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参观记
(作者:曹解路)
“七一”前夕,王店南村党支部为了纪念党的生日,组织党员赴延安梁家河、杨家岭、王家坪、枣园和延安革命纪念馆开展了“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的活动。途中,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冯斌对全体党员说道:“我们支部一班人几年来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这都是全体党员大力支持的结果。今天,我们组织党员去学习延安精神,继承发扬革命传统,为的是把王店南村的工作做的更好,为建设美丽家乡做出更大的贡献。”
到了延安后,我们马不停蹄,立刻开展了参观学习。
先去梁家河看看。
在延安市延川县文安驿东南五公里处,有一个村落叫梁家河。椐传为北宋韩世忠夫人梁红玉抗金时,引领子弟兵在此落户而得名。
盛夏的梁家河,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庄稼却是绿意盎然,沟底的枣树郁郁葱葱,很富有生机。村周围的都是山丘,家门口都是坡坡,条件仍然是艰苦的。然而十五岁的习近平就是在这里插队落户的。“知青井”是习近平领导村民打下的饮水井,一旁写有“饮水思源”四个大字。梁家河的村史馆,写有梁家河村的发展历程,北京知青插队时历经的艰苦岁月,改革开放后梁家河村改变贫苦面貌的奋斗史实。我们参观了铁业社,沼气池,以及知青的五个居住点。了解了当年知青过跳蚤臭虫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等“过五关”的情况。谁能想到这些知青以后都是大用之才。我个人觉得,毛主席当年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是很正确的,从这里的情况就能反映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驱车又返回延安,去了杨家岭。
杨家岭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一九三八年八月至一九四七年三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先后在此居住。被誉为延安时期的中南海。期间中央领导在此指挥了抗日战争并领导了解放战争,开展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
杨家岭,原名杨家陵,是一个官僚的墓地。中央因其名不吉利,改名为杨家岭。在此中央有过多次大的举措。大家都熟知,本人就不赘述。本人最为惊叹的第一件事,是毛泽东主席让锯掉屋檐,其原因是“站在屋檐下,怎能不低头。”从这件事情中可看出,毛泽东从不低头,刚强向上,不居人下,真伟人也!
令我惊叹的第二件事,是胡宗南進入延安后,得意忘形,竟然步入毛泽东住过的窑洞,看得仔细,拉开了毛主席的书桌抽屉,里边写有一張字条,上面写着“胡宗南到延安,势成骑虎,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奈何,奈何!”
后来的情况果真如此,毛泽东真神人也!
令我惊叹的第三件事,是1940年3月,曾为抗战捐款的陈嘉庚先生,堪称财神爷,蒋介石为其山珍海味招待,在重庆搞的很隆重,陈先生却很不舒服,对身边人说:“国难当头,胡乱奢侈,不当不当!”
同年五月底,陈先生冲破阻力,来到延安,在一孔窑洞,见到了穿着补钉衣服的毛主席。毛宴请陈先生,在石桌上鋪的报纸,一盆萝卜,一盆白莱,一盆鸡汤。陈先生问毛主席,招待费多少銭,毛答:三毛钱。
陳先生说:“得民心者得天下!”
后去参观枣园。这里原是一个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到后,曾改名为“延园”。现旧址大门石柱上尚有康生所书“延园”二字。
1944至1947年3月,中央书记处在此办公。枣园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和任弼时的旧居。毛泽东在此居住时,写了很多重要文章。进入居住地前,可以看到当时中央五大书记任弼时,周恩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在一起昂首阔步的铜像。
后去延安革命纪念馆。纪念馆内《伟大的历程》展览,令人震撼不已。毛主席给小战士教写字的照片,朱德总司令和小战土打牌被贴纸条的情景,充分说明官兵一致。当年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浴血奋战,波澜状阔的历史画面很使人激动。
毛主席骑了十多年的小青马,解放后病故,制作成标本,陈列于革命纪念馆。我真想为小青马写首诗,为其炯炯有神的目光赞叹!
我们走出纪念馆,全体党员照了合影,并在院内重新向党宣誓。

下午二时许,返回礼泉。路过焦坪时,我深情地看着焦坪山,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啊!那是我把青春岁月留在那里,那是我曾经工作过十年的矿山!四十七年前,我们十多个优秀矿工,在矿部政治处举手宣誓加入了共产党。今天重新宣誓,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矿破产了,那青山下埋有我年青的矿友,常常勾起我的思念。
这次延安之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更是一次精神的传承。我们王店南村共产党员,要把延安精神带到工作和生活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定的信念,饱满的热情,坚守在农村这块阵地上,为党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2024年6月29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