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偶剧《我的宠物是朵云》
“那天,我前面坐着一个小男孩,他投入感特别强,笑得前仰后合。我在后面不得不用两只腿紧紧支撑着他的后背,就怕他笑得特别高兴时往后仰头会着地。”
“演员说要打扫卫生了,我旁边一个小孩儿跑出去很远,找到了他的扫把;说要捡蛋了,又赶紧扑上去,看到鸡蛋一个个进到筐里,都非常满足。”
“舞台不大,纵深也就五六米,家长和孩子都很投入,没有一个孩子哭闹或走神,家长也坐在小垫子上全情关注舞台上的动向,真正体现了什么叫沉浸式演出。”
以上反馈来自于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绽放·启航”儿童青少年舞台艺术作品孵化计划(第三季)(简称“绽放·启航”计划)的演出现场。剧目出自一批二三十岁的年轻编剧和导演,中国儿艺邀请了一批戏剧圈的专家现场观剧,他们在儿童戏剧的舞台上见证了中国年轻戏剧人的勇气、突破和丰富的想象力。
一组数据显示:“绽放·启航”计划连续举办了三季,共收到300多位编剧的投稿,孵化优秀剧目33部,40多位导演携手300多位演职人员创作的作品亮相中国儿艺这一国家级演出平台。更多的孩子从戏剧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留下美好的童年回忆;年轻的戏剧人也从这里启航,更广阔的舞台在等着他们。
北京曲剧《运河遥啊谣》
1 在醒目的地方给年轻戏剧人搭一个平台
售罄了,都售罄了!
5月31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第三季“绽放·启航”计划正式启动,6月1日至10日,12部优秀作品在北京多个剧场进行42场演出。其间,还会开展8个工作坊、5场公益展播。
第二天就是“六一”儿童节,当天,北京曲剧《运河遥啊谣》、童话偶剧《我的宠物是朵云》、亲子互动剧场《走!到农场去!》、婴幼儿剧场《毛毛虫Momoda’》四部剧目安排了8场演出。没想到,演出票刚一上线,很快全部售罄。在家长们看来,中国儿艺作为国家级儿童艺术创作演出院团,儿艺出品必属精品,哪怕是从未在北京演出市场公开亮相的剧目,经过儿艺的专业把关,也一定不会让人失望。
这种情况之下,中国儿艺紧急加演11场,市场的积极反馈,也让为此项目奔波了数月的剧院全体工作人员感叹:值了!
自建院以来,中国儿艺创作演出了近200部优秀作品,除了在北京的演出,儿艺从未间断过送戏下乡、送戏进西部、送戏到贫困山区的活动,很多孩子人生第一部儿童剧就是中国儿艺的作品。
即便如此奔忙,演员总是有限的,能欣赏到国家级艺术院团演出的机会总是不多的,整个戏剧行业,愿意从事儿童戏剧创作和演出的人才和团队,也总是显得那么稀缺。这也是中国儿艺发起“绽放·启航”计划的初心,给年轻戏剧人提供成长的平台,鼓励他们为中国3亿儿童和青少年写好戏、排好戏、演好戏。
“我们想在最醒目的地方搭建这样一个平台,让更多人看到儿童青少年戏剧,吸引更多有志于儿童戏剧事业的各艺术专业人才,乃至各行业的优秀人才加入进来,让这座戏剧的殿堂同时成为作品和人才层出不穷的温室和暖房。”中国儿艺院长冯俐表示。
对中国儿艺抛出的橄榄枝,青年创作者们给出了怎样的反馈?
他们站出来了,带着对舞台的敬畏和向往来到北京一试身手。
第三季“绽放·启航”计划共收到来自34座城市的126位创作者提交的146部作品,通过初审、复评、跟踪指导,中国儿艺遴选出10部小剧场作品和2部新空间作品进行孵化。
现场观戏之后,业内专家评价:“第三季的作品类型非常丰富,题材也很多样,表现形式多元新颖,为孩子们的快乐健康成长注入了活力,在艺术教育、美育和儿童青少年戏剧的守正创新上作出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既让小朋友兴奋不已,也让大朋友一次次在剧场找回了童年,让人看到了当前儿童青少年戏剧蓬勃发展的景象,感受到了年轻创作群体活跃的艺术思维和高涨的创作热情。”
儿童剧《七七的森林》
2 “绽放·启航”给了他们向上攀登的勇气
为了中国儿童戏剧事业的长青,中国儿艺三年三次启航,每一次都不负期望,华彩绽放。
第一季“绽放·启航”计划共收集120位创作者提交的88部作品,覆盖肢体剧、黑光剧、木偶剧、音乐剧、舞蹈剧场、皮影剧、戏曲等多种类型,共有12部作品成功进入孵化期。
第二季“绽放·启航”从83位创作者的作品中遴选出1部户外沉浸式作品和8部小剧场作品进行孵化,报名者既有专业院团从业者,也有高校青年教师和学生,创造了一周内多平台线上展播观看量900多万人次的纪录。
随着品牌影响力持续发酵,第三季“绽放·启航”获得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支持,且更显“年轻态”,一些20多岁的编导留意到了这一品牌,怀着尝试的心态发来投稿。经过业内专家多轮评审,最终收获了以下奇思妙想的作品。
“绽放·启航”舞台上首次出现了给6个月至1岁半的宝宝观赏的作品——婴幼儿剧场《毛毛虫Momoda’》,故事讲述了小毛毛虫么么哒的冒险之旅,剧中运用了很多不同的乐器、肢体表现形式,丰富宝宝们的听觉、视觉、触觉体验,为观众营造出一个梦幻的戏剧空间。该剧首轮10场演出门票提前售罄,加演8场后开票30分钟再次被一抢而空。
中国传统戏曲不止一次出现在这个舞台,表达了年轻编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切。北京曲剧《运河遥啊谣》和越剧《伯牙与子期》带领观众领略到了中国戏曲之美。
“类似的还有国风儿童剧《方寸里的中国画》,都是从中国民间传说中汲取养分,用丰富鲜活的艺术语汇来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之儿童剧场的观赏距离比大剧场更近,舞台氛围对观众的感染力是非常强的。”《剧本》杂志主编武丹丹表示,她还进一步建议,戏曲儿童剧可以在演出前加上导赏,介绍剧种、化妆、表演、服装等方面的特色,也可以在演出结束后增加跟小朋友的互动环节。
儿童剧只能发生在剧场里吗?对儿童剧演员来说,打破成人的固有思维,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哪里都是创作的舞台。亲子互动剧场《走!到农场去!》中,小朋友们便散坐在被布置成农场环境的新演出空间——中国儿艺艺术长廊,跟随演员的引导,参与丰富有趣的互动。投影到地面上的光敏传感器和墙面上的红外传感器,让孩子们能陪着剧中的小动物一起“抓泥巴”“拿鸡蛋”“扫垃圾”,其交互设计来源于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交互艺术设计研究组。
“我学幼儿教育40年了,看到学前教育体现在剧院这样的艺术空间,看到一个小小的孩子在剧院里享受戏剧带来的美好,感到非常惊喜,每一次观剧都能感受到演员对小观众的尊重,以及他们的耐心和亲和力。”主持人鞠萍姐姐感叹。
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宋宝珍评价这些作品,都有一个很好的“戏核”,有的教会小朋友坚持独立的自我,拒绝格式化的人生;有的讲述坚持的力量,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的传递了关爱弱者的理念。表达的都是真善美的内核,但并不说教,充满了孩童般的天真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质朴,但展现出了破土而生的力量。”
能够得到专家的认可,年轻的戏剧人都很激动,在他们的作品和观众见面之前,有人已经在戏剧行业“流浪”了10年,但还没有独立编剧的作品公开演出,收到组委会的入围通知时,这位年轻人热泪盈眶;也有人三季投稿“绽放·启航”,前两季都失败了,但越战越勇,终于在第三年圆梦;《我的宠物是朵云》的导演孙一更是在展演结束后向主办方报喜,经历中国儿艺舞台的洗礼,他们的这部作品已经于7月初落地湖南长沙大剧院演出。时间没有辜负每一位努力前行的戏剧人。
很多戏剧前辈都懂得,编剧工作是一项非常孤独和艰苦的工作,为了消减这种孤独感,中国儿艺给每一部孵化剧目都设立了跟踪指导专家,并专门举办研讨会,邀请业内人士对剧目进行点评,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专家评委们一致认为,中国儿艺让这种艰苦、孤独变得有意义,变得好玩,变得不那么艰难了。
“因为有一群人在帮着你,拉着你,抬着你,这对青年编剧来说是特别大的帮助。”武丹丹感慨,“很多青年编剧的第一个奖项,人生创作的第一个台阶是从小剧场开始的,‘绽放·启航’给青年人才提供了人生创作的第一个台阶,不管他们将来是否从事儿童戏剧,今天这样的经历都给了他们向上攀登的勇气。”
亲子互动剧场《走!到农场去!》演出现场,小观众非常投入地观看、参与演出。
3 为儿童戏剧舞台留下更多精品
第三季“绽放·启航”举办时,中国儿艺一部分演职人员已经奔赴河南省光山县,为光山第二届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活动忙碌。第二季“绽放·启航”涌现出的优秀剧目《兔儿爷》实现首次作品授权,中国儿艺特地组织艺术家指导光山的文艺院团和艺术教师完成该剧的排演工作,把优秀的作品永久性地留给了光山的孩子们。
为什么是光山?2022年底,光山县邀请中国儿艺共同举办乡村儿童艺术主题活动。前期调研中,光山县几乎空白的戏剧教育现状让冯俐下定决心:“要让光山的孩子坐进剧场看上儿童剧,要为光山留下儿童剧。”那一年,中国儿艺带来了《三个和尚》《小蝌蚪找妈妈》《马兰花》3部经典剧目和《最后一片树叶》《爬树》《梦神》等8部“绽放·启航”优秀剧目。未来,光山和中国儿艺的缘分将一直持续下去。
不仅光山,两年以来,“绽放·启航”小剧场剧目便以小分队的形式,走进校园、乡村、社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在河北、河南、江苏等地完成不同类型的演出百余场。
中国儿艺创作部主任,“绽放·启航”项目设计、执行毛尔南介绍,“绽放·启航”持续打磨的成果和产生的效应大致有三个方向:一是中国儿艺对作品实施持续性孵化和推广,比如多个剧目入选中国儿童戏剧节、中国儿童青少年戏剧艺术普及推广中心、乡村儿童艺术嘉年华等;二是通过在市场上摸爬滚打,一些剧目已经在安徽、云南等地拥有了自己的演出市场;三是部分剧目已落户中国儿艺并开启衍生发展,如第一季的教育戏剧《最后一片树叶》和第二季的户外沉浸式儿童剧《兔儿爷》,作为持续性孵化剧目已入选中国儿艺出品目录。
为加强儿童戏剧理论建设,中国儿艺还与中央戏剧学院合作,特邀中戏学生观看竞演作品,并撰写短评,这些初出茅庐的剧评人有的已经陪伴“绽放·启航”计划走过了三季,从校园走到了工作岗位。
中央戏剧学院戏剧管理系主任李茜认为,“绽放·启航”计划也孵化了这些身在高校的年轻学生,让他们对舞台艺术创作的全流程工作有了更高的把握,更深的体会。
冯俐表示,“为孩子创作”是几代儿艺人始终的坚持和追求,她鼓励戏剧人要始终保持少年感的创作,保持纯粹的初心,保持对艺术对孩子的敬畏之心,不要放弃理想,所有的热爱都是有意义的。
冯俐还建议年轻的艺术家要不断思考,深入生活。“深入生活不是非要跑到哪个地方去待两天,每一顿饭,每一次出行都是生活,去感受它、体验它、思考它,当你有了深刻的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创作出来的作品就会有厚度。”
冯俐邀请更多中国的编剧、导演明年来“绽放·启航”做客,或者常回家看看,“已经演出过的作品要继续打磨,中国儿艺会有更多舞台供大家展示才华。如果你停顿了,可能就要被更年轻、更有创造力的人取代了!”
李 雪/文 卢 旭 李 琤/图
创意国风儿童剧《方寸里的中国画》
亲子奇幻冒险剧《寻梦·食梦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