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孟国泰先生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体系中,提出了教育的“新五乐”,即:体乐、情乐、智乐、创乐、和乐。对于“智乐”的内容,他是这样表述的:注意集中、观察敏锐、记忆快准、思维灵动、想象宽广。现就“智乐”内容,创作小品文系列(十一)——人生需要做加法,还得做减法。
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在这里,作家似乎对人类的思考持一种嘲弄、否定的态度。但我觉得,上帝不是人,人不是上帝,上帝在天上,人在地上,两者所处的位置不同、环境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所看到的问题实质也不同,上帝虽然高高在上,但又如何理解得了人类的思考和思考带来的快乐呢?孟国泰先生说:我在故我思,我思故我在;天天勤思考,幸福人生来。如果你对生命、对人生的加减法进行一番思考,会有特别的感悟、启发、收获和喜悦。
放眼看去,生命的成长在做加法。一棵树,从一颗光秃秃的种子开始,到生根、发芽、长枝、生叶,最后到长成一棵参天的大树,是在做着加法。
人生的成长也在做加法。一个人,从赤身裸体来到人间,到有了学业、有了知识、有了工作、有了爱情、有了婚姻,最后到有了家庭、有了事业,是在做着加法。
但我们看到的只是生命成长的加法,没有看到生命衰老的减法;看到的只是人生前半段的加法,没有看到人生后半段需要做的减法。
其实,在生命成长的过程中,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同时也在做着减法。一棵树在成长中需要不断修剪,剪除旁枝和病枝;一个人在成长中需要不断修养,修除缺点和不足。这些都是在做减法,以保证生命和人生健康地成长。
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加法的富有,有钱、有车、有房;而没有看到减法的珍贵,无病、无灾、无忧。
我们只看到成功需要做加法,没有看到成功也需要做减法。雕刻,就是一门减法艺术,一条树根、一段木头、一块石头,通过雕刻除掉那些多余的部分,而成就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
一位作家说,一个人得到最多的东西,是他不需要的东西。不需要的东西,为什么又要去拼命地得到呢?人的智慧哪里去了呢?
我们都有到市场购物的经历,见琳琅满目的物品,这也想要,那也想要,恨不得整个市场上的物品都是自己的。
同样有一个人也来到市场,他就是苏格拉底,当他从市场上回来时,有人问他,是不是看到了很多自己需要的东西?而苏格拉底说,恰恰相反,他看到的都是他不需要的东西。
滚滚红尘,花花世界,苏格拉底看到的是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所以他才不会为物所累,才有了灵魂的自由和高贵。然而,世间又有几人,拥有苏格拉底的这份睿智呢?
不需要的东西,我们之所以拼命地去得,拼命地去争,皆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物欲和贪婪。是物欲和贪婪,蒙蔽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失去了冷静和理智,失去了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无论生命还是人生,我们要有做加法的追求,也要有做减法的智慧,在做加法中增加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在做减法中减除人生的烦恼和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