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星-梅宏》
梅宏,1963年5月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计算机软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高可信软件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1980年梅宏17岁时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先后获得学士学位、硕士学位;1987年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1989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计算机软件专业博士;1992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同时在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副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获得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8年获得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国氏”博士后奖;1999年作为访问科学家,前往美国贝尔实验室学习;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3年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所所长;2006年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兼软件所所长;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13年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同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会士;2016年7月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8年9月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2019年7月,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10月20日当选为中国计算机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梅宏主要从事软件工程和系统软件领域的研究。
1963年5月20日,梅宏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白泥镇,在余庆县白泥镇小学读完一年级,然后跟随到余庆县敖溪镇创办敖溪中学的父亲到了敖溪,在敖溪中学读初中。
1978年7月,高中就读于余庆县敖溪中学的梅宏参加余庆县初中数理化竞赛,获总分第二名,物理单科第一名、数学单科第二名。
1980年9月,17岁时考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系计算机应用专业[17]。
1984年7月,毕业获得学士学位,9月继续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系,就读计算机软件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7年3月,毕业获得硕士学位,之后留校工作,担任助教(-1989年9月)。
1989年9月,进入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师从孙永强教授攻读计算机软件专业博士[18]。
1992年10月,毕业获得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1994年10月),同时在北京大学任教,先后担任讲师(1992年10月-1994年10月)、副研究员(1994年11月-1997年7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7年7月-)。
1997年,获得霍英东基金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7年中创软件人才奖。
1998年,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会“国氏”博士后奖(现中国优秀博士后奖)。
1999年3月,作为访问科学家,前往美国贝尔实验室学习(-2000年4月)。
梅宏于2000年12月,担任负责人的863项目的“软件构件组装技术及工具研究”通过专家组验收,综合评价为A-。
2001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02年9月,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2006年7月)。
2003年9月,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软件所所长(-2006年7月)。
2004年,获得第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2006年7月,担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兼软件所所长。同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2009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为第六届学科评议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组)成员。
2011年12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3年3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10月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发展中国家科学院第24届会议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2014年,当选国际电机电子工程学会会士(IEEE Fellow)。
2016年7月,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18年9月,担任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
2018年9月22日,欧洲科学院(AcademiaEuropaea)正式公布了2018年度新增院士和外籍院士名单正式揭晓,梅宏当选外籍院士。
2019年7月,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2023年9月,完成的“面向网构软件的软件体系结构建模理论、方法及应用”获得2022年度陈嘉庚科学奖信息技术科学奖。
梅宏研究工作主要涉及软件工程及软件开发环境、软件复用及软件构件技术、(分布)对象技术、软件工业化生产技术及支持系统、新型程序设计语言等[25]。他针对开放网络环境下软件动态适应和在线演化两个核心难题,提出基于微内核的中间件构件化体系结构和基于容器的构件在线组装机制,建立了构件化的软件中间件技术体系与框架。提出基于软件体系结构(SA)的构件化软件开发方法ABC,拓展SA到软件全生命周期,实现了对系统级结构复杂性和一致性的有效控制。
1992年至1999年,作为核心骨干和技术负责人之一参加了杨芙清院士主持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青鸟工程的研究开发。“八五”期间,作为项目集成组长,解决了大量关键技术问题,为这项由全国20多所大学、研究所和企业单位承担的大型科研项目的顺利集成和最终完成做出了突出贡献。“九五”期间,作为项目技术负责人之一和青鸟软件生产线系统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在第一线组织项目的实施工作,配合杨芙清院士提出的软件生产线技术的思想,提出了青鸟构件模型,制定了青鸟构件技术规范。青鸟系统已产生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促进了中国国内CASE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软件工程思想和技术的推广。
截至2016年,梅宏承担了数十项国家级科学项目,两次担任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励。
1984.3-1984.7 线切割机微机控制系统的实现(已用于工业生产,系统主要实现者)
本科毕业设计1985.9-1987.5 交互式计算机辅助排料系统ICANS(已用于工业生产,系统实现者)
硕士学位论文1989.9-1992.9 函数式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FOPL—设计及实现(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863计划资助)
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系统 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大科技成果
1996年 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系统
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特等奖(排名9)
1998年 大型软件开发环境-青鸟系统
2000.8 软件构件技术 863第四期“全国计算机高级人才培训班”
2002.5 软件复用和软件构件技术――漫谈及反思
南京大学百年校庆世界著名科学家论坛“软件新技术”分会上,梅宏认为:
大学最重要的产出是人才,要以学生为本。科研固然非常重要,但任何科学成果都有过时的时候,只有人才的培养才是持久的。
北京大学之所以成为北京大学,不仅在于有一批优秀的科研成果,更在于北京大学培养了一批杰出的人才,为社会各界做出贡献,是他们铸就了北京大学的辉煌。
2006年,梅宏出任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以后,在学院学科布局、人才引进、教学培养体系、创新性科研、学生服务保证与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有益的探索。
1994年 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安泰奖”
1995年 国家“八五”科技攻关电子行业先进个人
1996年 北京大学青年教师“安泰项目奖”
1998-2000 863计划306主题软件重大项目监理
2000-2004 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2001-2006 863计划“十五”计算机软硬件技术主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