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诗】第11期
执行主编:高建明
编 审:王娥嫚
吴淑芬
本期点评嘉宾
宋彩霞、雷海基、王十二
王聪颖、吴长龄、陈自如
王跃东、王 靖、彭诗云
王惠维、郭培友、八重樱花
七律·深圳莲花山
(某届诗词中国诗词大赛入围作品)
佚名
健步归来设计师,春天故事画圈时。
边陲几片滩涂地,广厦千间世纪碑。
一脉井冈连宝塔,数番风雨过灯旗。
三山五岳何尊贵,万里鲲鹏舍我谁。
注:深圳莲花山的主峰叫灯旗岭。
宋彩霞点评:此诗疏快,布置匀称,血脉贯通。使人读之力量飞越。首句起的好,稍作铺垫,“设计师和春天故事”主角出场。第二联用对比手法,写出深圳今昔对比,气势磅礴,力量千钧。第三联从回忆走来,不假外求,举重若轻。回应起处,针缕细密。就语言而论,可谓本色当行。“三山五岳何尊贵,万里鲲鹏舍我谁。”三山五岳再高,也比不了深圳的莲花山之伟岸,双关语句作结,见匠心。
七绝·山行野宿
王跃东
帐篷灯影小蛩藏,花草幽幽送暗香。
咂口银河余味绕,一壶溪水煮蟾光。
雷海基点评:诗的突出特点是自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上联写自己对夜里山野的感觉:小蛩躱藏我、花送香给我。下联写我与大自互动:仰望银河,咂其中之味;舀一壸溪水和月光一起煮。银河水、溪水、月光,都是什么滋味?谁说得清楚?诗味就在这里。刘勰说过:天地两仪,惟人参之,方有性灵。这首小诗给刘勰这段话做了注释。此作诗法,值得参考。
五绝·登泰山(新韵)
张玉梅(北京)
登泰岳飞天,昂胸气浩然。
众山如点黛,孔子立云端。
王十二评:把泰山比作孔子,以人喻山,因有来历,相得益彰。
五绝·朋友家观画
程兄邀看画,栩栩鸟悠翔。
不敢高声语,恐惊飞出框。
王聪颖点评 :转结化用李白"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而"飞出框"三字,用以咏画中之鸟,确有奇思。此乃翻古出新之一例也。
七绝·多病的诗
郭培友
镣索嫌轻加手铐,接盘旧病又标新。
可怜百万作诗者,尽是公交免费人。
吴长龄点评:一个沉重的话题。已戴戒律镣铐,还加五花八门的诗病说,“可怜百万作诗者,尽是公交免费人”便不足为奇了。
七绝·蝉鸣(通韵)
张萍
为远尘埃居树梢,风餐露饮也逍遥。
自然界里虫儿唱,哪个声音比我高?
陈自如点评:这首《蝉鸣》似与流传的《咏蛙》有异曲同工之妙。起承二句,已把蝉的高洁形象写活了。“餐风饮露”很有禅意,“逍遥”一词确有仙味。转合二句,又把蝉鸣的境界写绝了,“哪个声音比我高?”蕴含潇洒于大气之中。
七绝•忆石花水洞
肖英(黑龙江)
半程徒步半程船,水旱相接叹自然。
极目蝙飞阴暗落,长篙一点越千年。
王跃东点评:起句开门见山,从“半程徒步半程船”写进入洞天的状况。承句前四字有些重复,应在洞貌上落笔为宜,给读者呈现出洞的具体状况。转句亦有上升空间,可在古人留迹上挖掘一下,好和结句浑然一体,比如“极目古人留迹处”。这样和结句转结就自然了。当然,评者没有游过这处洞穴,不了解具体情况,所以可能和原景不合。结句写出了时空跨度,很不错!个见,如是谬误,还请作者按自己的意愿来!
七绝·别(暗蕴手法)
王英(山东泰安)
紫燕双飞云荡尘,樱花树下捧香颦。
长亭挽柳轻轻诉,两地风烟又一春。
王靖点评:首二句回忆从前的相知相守。后二句借折柳典故描写离别和离别之久,结句尤其精彩。整首作品含蓄蕴藉,耐品。
五绝·醒春
李景慧
春色看无着,莺啼唤不开。
雨微如酵母,过处醒花来。
彭诗云点评:将春天的小雨比作酵母,把花醒来,把春醒来,道前人所未道,新奇妥贴。起承辅垫到位,莺啼也唤不醒,转结的奇思妙想才有着落。
七绝•忆当年植树
王跃东(河北)
欲绿荒山不可迟,担波上岭慰相知。
犹凭我与同侪手,种下葱茏生长诗。
王惠维点评:本篇对于植树,写的脉络分明。“欲绿荒山”是其因,“担波上岭”是其果。转结句进一步说明植树的意义所在,一片葱茏景象,照应首句的“荒”字。虚实相生,诗意盎然。
七绝·抽陀螺
王开炎
辛苦伶仃转未休,疑听隐隐作哀求。
恍然与我同身境,手把皮鞭不忍抽。
郭培友点评:由物及人,转到自己,感同身受,自然带出“不忍”,由景到情,恻隐之心跃然纸上。
七律·过乌拉盖草原游九曲弯
王聪颖
奔流到此莫须还,回首长河九曲弯。
东扯云光西接树,左衔湖色右吞山。
粼粼一动书龙字,滚滚千回没草间。
我到岸边堪对掬,人颜不洗洗花颜。
八重樱花点评:用七律形式写活乌拉盖草原九曲湾很不易,颔联、颈联动词和形容词把整个诗歌变成了宽荧幕,扯、接、衔、吞、书、用的多么得体大气,尤其颈联最后一句“滚滚千回没草间”可以带来无限想象,好手法!句式捭阖,上下异意,境界开阔,有诗味诗意,整个七律结尾扣题紧凑、漂亮!“我到岸边堪对掬,人颜不洗洗花颜。”关键点处听惊雷!
七绝·咏兰花
赵玉华
幽兰淡雅甚安详,微笑呼吸尽吐香。
不在红尘寻净土,高出俗世自清凉。
八重樱花点评:安祥两字用的超有感应,具有挑战,让人一下联想只有在那个特殊场景才用此字,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境界。不禁对兰花的“呼吸、微笑”有深刻感觉,更感到完全是在咏脱俗世、摆脱红尘的那么一个兰花“人”。整首诗深刻地说出了兰花深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教人无论身在何处心平静如水福中知福。不受万象干扰,清欢自渡。总之用兰花喻人,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