人嘻闹喧哗了,庄重的迈着的整齐的步伐进到里陵园,扫墓的人还真不少,都是各个村的学生。大家严肃有序地听着讲解员给我们讲解各个烈士的英雄事迹,印象最深的是续海露烈士,其它的也不太记得了。听好报告,大家自由在烈士陵园里观看,有细心的同学,还拿出笔抄记东西。大家的心情都是敬佩的,感觉这里的每个烈士都是伟大的。快到中午的时候,老师集中大家开个小会,下午自由活动,注意安全,不要单独行动,结伴去县城转转看看,早点回家,大家一听,都特别高兴。
我和同伴一起欢呼雀跃地走过陇海铁路涵洞,上个小坡,直接到了县城西关。第一次进城,感觉县城好美啊,看不尽的景致。两边都是卖东西的,啥都有特别稀奇。特别是到了西关高台阶上的回民食堂门口,哪里飘出来的饭菜香味真好闻,可是家人就给了一块钱,真真舍不得进去花八分钱,二两粮票买碗面条,或者一毛五一碗不要粮票的高价素面。我们几个都是伸着脖子朝里看了看,又诌鼻子闻了闻,不舍地走开了,到了新华书店,我们都进去了,都是买了几本连环画,作业本,圆珠笔,好歹那时候的物价便宜。都是几分钱的,毛巴钱的,我还狠心花两毛四买了个文具盒。大家说说笑笑,拿着买好的东西,转到了东关十字大街,看到了百货大楼,好高兴额!那时候的百货大楼是县城的地标性建筑物。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跑进去了,虽然不买东西,但看看也饱眼福吧,楼上楼下转了个遍,感觉好气派啊,空间那么大,里面的货物那么多,楼梯都是那么宽,又一点灰尘都没有,中间的那个大吊灯多气派啊,大家都由衷的从心里夸赞真美。
看美了,转累了,我们又花了五分钱在东关东方红食堂买了一个火烧馍垫巴垫巴肚子,暂时压住饿,恋恋不舍地准备回家了。
来时候集体跑路,回家时大家都决定不跑路了,奢侈一回坐汽车回家,这也是家人们允许了的。于是就朝县北城壕汽车站走去,每人花了两毛分钱买了一张汽车票,因为每下午就这一班车,在车上还遇到了好几个早上车的同村的学生呢,这一车坐的多数都是来给烈士扫墓的学生!
汽车准时发车,走东关,过火车道闸口,当时还没有修涵洞呢,下坡过涧河桥,过了东河南菜园地一路上坡到果园岭,一路颠簸的不轻,有两个学生还晕车呢,又恶心又想呕吐呢,好歹下了大坡到了陈寨桥,到了目的地。我们村的都下了车,汽车又一溜烟地朝南开走了。
下了车,大家沿着苇园沟的沿沟小路,一路打闹着,议论着,把看到的,记住的都给大家分享着,交流着,回村各进各家。晚上再把今天的感想和收获写成作文,明天上交给老师!欢快的第一次进城就结束了!第一次进县城,拿了一块钱,花了九毛,还没有花完,节约了一毛一,现在写出来小年轻们都不信呢!
后来第二次进城,也就是秋末吧,是县上统一组织大家去参加秋季的捕判大会,据说还要枪毙人呢,有幸又进了趟城。想不到一内年还进了两次县城,当时都觉得很自豪呢!
2024.8.6.
水缸.瓦缸.瓦罐.盐罐
写者王海民
雨过天晴,闲暇无事,心血来潮想着去老村老宅转转。老宅坐落在老村中间,已经没有人居住了,到处是断垣残壁,房子也都塌的不成样子了,正值盛夏,雨水又多,到处荒草大深,树荫遮天,有点阴森森的,感觉有点害怕呢!
到了老宅,还好老房子还未倒塌,院墙早已倒了,院子里杂草丛生,狼尾巴草有半人高。“这还是生我养我小的地方吗?”现在如此破败。小心翼翼地进去,房子里蜘蛛网到处有,灰尘多厚。角落旮旯里的废弃不用之物还在。我见到了过去的水缸-瓦罐-瓦缸-还有盐罐。见物想事,过去贫乏的情景又悠然复出。
水缸:是那时每家必备之物,生活用水全靠它来盛存。吃的虽然短缺,可水缸总是满满的,因为水不要钱,是从泉水里担回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天早晚两担水是大人们必修的课程!
瓦缸:是用来盛粮食的,那时候农业发展缓慢,产量低下,还是大集体年代,交了公粮,留足储备,分到社员家中的粮食少之又少,都不够吃啊,大瓦缸也总是半截有半截无,大瓦缸也总是张着大口,期待着人们给它添满,可是,难啊!地里长的少,瓦缸里怎能多啊。
瓦罐:是用来装白面的,可惜啊,小小的瓦罐能装满满的时候屈指可数,也总是不满的多,底朝天也是会有的!记得母亲每次挖面时总是添点再朝里倒点,再挖下再抹下一点,我们小孩子哪里懂得母亲的心思啊,多了舍不得,少了怕不够吃,得再三考虑啊!还有一个大的瓦缸我记得是盛红薯面的,那个瓦缸满的时候多。那个年代,红薯是主食,“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是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盐罐:很小的一个瓷罐,比蒜臼大。那年代盐很便宜的,还都是颗粒的呢!虽然不贵,但也买不起啊!那时候称盐也是四两半斤的称,八分钱一斤的盐,称一斤也是奢望啊,小小的盐罐子也是吃饱的时候少,半饱的多,有时还可能断顿呢!
看到了这些,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想起了过去人们生活的不易,生活的艰难,都不知道是怎样熬过来活到现在呢。那像现在人们的生活啊,吃喝不愁,应有尽有,麦子大屯满小屯流,面粉厂折子上存粮几千斤,瓦缸放粮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瓦罐也彻底不用了,面粉都是整袋子取,况且馍馍也都是买的多,每年吃的面粉都是有数的。盐罐更是成了古物了,再也不用,谁家还四两半斤的买,都是整箱子买,一年也就买一回半回的。现在的盐为了防止甲状腺病,都是加了碘呢。真是思绪万千啊,短短几十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经历了,从贫穷到富裕,从落后到先进,从没落到崛起,从弱小到强大,从匮乏到盛余……,庆幸我们赶上了好时代,过上了好生活,感谢我们的国家啊,请珍惜我们的好生活吧!
七夕
作者:王海民
七夕,
一年一度中国人的情人节。
天上喜鹊搭桥,
天河天堑变通途,
牛郎会织女。
激情相见,
诉衷肠,
话相思,
动情处泪洒人间,
葡萄架下窃语能闻。
人间情人,
相约相见,
送花送物送表白。
情人也是一个美好的字眼,
但它见不得光,
见不得天,
注定是地下产物,
上不得台面。
人在尘世走,
都有情恨关,
情人相约,
可以治愈烦恼,
可以产生娱乐,
也是一杯辣酒,
稍有不谨,
惹祸上身。
好的情人,
帮忙排忧解难,
心有灵犀,
助你精神娱乐。
坏的情人,
犹如饮鸩止渴,
如魔缠身,
搞得你身心疲惫,
甚至家破人亡。
所以情人虽好,
最好敬儿远之,
把情人发展成为知己,
才是你最好的境界!
七夕到了,
有情人的相约浪漫,
没情人的抓紧寻觅,
但要知道,
今天你的新欢,
是别人昨天的旧爱。
所以,
要找一个真正属于的情人㕭!个人简介:我爱读书,本名:王海民,汉族。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人,自由职业,花甲之年学着写诗!不图功和名,只图趣和乐。高中毕业,自由职业者。座右铭:谁陪我一程,我陪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