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心声
郭培友《当代诗词如何传世》留言选
编者按:
7月14日,郭培友《当代诗词如何传世》经《九华诗社》刊登后,15日,中华诗词学会官方公众号、中华诗词学会网站同时转载该文,许多诗词学会在工作群进行了转发研讨。读者、转发、点赞数量可观。全国各地诗家读者纷纷在九华诗社刊文后或给作者来信留言探讨,现摘录部分留言分享给大家。
林峰:赞赞!
刘庆霖:点赞!
赵玉华:
拜读郭培友老师《当代诗词如何传世》精彩论文,通篇把握时代脉搏,站在诗词事业的前沿高瞻远瞩,秉承诗人的天职,继承传统,振兴诗词,培养新人,开创一代新风,倡议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能出现断代。
文章观点鲜明层层递进,分别阐述六大亟待倡导的方向问题:增强诗词生命力,注重时代性;注重吸收新语汇并避僻词僻典;注重诗词教育;注重诗词传播;注重诗有精品、文有精句;必须推动诗词入史、入教材、入试卷。拟出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它是一道光,指导性强,让广大读者眼前一亮,但愿这篇论文能引起教育、宣传部门重视,期待推广实施。
尽管诗歌和诗人,早已被时代边缘化了,而在不争的事实面前,郭老师仍坚守独立刚直的为人品性,在诗的高境界中攀登,前瞻着光明与希望。
很庆幸一切都在利益的驱使下能拜读到如此有见地、有风骨、有高度的文章,为美文点赞!转发!
2024.7.16.
姚崇实:
十分好!已转发!
马明德:
此文针砭时弊,指出问题,拟出对策。有见地,值得学会乃至党政有关部门借鉴。
何树华:
指点迷津,鼓舞士气,好文章!
赵宗明:
当代诗词歌赋如何传世,这是每一位作者必须重视的问题。郭培友先生从时代性,吸收新词,避免冷词,诗诗传播,精品精句,入史入教材等方面作了详细演绎式推理。诗言志。志之境遇在心亦在情真意切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念天地之悠悠然,独怆然而涕下是也。为郭先生之论点赞。
军歌:
论述精僻,紧跟时代,守正创新,观点新颖,博古论今,具有很强的引导和前瞻性,又一篇好论,值得推广!
高建明:
赞郭培友老师【当代诗词如何传世】好文(新韵)
观点三分七阐述,鲜活事例教人思。
刚直比划书撇捺,人字一横书大词。
白云:
赞郭培友老师《当代诗词如何传世》
内容充实,论据确凿。文结知音,章集古句。
传世真功!
那边下雨这边晴,风本先行却后行。
夜里得来千古句,论文传世是真功。
郭培友尊师精论必有传世之功!
黑土地的人:
认真品读学习郭总编关于诗词传承与创新的“六个增强”“六个必须”的论述。不仅构思鲜明,脉路清晰。自然通畅,顺应时代。且目标明确,保障有力。足见笔者之大志,读者之用心,随者之广众。是一篇为中华诗词发展创新献计献策的好文章。可谓价值连城。点赞支持!
阳者阳谋重在心,一行一字咀成金。
抛枝橄榄无需问,不为风光为育人。
李轶:
论述精辟,值得借鉴!
吴宝金:
弘扬中华博大精深文化,您做到了,而且很好,向您学习!
王柱林:
郭老师的文章,慧眼独具,分析透彻,指导性强!对诗词人才队伍、诗词教育培训、诗词入教材、入考卷等提出建设性意见!
也为基层协会工作提出工作方向!
温学强:
读郭老师《当代诗词如何传世》一文,六点阐述给人一种清新明亮深刻的启迪。“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艺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与时代同行,讴歌生活之美、山河之美、人民之美、文化之美,在現代化建设的今天,诗词的传承与发展是重要的课题。
姚万春:
欣赏品读郭老师谈《当代诗词如何传世》!完全赞同您的观点!是的,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增强其生命力至关重要。
注重诗有精品、文有精句是关键。精品诗句能够以简洁而深刻的方式触动人心,展现诗词的魅力。创作者应精心雕琢,使诗词在立意、构思、语言等方面达到上乘。
而注重诗词传播同样不可或缺。利用现代多媒体平台,让更多人接触到诗词。举办诗词朗诵、创作比赛等活动,激发大众兴趣。同时,将诗词融入教育,培养新一代对诗词的热爱。推动诗词的国际传播,让世界领略中华诗词之美。
总之,通过打造精品和有效传播,诗词才能在当代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传承久远。
李富:
郭老师此文对当代诗词现状分析的很深刻也很到位,非常现实。确实应引起“官方”重视并加以引导,并为优秀的诗词提供可供展示和推广的新天地!
杨广明:
分折透彻,击中要害。传承不是一人一体之事。只有群起而重视。上下贵通。左右逢源。
侯梅:
郭老师高屋建瓴,对当代诗词的前景和瓶颈分析到位,眷眷之心溢于言表,学习拜读支持!
李亚光:
郭老师如见:非常赞同您的这些观点,关于新词语,新事物入诗河的探索,应该是现代人写古诗词的一个大的尝试,诗词中只有真正有了时代的影子,才称得上有时代性,而仼何文学作品的时代性又是其最大特质。我在这方面做的非常欠缺,愿在郭老师这篇文章的启迪下继续探索。谢谢郭老师!
苏明义:
郭总编的文章有破有立,切中时弊,精彩!
完全赞同从两方面努力:一是诗词作者要紧跟时代,提高写作功底,写出新时代的精品;二是相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使当代好诗词得到传播,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生活的促进作用,这样,当代诗词的爱好者也会逐渐增多。
陈进超:
“让诗词的美丽与智慧随处可见,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诗词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以有效形成一个能够真正在全社会各系统读诗、诵诗、写诗、用诗的良好氛围和生动局面。”传承、守正、创新!
贺新君:
郭院的当代诗词如何传世,字字珠玑,诗词理论与当代艺术的传承提出了高瞻的指导意义,关于田园诗,军旅题材的创作提出了与新时代结合的新观点,非常有指导意义!发扬光大中华文化的传承,是对我们现代学诗者创作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文化与传承艺术的结合。非常之好,及时!己转发。
杨明贵:
所言诗词的时代性、特性、生命力、新词汇、精品、名言警句、宣传推广、教育爱好………很有道理,点到了关键…………值得认真拜读学习并收藏转发!
栗泽兰:
老师箴言:‘可怜百万作诗者,尽是公交免费人’!针对当今诗坛现状,可谓是鞭辟入理!
浪淘沙:
郭培友老师的文章观点独特,切入精准,特别是“推动诗词入史、入教材、入试卷”一针见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必须借助政府力量,单靠一个诗词协会和个人的兴趣爱好,是难以承担这个重任的。
王鄂生:
读了郭老师的文章,倍感老师选题精准,非常赞同郭老师的观点。当代诗词推出精品和传世,除了每位作者的努力之外,更重要的是需要中华诗词学会官方牵头组织这一活动。
宋彩功:
《当代诗词如何传世》(郭培友)文章读后感
宋彩功
读了“中国文苑诗词学院”郭培友院长的文章《当代诗词如何传世》,我深深感到,郭培友院长提出的问题,确实是当前中国文化界、诗词界存在的一个很现实、很重要的问题。
我们在新华书店里,在每年的北京书市上都能看到许多关于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古典文学的编纂著作。这些书籍大多是介绍那个时代文人的作品,内容多有重叠,大同小异。比如《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唐宋八大家集》。也有关于格律诗词的知识与写作方法、方面的读物。如《诗词格律概要》、《诗词韵律合编》、《诗词格律十讲》,等等学习著作。确实少见当代诗人的格律诗词创作。
郭培友院长文中提到:“时代性是诗词的特性,也是其生命力所在。如:古风、唐诗宋词、元曲、近代诗词等,无不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无不具有明显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无不与当时的生活环境息息相关。”
这话说的实在!
比如,我们大家都读过的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等,等等,许多文人关于政治、战争、社会、人文,等等佳作,力作,无不带有当时的时代特点和政治事件的印记。
郭培友院长文中提到:“繁荣并传承中华诗词,需要紧跟时代、切入生活,祖国建设的新成就,书写祖国山水的新风貌,书写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要充分认识当代环境对人思维的影响,写自己熟悉的环境,创作当代环境下的当代诗词。我们不能模唐仿宋,因为我们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早已与唐宋时期大相径庭了。”确是如此。时代已经前进了几百年、上千年,我们的社会已经从封建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时代,无论国际,还是国内,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诗词创作怎么能仍然停留在“风花雪夜、歌舞升平”的封建时代呢!
那么,怎样解决当前存在的写格律诗脱离时代特点,脱离国情民情呢?郭培友先生提出:“加强诗词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扎实抓好教育培训办班工作,多方式组织诗词诗教活动。郭培友院长开出了一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药方。
创新推动诗词文化“进学校、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家庭”活动,坚持普及与提高,扩展其文化内涵和活动方式,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教育部门也应加大对诗词教育的投入,培养专业的诗词教师,提升诗词教育的质量。
此外,各级诗词学会也应积极参与诗词教育,举办诗词讲座、比赛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诗词、热爱诗词。”
这才是抓住了学习、推广格律诗词的牛鼻子,提纲挈领的解决方法。郭培友先生提出:“增强诗词生命力,必须推动诗词入史、入教材、入试卷”。
这是一个好办法。
近年来,国家宣传教育部门已将许多优秀的传统诗词相继纳入了各类教材,增大了古典诗词的比例,增设诗词背诵、朗读和创作等方面的课程,这对传承古典诗词起到了积极作用。当代诗词欲传承,就应筛选、推介反映时代、讴歌时代,歌颂人民大众、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当代优秀作品入教材、入课本,以润泽教化人们的心灵。
关于诗词入试卷,可在适当的年级语文试卷中,设置两道作文题,其一为诗词题。如作文占五十分的分值,传统的作文题可占45分,诗词题可占5分,也可以附加题、附加分的形式入试卷。”
郭培友院长在文中提出的观点,本人完全赞同。如果能一一得到落实,我国的格律诗创作一定会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国家将会从上到下,从老人到儿童,从城市到乡村,从学校到家庭、到社会,逐步繁荣光大。
让我们迎接那个繁荣、光辉时代的到来吧!
2024年7月14日星期日
幸福平安:
拜读郭培友老师的当代作品如何传世一文,深受启发,郭老师的文章不仅文笔优美,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蕴含着深刻的洞见与独特的视角。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遇到像郭老师这样用心写作,深入思考的作者实属不易。郭老师的文章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更是智慧的火花。它点燃了读者心中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期待更多的精彩论述。
鲁山人:
郭老师对于大背景下的传世话题具有前瞻性和创造性。
如何让诗词充分融入到现代社会,走出圈,成为妇孺皆爱的文化兴趣行为,具有深刻的讨论意义!
逍遥游:
欣读郭培友主编的这篇文章颇有感慨。诗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应该在历史长河里绵延延长和持续发展。
郭主编以高度的文化自我担当和坚定的责任意识全面地阐明了诗词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建设性的列举出有效措施和方法。很值得广大有志于诗词队伍发展壮大的人们细细品读。
为郭主编喝彩!
关云英:
郭培友老师,为您对诗词热爱及独到的见解点赞!为增强诗词生命力,必须注重时代性、诗词教育性,进社区、学校、企业、机关、农村,我们作为基层诗社的领头人,坚持进社区进学校,进行多次诗词讲座及各项活动,正在努力的前行着。正像您讲到的加大诗词的传播力度,真正成为大众文化,需要我们诗词爱好者做好传、帮带的作用,使我们的国粹诗词文化发扬光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践行者。再一次为郭老师点赞!
郭成才:
读了郭培友先生就当代诗词如何传世一文,我赞同。并相信在诗界产生广泛关注与共鸣!这篇文章不长,但他阐述详实,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郭培友为革新奔走,文字为革新呐喊……
童心:
拜读完郭培友老师《当代诗词如何传世》一文,让我茅塞顿开,再次重振了对诗词的信心。
面对影视文化冲击,看看群里的诗友,望望诗坛的同门,确实让人忧心忡忡,甚至有诗骨、唐之诗祖陈子昂《登幽州台歌》之茫然:难道在中华文明中耀眼了三千多年的诗词隗宝要寿终正寝了?
不,郭培友老师高瞻远瞩。他在九华诗社发表的《当代诗词如何传世》一文,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郭培友老师总结自己多年从事诗词教学的经验和探索实践,明确告诉我们:增强诗词的生命力。还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如注重时代性,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吸收和使用新语汇,减少和回避僻字僻词僻典;注重诗词教育、传播、引导及注重精品、精句培蒔等,为弘扬国萃,繁荣诗词发展,减少影视文化冲击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当代诗词发展的又一里程碑。
清江居士:
郭培友主编站在诗词创作的前哨,站在宏扬古国文化遗产的认识高度分析了我国诗词创作的现状,以一介大刊主编的担当精神和责任心,指出了诗词传承中存在的短板,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对继承发扬祖国文化遗产具有积极的作用。
艺云文海:
郭老师分析精准到位,诗词的队伍,出现了断层,想增加诗词的生命力,离不开郭老师总结的这六条,也是诗词爱好者和文化传承者共同努力的方向,相信郭老师的呼吁,会对诗词的推动、发展起着更积极的作用!
枕涛入眠:
一片丹心向唐宋,只为中华文脉魂。
上善若水:
应大力转发,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和思考:如何传承和发扬诗歌这一传统文化的瑰宝?
诚峰:
拜读郭老师佳作受益匪浅!通篇语重心长,道出了增强诗词生命力的当务之急。六条措施是国家和创作者应引起高度重视的!拥护和支持郭老师的观点!为佳作点赞!
黔北不倒翁:
郭老师此文提出了当代诗词界应当思考而鲜有思考,应当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此文立意独特、思路清晰、说理透彻、措施得当、路径可行。
青松:
每一次读郭老师的诗词见地文章都会从中受益匪浅,的确要增强诗词生命力,必须呼吁全社会各阶层,积极推动当代诗词入史、当代诗词入教材、当代诗词入试卷的工作并形成声潮。
老姜:
非常赞同“六、增强诗词生命力,必须推动诗词入史、入教材、入试卷”的提议。就现在而言,可以说,社会、家庭比较重视教育了,要想诗词传承发展,就得入教材、入试卷。高考有诗词,学诗词的人,还愁不年轻化吗?甚至胎教都少不了诗词。人们重视了、钻研了,精品精句也就出现了。诗词的创新、发展、传播也就不愁了,诗词的生命力自然就旺盛了。学习创作诗词这块就不会断层了。郭老师这个论题真的很重大!
张跃文:
可怜百万作诗者,尽是公交免费人”。看完这句话很是心酸,此文写的很好,应向教育部递交引起重视,倡议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学的瑰宝,不能出现断代!
晚秋:
先生说的是这个道理,各种诗词主要就是要有新奇语,那怕是几句白话都要令人惊奇,并不是千篇一律机械式的堆砌,什么冷癖字,引经据典,合格合律都是次之。
故乡的草原:
老师见解独到!目前诗词发展被许多社会因素限制了。若想弘扬传承诗词文化,须从小学生抓起,十分赞同老师观点。
克山诗协:
郭老师才华横溢,独到见解,国家应重视起来,增强诗词歌赋,楹联教育,把这一国粹传承下去,用诗歌文化弘扬正能量,鞭挞社会腐败现象!
邱若悟:
郭老师分析的既有深度又有广度,对诗歌的创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现在的诗歌,我觉得经过亲身体验而写出来的真的不多,甚至停留在对古诗的模仿上,有的只是写着玩,内容空,生字多,看不懂,所以难写出精品和力作。
诗的传承和繁荣任重道远。好多人由于文化素养不是很高,觉得写诗费劲,不如写写新韵或自由诗来得简单。现行教材编入的诗歌,虽有练笔,主要还是让学生背诵,更重要的是考试的时候不考诗歌。
不少地方评选诗歌的主要形式是投票,有的作者甚至给主持评选的人发几个红包。这大大降低了诗歌写作质量和积极性。
宋皎:
推崇诗词从娃娃抓起!让更多的下一代热爱祖国!热爱诗词!弘扬民族文化!拓宽诗词创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郭培友老师抛砖引玉!大力主张诗词在试卷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是诗坛传承的捷径之路!
虞老师:
非常赞同郭培友老师的观点。郭老师提出的诗词创作要紧密的结合当代特点,咏现代周围的一切,并提出在试卷中融入诗词的题目,真是很好的建议,这样可让青少年从学生时代起就接触诗词,关注诗词,使得诗词的传承后继有人。郭老师的建议,为我国的诗词传承开辟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为郭老师的提议点大赞!
知音:
郭总编的一篇论文《当代诗词如何传世及时地反映了当前社会存在的现象。主旨鲜明!阐述透彻!点赞👍
康宁福寿:
欣阅郭培友主编转发分享的《当代诗词如何传世》一文,受益匪浅、深度有感,特撰以下拙评及七律诗礼赞之(附后)∶
文章围绕诗词的生命力展开,论述全面且深刻。从诗词如明珠开篇,强调与时俱进、注重时代性。提出吸收新语汇、重视诗词教育和传播,推动诗词入史入教材入试卷等观点,条理清晰,逻辑连贯。语言流畅,富有感染力,让读者深刻感受到传承诗词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上学习体会,对我教育启发颇深,特撰诗作颂扬之。
七律·礼赞郭培友先生精品文章《当代诗词如何传世》
高玉亭
郭公妙笔赋诗篇,墨韵飘香意万千。
旧律新声融妙境,唐风宋雨润心田。
才高八斗传经典,学富五车启后贤。
引领诗坛书壮志,弘扬国粹谱宏篇。
2024·07·15
枫树王:
郭培友老师见解独到,既有理论探索研究,又有实践应用价值。
诗词传世就必须要紧跟时代社会发展趋势,作品贴近现实、贴近生活。
天星:
选题精准,观点明晰,论据充分,论述简深,堪称增强诗词生命力的论文佳作!
邵德库:
诗思夲是自家事,各领风骚数百年。乌飞兔走,世事变迁乃世之恒态。一世有一世的社会风貌和人情事故,因之也有相应的文学体式来反映之。传统诗词自唐宋至今已历一千数百年了,明星闪灼,名作璀璨,成就了伟大无比的中华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内容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变迁,人们的思想意识观念,对事物的认知观感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传统诗词中的某些情景,意境已与现实社会渐行渐远,所以,传统诗词中的某些传统题材如羁旅穷愁,霸桥相别,闺楼相思,渔父樵隐,林下高士等等已不复存在,再用一些过时的词汇写与此类似的东西,那不是摹古,造假古董,也是活见鬼。这并不是说传统诗词的所有题材都过時不能写了,仍有不少题材可照写不辍。比如风景名胜,名胜古迹,咏物抒情,咏史抒怀,个人情志心曲等,这些题材是永恒的,永远不会过时,只不过要注入与时俱进的情怀和自已的独特见解。不要发古人之幽思,慨常人之常慨,否则便会步入摹古怎么一途。至于说用现代词语写一些现世生活内容,应该说前景是广阔的。但是怎么避俗,能让受众读之有境外之感,觉得虽常见,感同身受而又意境不俗不输古人,诗味十足,耐人咀嚼,这其实很难,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非夲文所能涉及的。
高玉亭:
礼赞郭培友先生精品文章《当代诗词如何传世》
在诗词的神圣殿堂,您高擎明灯,
《当代诗词如何传世》,乃您的赤诚心声。
您敏锐洞察时代的风云变幻,
为古老的艺术探寻全新的征程。
时代的脉搏,于您笔尖跃动,
新词的活力,在诗行里欢腾。
您奋力呼吁传播,让诗意的芬芳,
充盈每一个心灵的角落。
精品精句,是您执着的追求,
似璀璨繁星,点亮文学的苍穹。
教育的沃野,您辛勤耕耘播种,
期盼诗词的花朵,永远娇艳嫣红。
您是领航的大雁,
引领我们冲破迷雾,飞向光明的梦。
您的智慧,恰似春风化雨,
滋养着诗词的园林,繁茂葱茏。
郭培友先生,我们向您致敬,
在传承的道路上,并肩前行。
2024·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