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淄州孝文化对范仲淹的影响
朱振波
孝者,百行之首,立人之本。夫孝者,始于敬亲,终于尽道。父慈子孝,家和万事兴。敬养父母,承欢膝下,此孝之大端也。孝行天下,德被四方,则社会和谐,国家昌盛。故曰:孝为百行之首,宜崇之如宝,行之如则。
范仲淹,被誉为北宋的第一名臣,其幼年时期便历经磨难。父亲早逝,他与母亲谢氏相依为命,共同生活在一座庵堂之中。当时,宋淄州长山县的进士朱文翰在姑苏吴县为官,因夫人离世,留下幼子无人照料,急需一位贤良淑德的女士来照顾家庭。机缘巧合之下,朱文翰续娶了谢氏,并将范仲淹收养为子,为他取名朱说。朱文翰任期届满后,便携谢氏和朱说一同回到了淄州长山。
淄州,隋置。炀帝初,并其地入齐郡。唐复置淄州,或为淄川郡。领县淄川、长山、邹平、高苑、济阳五县。宋属京东路。
孝妇颜文姜
朱说所居住的村庄,位于淄州长山县城南门外,隔河相望的南关村。因地处孝妇河的南面,故又称河南庄。孝妇河,源于博山,它的名字背后蕴藏着一个动人的传说,流传千古,为这片土地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
在遥远的周朝,淄州博山凤凰山下的一户郭姓人家娶了一位美貌贤良的儿媳,名叫颜文姜。然而命运多舛,新婚不久,她的丈夫便离世而去。颜文姜,这位勤劳善良的女子,毅然决然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不仅侍奉着年迈的公婆,还抚养着小姑子。
在那个地方,水源稀缺,文姜的婆婆却偏爱用清冽的泉水泡茶。为了满足婆婆的这一心愿,颜文姜每天翻山越岭,跋涉三十多里山路,前往石马庄为婆婆取来深山中的泉水。她的孝心与毅力,感动了天地。
泰山老母听闻此事,心生好奇,便化作一位骑马的老者,在路上等候颜文姜,以试探她的孝心。当文姜挑着水桶行至老者面前时,老者向她讨水饮马。文姜爽快地答应,但只愿用后一桶水饮马,原因则是前一桶水是留给婆婆泡茶用的。这份对婆婆的深厚情感与细致关怀,让泰山老母深感动容。
为了表彰颜文姜的孝心,泰山老母赠予她一根马鞭,并嘱咐她只需将马鞭挂在水瓮里,轻轻一提,便会有源源不断的水流出。然而,若将水瓮提出,便会引发水灾。文姜将马鞭带回家中,一试果然灵验,而且水质更加甘甜清冽。她高兴之余,也小心翼翼地用绢笼将水瓮盖好,以备随时取用。
某日,文姜的婆婆建议她回娘家看看,文姜便听从婆婆的话离开了家。然而,在她走后,好奇的小姑子却打开了水瓮,猛地提起马鞭。瞬间,山崩地裂,一股巨大的水流冲出,瞬间冲毁了房屋。幸好文姜尚未走远,她拼尽全力跑回家中,用身体堵住了泉眼,才使得狂涌的水流得以平息。
自此以后,这处灵异的泉源便世代流淌,汇聚成河。人们为了纪念颜文姜的孝行,将凤凰山下的这处泉源命名为“灵泉”,并在泉上建起了一座颜文姜孝感灵泉庙。同时,这条河流也被命名为“孝妇河”。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青州府志》载:“颜文姜,颜子之后也。初许聘李氏,夫亡,悯舅姑之失养也,远汲新泉,以供姑嗜。诚感神明,泉涌室内,姑发其笼,水流成河”。这就是孝妇河的来历,南朝顾野王的《舆地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记》等古籍,都记述了这个故事。
为了深切缅怀颜文姜的崇高孝道,博山在古代被尊称为“颜神”,亦或美誉为“颜山”。而流经此地之水,亦因颜文姜的孝行而被称为“孝水”。其所在之乡,更是以孝妇为名,传承着颜文姜的孝德。甚至连当地之土地社神,也被赋予了“孝感”的美称,以彰显此地孝文化的深厚底蕴。
孝子董永
孝妇河河底铺满厚厚的细沙,河水清澈见底,鱼虾戏游其间。周围的村民们,清晨时分,常来河边取水,用以做饭洗漱、喂养家禽家畜。范仲淹在这孝妇河边,度过了他的童年时光。每当夏秋之际,范仲淹便与兄弟们一同来到孝妇河中嬉戏玩耍,享受那份清凉与欢乐。夜幕降临,他们坐在河边,沐浴着晚风,聆听着长辈们讲孝妇河与董永的传奇故事。
董永,乃千乘人。这千乘,便是如今的博兴、高青一带。传说中,董永为了安葬父亲,不惜将自己卖身于於陵一富户家中。这於陵,便是长山县的前身,位于长山县南。在古代,县南还建有董永祠和董永墓,以纪念这位孝子的伟大事迹。
清代长山人李廷槐《长邑山川脉络说》中有“凤山东麓,米沟出焉,曲折北注,径米山西,北流至邑南,注于孝水,此中支右界水。而右支左界水也,右支东行数里,复起太行,东尽荆山,西连米山,北与马鞍诸岭相属,汉董永庙居其巅。由是分支劈脉,其东行者低昂相错,坪冈相连,诸涧东注,濒于范阳河。其北行者,坦缓二十余里,至邑东南山川坛、范公祠,北濒于孝水。”这里指出流经南关村的米沟河,沿途有汉“董永庙。”
嘉庆长山县志《祠宇》篇中:董孝子祠在城南三十里,明成化十五年知县张誉募,义民许杲增建。嘉靖三十七年贡生孟岚修。国朝康熙三十一年善人石慎修(祠西北三里许有槐荫碑,相传即织女下配,槐荫遇合处。)乾隆十二年刘协等重修,有碑记(补)。《冢墓》篇中有“孝子董永墓在城南三十里东师阜。董永墓有四,一在鱼台,一在博兴,一在孝感。其在本县者,墓方十余里,秋晚无霜,此迹之异者。”《孝友》篇中:“汉,董永张家庄人,典身葬父。相传上帝嘉其孝,赐织女为妻。”
古二十四孝,山东占十。范仲淹于孝义之乡,深受地方孝文化之熏陶。范仲淹待继父和母亲,恭顺至诚,每言必敬,每行必恭。每遇节庆,必亲奉甘旨;每闻疾苦,必忧心如焚。其孝行,远近闻名,乡里皆颂其至诚至孝。
王樵寻父
范仲淹十一岁这年,淄州发生了一件大事,契丹兵趁天寒,越过结冰的黄河,直逼淄州、齐州,淄州城因张蕴等人的有力指挥,方幸免于难。范仲淹戍边时经过环州马岭镇时,曾写过一篇《书环州马岭镇夫子庙碑阴》。“昔咸平二年(999年)冬,契丹以举国之众,入高阳关,纵横大掠,南至于河,乘冰之坚,侵于淄齐。时河南州郡未尝治城,且无战卒,四郊之民,驱戮向尽,城中大惧。”
当时,张蕴正担任淄州的兵马监押一职。他与刺史商讨军情时,刺史及其官员、州民们纷纷提出弃城逃往南山的建议。面对这般的动摇与恐慌,张蕴毅然拔出宝剑,面色严峻地说道:“怎能轻易舍弃城墙与府库,一旦大众溃散,必将自相残杀,外敌尚未到来,我们的人民便已经遭受残害了。若刺史执意离城,我必斩之以儆效尤。”此言一出,众人无不胆寒,无人敢再有异动。
于是,张蕴挺身而出,号召州民们登上城墙,日夜坚守。经过数日的坚守,外敌终于退去,州民们欢呼雀跃,纷纷表示:“若非张公英明果断,我们这些人及其父母妻儿都将沦为敌人的鱼肉。”然而,朝廷的赏赐因为太守的掣肘,却并未及时降临到张蕴公的头上,这让众人无不感到惋惜与叹息。“余幼居淄川郡,又与记室为同年生,稔闻公之事。”范仲淹提到,“记室”指的是张蕴的长子张揆,与范仲淹同学。
契丹此次的劫掠行动,不仅仅局限于财富的掠夺,更将许多未来得及逃避的淄州城外各县宋人掳掠而去。其中,包括了淄州士人王樵的父母及族人。这一事件,无疑给王樵及其家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伤痛。
王樵,字肩望,性格超然脱俗,尤擅《老子》《易经》之道,剑法亦精,胸怀济世之志。他选择居于梓橦山下,自号“淄右书生”,对世俗之事毫无兴趣。棣州知府贾同与济南诗词大家李冠二人,皆对王樵敬仰有加。在文学方面,三人齐名。
咸平年间,契丹入侵,王樵父母和家族数人不幸被俘至北方。他怀揣寻亲之念,秘密潜入敌境,经年累月,却未能找到亲人,最终只能黯然南归。失去亲人后,他亲手雕刻木像以代亲人,葬于梓橦山以东,并把父母的像挂于祠堂中,朝夕看望。在长达六年的守孝期间,王樵深深反思国家遭受侵略、百姓受尽屈辱的根源,同时结合自己北国寻亲的亲身经历,心怀激愤,矢志著书立说。他勤奋笔耕,撰写了《游边三集》《安边三册》《说史十篇》等著作,旨在唤起朝廷的警觉,以保国安民为己任。然而,遗憾的是,当时的朝政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国仇家恨难以伸张,王樵因此忧愤成疾。
在无尽的悲愤中,王樵选择在梓童山的山阴之处,用砖块垒砌起一间小屋,自称为“茧室”。他在茧室内,伴随着兵书与长剑,度过了余生。他的忠诚与孝道感动了后人,纷纷建祠祭祀,以表达对他的敬仰与怀念。
1004年,范仲淹的继父朱文翰,因病迁官至离家乡较近的淄州担任长史一职,驻地在博山秋口谷一带,母亲为照顾继父生活赴博山暂居,范仲淹思念母亲,常于假日沿孝妇河堤岸逆流而上,去探望父母。王樵寻亲的故事也慢慢被范仲淹所熟知。
鬼谷凿井
王樵所居梓橦山坐落于淄州城东十里之处,自古以来便承载着一段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据传,这里曾是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创始者,伟大的军事家鬼谷子讲学授徒之地,他的弟子中不乏名震一时的苏秦、张仪、孙膑、庞涓等杰出人物。
鬼谷子这位杰出人物,不仅深谙政治家的六韬三略,能够巧妙运用各种政治策略和战术,而且擅长外交领域的纵横之术,善于运用智慧和谋略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此外,他还继承了阴阳家的深厚学问,掌握了预言家的神秘技能,其江湖神算更令人叹为观止。正因如此,世人对鬼谷子赞誉有加,认为他是一位难得的明师和全才。
在梓橦山这片神奇的土地上,鬼谷子更是培育出了众多杰出的军事天才。这些天才们在鬼谷子的悉心指导下,不仅学会了军事理论和战术技巧,更在实战中锤炼出了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因此,梓橦山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军事学院”,成为了无数军事爱好者心中的圣地。
鬼谷子不仅学识渊博,智勇双全,更是一位至孝之人。某日,其母亲深情地对他说:“娘若离世,你若思念,便挖一口井,井水之中,你便能得见娘的容颜。”母亲辞世后,鬼谷子悲痛欲绝,为了再见慈母之面,他便在梓橦山上挖掘了一口井。每日清晨,他便会朝井中望去,仿佛能看见母亲年轻时的模样;夕阳西下时,又似乎能窥见母亲晚年的慈祥。
这朝夕观井之举,不仅让鬼谷子得以慰藉思念之情,更让他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通过观察井中水位的升降变化,竟能洞察天气的阴晴转变。这一神奇的现象很快便在当地传为佳话,百姓们纷纷惊叹于“鬼谷井”的玄妙之处。
忠孝范公
宋代奉行仁孝治国之道,这一理念深入人心,范仲淹自然耳濡目染。他深知孝道的重要性,对董永、王樵、鬼谷子等圣贤名士的孝亲故事熟记于心,深受其启发。同时,孝妇河的故事也随着河水的流淌,传颂于两岸,成为孝道文化的生动注脚。这些故事不仅传递了孝道的精神内涵,更在范仲淹等仁人志士心中激起了孝亲尊长的深厚情感。
范仲淹事母甚孝,因往来于长山秋口之间,在范仲淹去世后,艺人们感动于范仲淹的孝行,把他的故事编成唱本,其中有“落霞于孤骛齐飞,秋口至长山一百”的唱词。
范仲淹在考中进士被授职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接母归养。此时继父朱文翰已去世,范仲淹接母亲和同母异父的弟弟赴宁陵管理职田。在《告诸子书 》中,范仲淹说:“ 吾贫时,与汝母养吾亲,汝母躬执爨而吾亲甘旨,未尝充也。今得厚禄,欲以养亲,亲不在矣。汝母已早世(逝),吾所最恨者,忍令若曹享富贵之乐也。”
在范公的内心深处,那份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沉重遗憾,如同一块无法释怀的石头,时刻压迫着他的心灵。这份遗憾使他深深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与无奈,让他对于富贵荣华产生了无法言喻的感慨,那些荣华富贵在与孝亲相比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范仲淹的母亲离世后,他怀着无尽的悲痛,将母亲暂时安葬于宁陵职田中。然而,为了母亲的尊严与体面,他始终在苦苦寻找着一块更为合适的安葬之地。这份孝心与执着,足以感天动地。
历经五年的艰辛寻觅,范公受到了姚崇葬母的启发,决定自立门户,将母亲安葬于河南伊川万安山。同时,嘱咐孩子们,将来自己去世后,也要葬在这里,以陪伴母亲。
范仲淹还上书朝廷,请求将磨勘恩泽追赠给父母,以表达他对父母的深深怀念与敬意。在上书朝廷的《求追赠考妣状》中:“窃年臣襁褓之中,已丁何怙,鞠养在母,慈爱过人,恤臣幼孤,悯臣多病,夜扣星象,食断荤茹,愈二十载,至于其终。又臣游学之初,违离者久,率常殒泣,几至丧明。而臣仕未及荣,亲已不待,既育之仁则重,罔极之报曾无,夙夜永怀,死生何及!”
其后,朝廷封赠范母“惠婉存诚,柔嘉秉性,腾敦断机之风、早着择邻之训。”这里的“断机”与“择邻”典故,源自古代亚圣孟子的母亲。她以智慧与决断,教育孟子成为一代圣人,其事迹流传千古,成为后世母亲的楷模。范母亦以此典故为鉴,以高尚的品德与智慧,悉心教导孩子,传承家风,可谓功德无量。
范公的一生,都在默默地以行动来诠释着孝道的深邃与博大。他始终铭记着继父的养育之恩和谆谆教诲,将这份感恩之情深深烙印在心底。为了回馈继父的恩情,他以自身所立的功勋,恳请朝廷转赠给继父,最终使继父得以追赠太常寺博士的职位。
范仲淹之孝行,不仅体现在对父母之敬重与照顾,更在于其以孝为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志。故范仲淹为政期间,注重教化,提倡孝道,使民风淳厚,社会和谐。其孝心至诚,至孝至敬,实乃地方孝文化之典范。
范公的这份孝心与执着,不仅让我们由衷地感到敬佩与赞叹,更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为深刻和透彻地思考。他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中华孝道的力量,让我们明白,孝道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一种能够让我们内心充实、精神升华的力量。范公的一生,无疑是对中华孝道真谛的最好诠释,也是我们学习和传承孝道精神的典范。
朱振波 中国范仲淹研究会常务理事,山东历史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协会员,邹平市政协委员、文史馆馆员。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