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诗品读
些许微妙的情绪波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009 ✪ 野松点评:
评《雨》:有论者认为,诗到语言为止,然我对此表示怀疑,并认为诗未必到语言为止。雨,作为自然客观之物,自有其自然之作用,然于诗人之主观意识中,其既可清晰万物,亦可模糊万物,更可让世间迷离,而让世间迷离,实则诗人之心迷离也。诗乃诗者之心语,只是,诗者之心语呈现出来,有可能是清晰,亦有可能是迷离,抑或是处于清晰与迷离之间。好在,这首诗,似乎已告诉我们,在雨中,诗人之心漫无目的地飘向天际,已是诗人之目的矣。
评《魅 惑》:面对现实之诱惑,是勇敢面对还是退避三舍,自然不同之人因性格因修养不同而表现各异。然,诗有别于散文,不应言尽意尽,故窃以为,最后三行如删除,则诗意之空间便会猛然阔大,可让人臆想无穷,从而能给读者带来震撼之感。此谓短诗贵在短而有力也。
010 ✪ 刚子点评:
不好说,雨写成散文。我改写一首——
✦ 雨
▢ 刚 子
幻影迷离
慵倦与禅趣
漫无目的地飘漫天际……
谁的故事
疯长在那不可思议的苔藓上
等苹果树的后山坳
月亮女神缓缓颂读
某种不易觉察的神祇
种在跋涉者的梦呓
随一枚雨滴
欲坠
011 ✪ 刘欣点评:
在诗人的《雨》中,我们感受到雨的故事。有诗人在梦中追寻的浪漫与深怀,也有现实中忧伤与坚毅。作者在雨的神话中感怀了后山的一切烂漫。那是希冀,有美女的陪伴,还有自己随心所欲的构想。在现实中,我能感受到作者世界的尽头都在凭靠着影与幻。这说明,诗人的内心是愿意走进虚幻,而不愿去太多过问现实中伤感而无奈的记忆。
这首《雨》让我想起了一个真谛:虚幻的天堂也许要强于或绚于这蓬垢拙劣的本真世界......
在诗人的另一首诗作《魅 惑》中,他的高超之处在于构新于词汇的重组。魅力中的萌与疑惑中的虑,构成了诗人这首诗最初的印象。是的,一个举高而不下物价的城都中,肯定会有光怪陆离的元素。诗人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中缩略的片段段章。诗人告诉了世界爱与生,两者的互联而无可割裂的逻辑关系。一天的辛勤与奋进之余,爱的洗礼中中未免还充斥着一丝丝多情与炽热。诗人用敏锐的视觉捕捉到了女孩子心中的那份懵懂与活泼。当Passion中激情亢奋的瞬间出现,这也标志着为爱而不要各种压力的子夜,正式被宣布启航。吻是爱达到沸点后的一种直观而主观的逻辑呈显。诗人这样优秀而精妙的短诗设计,让我看到了大千世界里,在完成生存使命—工作这一繁重的前提后,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炎热或冰冷。是这种久违而默契的爱,吻醒仍在不同角落里嗜睡成魔或孤独终老的大众.....
012 ✪ 王瑞东点评:
这首短诗《雨》,其最大魅力在于不同读者有不同的理解。我个人认为,在什么语境下阅读就会有什么语境下的心情。或许这就是此诗最大的魅力。
当然,这首诗也有不足,比如最后一节,意境淡了。
013 ✪ 石乐点评:
读《雨》:雨,就是雨。如果雨下在跋涉者的“梦呓”里,就是“梦语”,是“不易觉察的神祇”。诗的前三行便把雨夜代入梦幻。远方“后山坳”的黑夜,缓缓靠近月亮,这是臆想。我们知道,黑夜总是一拥而上,总是想吞没月亮的!苔藓不会疯长,“疯长”也疯不到哪去,故事也一样。这些都是迷离的幻影,是从诗人心里“飘向天际”的。也正是诗人当时的状态。一首从雨滴到梦幻的诗,给我们也是梦幻的感觉,其诗意也是梦幻的。我们只要放开想象的翅膀,无需太注重诗人要表达的某一特意。
读《魅惑》:美色能迷人,能惑人,并可能使人陷入幻想之中。因此,三十六计有一计,就叫《美人计》。京城夜晚,光怪陆离,“阿春姑娘”一句“passion”,让一幢时尚的建筑物对“我”产生了“诱惑”。我想,诗人可能想通过这种“诱但我觉得似乎有点用力过猛了。无非就是“浓密的腋毛”嘛,恐怕还没有那么地“passion”!诗歌后五行描述多少有点失真。如果更简约一些,或许有意外的效果。不知道这是否作者故意而为之呢?
014 ✪ 古剑点评:
“雨”的意象来源于幻影,俗常的语言营造出梦呓,其境缥缈,其情浪漫,有着某种渴望与期许,令人回味,这首诗当属于意象诗,把诗人所思所想如雾般蔓延开来,充满阅读的情趣。
《魅惑》以平实的诗句,以口语叙述,以点入题,以小释放一种魅,一种惑,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小冲动,也许这就是诗人想要通过这一情景,所要表达的某种习以为常,又顺其自然的表象吧!
015 ✪ 武庆兵点评:
第一首可能是一个恋爱故事,发生在月夜的后山里,他们最终的结局是一场伤心的雨,他的跋涉换来的是阴雨绵绵苔藓疯长。最后也许作者选择了解脱和放下,雨也就带有禅意。
第二首纯朴率真语言大胆,用一个生活事件为例,说明作为一个普通人面对魅惑的正常反应和引起的冲击波。不隐瞒、不做作、不装纯洁,用这种心态来行走有何不可?!
016 ✪ 梦萱点评:
在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新闻说印度气温高达50多度,人都跳进恒河搓澡乘凉,像下饺子一样,恒河水都浓得可以勾芡了。而我目前所在的郑州市也在40度高温下硬挺着,树木饥渴,田地皲裂。幸好今天下雨了,灼热的空气凉了下来。
写诗是情感的抒发,读诗也会受心情和环境的影响。我们现在需要及时雨,真真切切的雨,让庄稼吃饱喝足了,恣意盎然地生长,而不是意淫,梦呓,无病呻吟。(请原谅我先发泄一会儿,这臭脾气我也左右不了。)
回到正题,童年老师的《雨》,是朦胧的,是神祇的,给跋涉者以慰藉,给苹果山以滋养。当然,在神秘的雨夜,一种神秘的感觉像青苔一样疯长,也是顺理成章的,因为,藏在雨里的月亮也藏在诗人敏感的脑回路里,思维敏感的跋涉者肢体虽疲累,心却是活泛的,蠢蠢欲动的。
关于《魅惑》,我确实被魅惑到了,被阿春姑娘的装扮,被阿春美女脱口而出的英文passion挑逗,被阿春浓密而魅惑的腋毛。就这样把胃口吊得足足的,剩下来的就由读者去发散,由夜色去处理吧。情感,含而蓄之,发乎情,止乎礼。不过,人性百态,弱点或者天性,高尚或者卑劣,在现实面前,谁都无法评判,上帝也不能。
017 ✪ 砂子点评:
■ 游离于神欲之间
——读诗人童年《雨》《魅惑》之感思
这两首诗是诗人童年所作。笔者认为这两首诗相当于人性里面的神欲两端。 《雨》属于神端,有神秘感、象征性,有跋涉者。在神的世界,跋涉者相当于信徒,为信仰而跋山涉水,甚为信仰而牺牲性命。在《雨》中,这位跋涉者已有“些许慵倦”,是信仰动摇了还是神的世界太过虚幻而使人产生消极之情?《魅惑》属于欲端,语言直白。在神的世界,诗人关注来自天上的“雨滴”,“宛如某种不易觉察的神祇”;在欲的世界,诗人则关注来自异性的“腋毛”。因为它性感,能让“我”产生“些许微妙的情绪波”。
神欲是人性里的两极。欲极是基础,人类的繁殖靠它支撑。它是消耗型的,随着细胞的生长规律兴旺消亡。神极是终极,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靠它指引。它是创造型的,随着时间流逝积淀文化之中。在社会中,它们的关系如何呢?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倾向于抑欲扬神,而在西方现代文化里面,欲则是被高调张扬的重要部分——在西方的油画里面表现更为直观、强烈。如果说在西方现代文化中,人欲是利器,摧毁了神的形象,那么在后现代,高高扬起的人欲则消解了人的形象。
据了解,诗人童年在中西文化中深度跋涉过,所以,这两首诗不妨看作是他在神欲两极的思考和求索。可能他体内有神欲两股力量在互相牵制,在表现欲时,语言虽暖味,但比较克制。当然,关于欲这方面的现代诗歌已不再新鲜。在本世纪初,“下半身诗歌”很热闹,诗人高扬“欲”这面大旗,试图重新调整神欲之间的失衡关系。可惜,在运动过程中,他们从神极滑向了欲极,由于过分寻求刺激,也失衡了,把欲简单降解为性方面的事。当性事之诗不再新鲜了,就有了“屎尿”之诗。其实,千年前,庄子早说过“道在屎溺”之中,庄子从屎溺之中看到道,给人启思,而他们呢,看到了什么?又给人留下了什么?
人是动物,但不止是动物,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能只停留在欲望层,撒播精子,繁殖后代,更应在精神层去追求和探索人类永恒性、理想性的东西。诗作为语言的精灵和使者,更应担此责,显示出诗人的精神高度。
018 ✪ 荊随定(陌人)点评:
关于《雨》,在这里“雨“既是实指又是虚拟。既是具体的物象,又是形而上的意象,既抒写了雨滴多舛的跋涉,又代指了不易察觉的神祇,正在下界,给予众生普渡的恩舍!还是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去感受和感知生活的动辄与不安,甚至,慌恐,甚至,没有方向。
黑夜和苔藓,幻影和慵倦,谁在迷失中迷失,谁是谁,倒下的桅杆?
第二首《魅惑》:在这里,陌人有些不同的看法供大家商榷。诗歌、诗体、诗意和诗象,是需要独立的、独到的,甚或标新立异没有之二的,但也不是没有节制甚至过度的纵欲。诗歌,是一种载体,也是一种精神仰望和境界。本人倒愿意以一种朴实、朴素甚至纯粹的写作,给自己、给文本、给诗歌和时代一个临终交代!
019 ✪ 何吉发点评:
郭兄,我想讲两句题外话。我觉得你缺少读者,更缺少读者的理解。写好了自然有读者,你能吸引人,自然有读者,你吸引不了人。你的文字有啥用呢?
我就觉得我们现在写诗没有唐朝诗人写诗,宋朝诗人写词潇洒。你看李白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写在楼的墙壁上,一传十,十传百,仅几天就传遍天下。苏轼写的《题西林壁》也是这样的。他就写在墙壁上,一传十,十传百,他也不需要去吹,也不需要去捧!你看现在很多诗,写几行字,薅来的评论写几千个字,那都写得啥呀,读出来,我们学诗学这么长时间了,都看不懂!
人家读者看不懂,他还造反,讲人家读者水平低!我的乖,又是隐喻又是啥的,你牛啥呀,不就一堆文字嘛。你的文字让人家看不懂,你就是写作的失败者!那样写,不如撞南墙,不要写了!
所有的创造都应该有价值。价值的体现——真善美!哪怕是鞭挞假丑恶都可以。如果一点价值都没有,还不如垃圾有价值。那一堆文字还有什么意义呢?诗人应该是通过诗歌文本名扬天下,并不是讲通过他自己制造各种事件让自己名扬天下,然后再出现文本。
文学即人学。你看这句话讲得多好呀!所以伟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专门就讲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其实呢,为人民服务,伟人讲的是文学艺术的宣传作用,更重要的是,你把自己的生命的体验,情感的体验,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就是表情达意。让别人看过以后心灵震撼,觉得不跟别人讲就像过不去这个坎一样,那你这个文字才叫有价值。你像杜甫讲“语不惊人死不休”。你哪怕达不到这样也挺好的。要是啥都没有,看到人家读不懂还臭骂,一口唾沫就飞过去了!
诗人理念不同,诗人的价值观也就不同。所以,所谓的下半身,价值就很成问题。垃圾派中有的诗人写的东西还真的不垃圾。但是有的人就是靠一个平台,如果没有人吹,他啥都不是,他就是一个死人!
我的本意是人活着就得好好工作,好好读书,把生活搞好,把自己的业余生活搞好。能写就写,没必要去为了写而写,甚至故意去标新立异,那都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让别人接受,自己能接受,这样的东西才是好东西。作品是通过别人传播的,不是通过自己到处推。推有啥用呢,人家一看就烦,那就一点价值都没有。所以,有价值的东西,根本就不需要推。大家还都争先恐后地去看。让人喜闻乐见的,谁不愿意去看呢?!按理讲,这个艺术,它的价值就在于让人精神上有所收获。
我讲有的垃圾派诗人写的东西真的不垃圾,皮旦就算一个,他比伊沙要厉害。
关于雅与俗。俗,只要不低俗,不庸俗就好。高手是俗而不凡,俗而不庸,俗中见雅。我觉得也很好,乔延凤老师讲艺术不能太俗是有道理的。其实,皮旦讲的这个俗,它是有趣味的俗。既然是诗,它就应该有诗味。诗,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应该有诗味。诗是艺术。有诗趣有诗味,这才叫诗歌。
020 ✪ 李发模点评:
咦,是非曲直如之何?/哦,明心见性你我他。以上两语,是我读童年好诗两首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