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诗友,大家好!
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并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深感荣幸!有谈的不妥之处敬请大家直言不讳,本人一定感激不尽。
我和大家谈谈我的一首五绝《渥洼池》和一首七绝《反弹琵琶》。
一、《渥洼池》
渥洼池
翠柳抚余晖,云间天马飞。
今来寻旧影,一醉恐难归。
这首诗是咱们学会,2022年在南湖搞活动之后写的。我现在还记得,三十年前年,我曾经带着我的第一届学生,在渥洼池小石桥边的柳树下,合影留念。那个时候我们没有选择坝上,有水的风景,而是在柳树下的草坡上,一切都记忆犹新。对这个地方似乎有一种不可言表的情结。
学会采风那天,也是一样,黄昏时分,还是在渥洼池的小桥边留了影,记得和诗友们聊了渥洼池故事。晚上创作了这首五绝。了解了渥洼池的来历与天马传说紧密相关。 根据历史记载和传说,渥洼池是“天马的故乡”,这一名称和地位,源于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事件。当时,一位名叫暴利长的人,在敦煌屯田时捕捉到一匹野马,献给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这是太乙神,赐予的宝马,因此命名为“太乙天马”,并作歌赞颂。从此,渥洼池与“天马”一同闻名。
此外,渥洼池的名称也来源于其地理特征,因其水质清澈而被命名为“渥洼”。据传说,这个地方原本是一片荒芜的沙漠,后来因一场大雨汇聚成湖泊,形成了绿洲,人们因此称其为“渥美之泽”,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名称。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又充满想象力的自然景象,并融入了诗人的情感。
"翠柳抚余晖,云间天马飞"这两句,诗人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到了夕阳下翠绿的柳枝轻轻摇曳,以及天空中仿佛有天马在云间飞翔的壮丽景象。这种景象既展现了自然之美,又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广阔。
"今来寻旧影,一醉恐难归"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此刻的心情和感受。诗人提到自己今天来到这里,是为了寻找过去的影子,而面对眼前的美景和美好的回忆,她甚至担心自己会沉醉其中,难以离去。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也表达了她对眼前的美景所产生的不舍和留恋。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融入诗人的情感,营造出一种既美丽又带着些许忧伤的氛围,让人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深藏的情感和思绪。
二、《反弹琵琶》
反弹琵琶
碧宇冰轮藕叶清,华灯惹得客难行。
杨花柳影飞天舞,且伴瑶池鼓瑟声。
这首七绝是2021年的五月,有一天晚上从风情线散步回家,经过盘旋路,灯光下反弹琵琶显得格外的动人,我不由得驻步观赏,有一对互相拍照的情侣,映入我眼帘,他们看见我停了下来,就对我说,能不能帮我们拍一张合影?我很乐意的给他们拍了几张,就在此时此刻,就在取景拍摄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么多年了,我从来没有这样认真的观赏过反弹琵琶,这座我们敦煌城的城标,在月光下的反弹琵琶竟然是如此的迷人。
回到家里,我有了一种创作的欲望,我了解到《反弹琵琶》是敦煌绘画中艺术表现手法最具特点的画面。代表了敦煌艺术的最高绘画水准。其绘画色彩和舞蹈动作明显带有西域少数民族的特点,是盛唐时期对外交往的友好见证。反弹琵琶这一形象,原出自莫高窟112窟的《伎乐图》,为该窟《西方净土变》中的一部分。壁画描摹了伎乐天伴随着仙乐举足旋身、翩翩起舞的佛国场景,舞蹈之时,伎乐天神态悠闲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半裸着上身翩翩翻飞,天衣裙裾如游龙惊凤,摇曳生姿,项饰臂钏则在飞动中叮当作响,饶有清韵。突然,她一举足、一顿地,一个出胯旋身使出了“反弹琵琶”的绝技,于是,整个天国为之惊羡不已,时间仿佛不再流逝,万物俱静,美在瞬间凝固。反弹琵琶飞天是敦煌壁画中艺术表现手法最具特点的画面,也代表了敦煌壁画较高的艺术水准。
诗意分享:
夜幕降临,冰轮高挂,银色的月光洒满大地。莲花灯围绕在反弹琵琶的周围,藕叶淡淡清香,在温柔的灯光里,招惹的游客流连忘返,恋恋不舍。
初春的夜晚,杨花柳枝在仙境一般的瑶池琴瑟声中伴随着飞天的长袖,翩翩起舞。让此时此刻有对自然之美的一种独特感受,也有对生命、时光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为了这次活动我重新读了自己的作品,其实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五绝绝的写作应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注重平仄、对仗和意境的营造。
三、给大家朗诵两首千古绝唱
送别诗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游历怀古诗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尊敬的陈会长、学会的各位同仁、诗友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有幸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个人在诗词方面的成长心得,借曹老师的话说“我也是诚惶诚恐。”今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个人的一些浅薄的想法和认识,恳请大家一边听一边批评指正。 生活中,有人爱看剧、有人爱听戏、有人爱美食、也有人爱读诗;有人喜欢唱歌、有人喜欢跳舞、也有人喜欢写诗……这些爱好是人们向外延展兼容、向内探索表达的出口;是与自然亲近,与社会共生,与自我和解的方式。饭可以强壮身体,诗可以涵养心灵,我喜欢读诗、写诗。所以,今天的分享我想从“读诗、品诗、写诗”三个方面来说。
一、读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意志而写的。正因如此,千百年后的我们再诵读这些作品,依然能够被共情、被触动、被震撼,这就是中国诗词的生命力。读家国情怀中华上下五千年,虽王朝几经变更,然历史兴盛不衰,中华文化不曾中断,家国情怀从来都是中华文化的主旋律。正是因为家国情怀,屈原登大山而慨叹“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虽颠沛流离,却不减忧国忧民之风骨;正是因为家国情怀,岑参从军“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因为家国情怀,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投身抗战、为国雪耻的心志至老不衰,弥留之际仍不忘叮嘱“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正是因为家国情怀,朱敦儒金陵城上西楼奋笔痛书“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正是因为家国情怀,更有了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巾帼之叹;正是因为家国情怀,林则徐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虎门销烟之壮举被历史所铭记;正是因为家国情怀,有了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十载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 阙台凝望;有了杨继盛“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的慷慨就义;有了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狱中题诗;也正是因为家国情怀,有了毛泽东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雄才伟略,有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胜利,有了“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无数仁人志士的前赴后继,有了今天。值此盛世,当不忘先贤,不忘国士,饮水思源,心怀崇敬。读凌云之志从诗词中我们认识了与月对酌,与山相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浪漫潇洒的诗仙李白;从诗词中我们可以盘点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一生旅途,察觉他毕生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义的基础上了解到这位“诗圣”是温暖人间的存在!从诗词中我们悄然感受“诗佛”王维笔下极富神韵的山水景物,恰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仿佛能够触摸到他笔下那极有画意,既色彩映衬鲜明、又动静结合的景与物、人与声。听,“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看,“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在他的字里行间变化。从诗词中我们认识了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怀揣报国之志的李贺;还认识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心怀天下的一代名臣范仲淹;也认识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张载;认识了“醉里挑灯看剑”的辛弃疾;认识了“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为国为民的于谦;认识了“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的惟愿推翻帝制、振兴中华的徐锡麟;“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的董必武,“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的顾炎武……读乡野意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曹雪芹;“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张可久……读儿女情长“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晏殊;“层进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一生一代一双人。”—纳兰性德……读家长里短“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范成大;“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翁卷;6.读世事无常“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李煜……
二、品诗中国古典诗词之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音声之美,对应感性的能力。我对古典诗词的“音声之美”的理解是:古诗的音韵之美和音律之美,即,平仄的节奏和押韵。关于这一点,多读可能会逐渐积累语感,我们的陈会长、冉会长经常在交流群向大家普及这方面的知识,陈会长还曾邀请他的好朋友---武汉大学的刘超教授和学会的冉会长开了专题讲座,我也是一边学习一边积累,还不具备这方面知识的系统性,不敢班门弄斧。第二是意境之美,对应审美的观念。根据理论的说法诗中的“意”包括作者的“情”和“理”,诗中的“境”指事物的“形”与“神”。所谓“意境”,即情、理、形、神的和谐统一。意境是指客观事物与诗词作家思想感情的和谐统一,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真实生活,却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我为了让我自己理解,明白意境之美在哪发挥,我把意境之美粗糙地理解为“选材”和“表达”,“选材”也就是内容和形式,“表达”也就是情感和意志。我这样的理解纯粹是为了方便我自己。关于意境之美,我们陈会长、冉会长也是经常在交流群有答疑解惑和点拨,包括赵明校长也就相关主题开过专题讲座。我个人在这些学习、交流过程中真正是受益多多。第三是品格之美,对应道德的境界。读诗读到最后是读人,会引发读者思考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今天的我们传承中国古典诗词,不仅仅是熟读成诵,更重要的是涵养身心,敦品励行。例如我读北宋文坛领袖苏轼的生平传记和诗作,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少年得志,在经历乌台诗案后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于一粟”的进退豁达,在仕途受挫、生活困窘时秉持“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宠辱不惊、无往而不可的处事态度。终究“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笑对生活。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与他而言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存在。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令人叹服,值得学习。
三、写诗
1. 破阵子.锁阳城
詹建荣
野水浮云冷月。平沙落雁孤鹰。一点斜星垂漫道,苦峪参差古柳青。飖风抚玉筝。 千里鸿都传信。男儿热血西征。但令羌戎清野溃,百战将军秣马腾。绝裾踏远程。
2018.09.16这首词是几年前诗词学会一起去瓜州锁阳城采风的时候写的,看到被风沙侵蚀的夯土城墙,听着关于它的久远的故事,联想到千年以前的戍边将士的生活所写。联想居多。
2.减字木兰花·落雪听禅
詹建荣
飞花丽影。玉骨仙姿犹自醒。翩若轻翎。遁入凡尘香满庭。雷音暮鼓。素裹银装风细语。剑胆琴心。落雪听禅问梵音!
这首减字木兰花是有一年冬天,时逢敦煌大雪,我到雷音寺扫雪写的。印象非常深刻,当时雪还没停,雪花纷纷扬扬,放眼望去雷音寺的地面、台阶、栏杆、树、屋顶一片银装素裹,步入寺门隐约能听到音响里传出的诵经声,没有街道上的车水马龙和泥泞湿滑,白茫茫一片很干净,也很静,静到仿佛可以听到雪落的声音,静到能很好感受自己内心的声音。这首词用了白描的手法写景,融入了自我感受。
3. 山花子.登华山苍龙岭
詹建荣
历井扪参入险峰,五千仞岳卧苍龙。幽涧尽生烟霞色,共长空。 紫殿陈书除弊事,浮云吹雪问东风。狂笑一声天地外,且从容。
2021.07 是21年外出旅游,途经西安去等华山,感觉华山与之前去过的庐山是迥然不同的风格,被华山的气势险峻所震撼有感而发。这里“紫殿陈书除弊事”用了典故,典自“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是韩愈在西安蓝田关所做,表现了刚正不阿、老而弥坚的气概。登高望远,又想到先贤之通达,自己也就狂笑了一声。这一笑得到了冉会长的点化,原话是“笑得好!
”4.十六字令.秋韵敦煌之月牙泉
詹建荣
秋,胡叶纷纷入北流。鸣山静,碧水照高丘。
秋,帘卷西风暑气收 。夫妻柳,合卺梦不休。
秋,瘦月长空雁难留。药王殿,几度滟阳湫。
秋,云阔天高沙入绸。芦花荡,漾絮影成鸥。
秋,塞上驼铃啭玉旒。飞天舞,依旧笑回眸。
这组词也是参加学会活动“秋韵敦煌”时所写,那次采风去的是月牙泉,多美的地方,细腻如绸的五彩沙、沙山环抱的月泉、碧水倒影的芦苇、余晖下的驼队、风姿绰约的夫妻柳……静态的、动态的都美的像一幅幅油画,所以用了组诗的形式,以排比的手法表现。
5.参观阳关军事博物馆寄霍将军
詹建荣
铁甲玄衣烈马奇,搴旗取将正当时。
少年鏊战八千里,一剑雄心百万师。
2023年10月敦煌诗词楹联学会一年一度的“秋韵敦煌”采风活动如期而至,诗友们一起去阳关,参观了阳关军事博物馆,阳关烽燧屹立,金戈铁甲威严,遥想二十岁的霍去病升任骠骑将军,指挥两次河西之战,俘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连山,歼灭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万人,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汉武帝分徙匈奴降众于边塞之外,又在其故地先后设立河西四郡,由此沟通了自内地与西域的直接交往,少年名将封狼居胥,何其威仪。
6. 沙洲除夕詹建荣春临塞上退冬寒。蕊信至,朔飔闲。一城锣鼓闹风烟。夜阑斓,一岁圆。 稚童嬉戏在庭前。汉武御,尽开坛。五魁八马满宵筵,庆余年,别旧年。
2023.12.22 这首词写于年前除夕,上阙写景铺垫,下阕叙事抒情。把我所看到的最具敦煌特点的“喝酒、猜拳”写进来,合常理、接地气。7.悬泉置叹细君 詹建荣乌孙帐下月孤冷,切叹流年夜抚琴。残梦依稀惊坐起,伤时伤事更伤心。2024.06.18几年前我曾骑马在新疆那拉提草原缓缓而行,之所以缓行是因为不会骑马,那时听导游说到和亲公主的故事,只觉公主幸福,每天都能看到天高云淡、草原广阔、牛羊成群。就在前不久我们又去悬泉置采风,重温细君公主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地途径悬泉置远嫁乌孙的过往,在读她那首《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诗如泣诉,斯人已去,惆怅犹在。也许在无数个辗转难免的夜晚,她孤独地在月下弹着琵琶,或者又会在梦中惊醒,伤感自己他乡他想飘零。最后一句用典。8.悬泉置怀古 詹建荣风沙千古问浮沉,驿外残垣深处寻。简牍遗篇惊岁月,悬泉脉脉断肠吟。 2024.06.16 这首七绝也是前不久诗词楹联学会去悬泉置采风时所写,我想表达的是:光阴流转,世事变迁,也许古人们也心有不甘,不愿沉寂在风沙之下,于是终于让我们在千年后发现简牍文字以示后人,让悬泉之水如泣如诉地吟唱着千年的过往…… 以上分享或许还不够成熟,点滴经验成长所得,借此机会我想向敦煌市诗词楹联学会、向陈会长、冉会长、鲁会长、刘志英秘书长表达我真挚的谢意,感谢敦煌市诗词楹联学会这个大集体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和创作的平台,感谢陈会长、冉会长在诗词知识学习、创作中给予的悉心指导,感谢鲁会长、刘志英秘书为学会工作的默默付出,感谢赵明校长对学会的支持,感谢学会同仁们的互学互助…….也感谢大家的聆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