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辉煌淄川窑
——山东淄博古陶瓷研究文章之一
文|图 魏传来
淄川龙泉古窑
淄博,位于山东省的中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年轻的城市之一,其所辖的淄川区,就是《中国陶瓷史》所记载的著名的古代“淄博窑”所在地。
淄川境内有着丰富的柴木资源、煤炭资源和陶瓷原料资源。据史料记载,淄川的地下煤炭早在唐代以前就有人工开采,至宋代煤窑采掘技术已是非常
淄川最早的陶器生产要上溯到距今6500年的淄川口头村大汶口文化遗址,已发现这时有手制烧成的泥质红、白陶器。在距今4500年的淄川北沈马和淄川三台龙山文化遗址,轮制磨光黑陶器的烧制已十分普遍和成熟了。在1976年对淄川磁村窑进行科学发掘的过程中,又意外发现了汉代的釉陶窑址,并在磁村的古墓中,出土了完整的汉代黄丶绿釉陶器。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生产,是开始于北朝时期的淄川寨里窑。
淄川北沈龙山文化黑陶瓶
淄川磁村窑汉代绿釉陶耳杯
唐代,除寨里窑继续烧造外,淄川城西二十多里的磁村窑开始兴起,窑址主要分布在南北窑洼,华岩寺和苹果园一带,面积较大,相传村附近有“窑王殿”和“晒金场”两个地方,是古代磁村窑场的作坊。磁村窑始于唐代而终于元朝。。磁村唐代初期烧制青瓷产品,造型轻巧别致,釉色纯净,唐代中期以盛产黑釉瓷独秀一方,产量较大,品类丰富,品种主要是日用瓷,有瓶、壶、罐、炉、灯、碗及各类摆件玩具等,胎质坚实,雕、贴、镂等装饰工艺技法已很普遍,釉色晶莹润泽,色黑如漆。除黑釉产品外,已能生产白釉瓷和酱釉瓷,白瓷都用化妆土,釉色较纯正,并盛行在白釉上点绿彩,开创了中国北方瓷器生产彩瓷的先河窑。在唐代晚期大量烧造色釉瓷的同时,开始试烧雨点釉和茶叶末釉等艺术釉瓷器,并在窑址发现了我国北方目前所知最早的雨点釉瓷和茶叶末釉瓷标本。
淄川磁村窑汉代醬釉人面足陶鼎
淄川磁村窑汉代醬釉双耳纹陶罐
据史料记载,北宋初期官府在磁村专门设“务”收税,故磁村时称磁窑务,进而证明当时烧制瓷器的规模和产业的兴隆盛况。
公元1127年,金人南侵,北宋灭亡。时山东为金政权统治。这时淄川为金山东东路之大县,张店(今淄博市政府所在地),颜神店(今属博山)、金岭(今属临淄)是著名的淄川三镇。虽社会动荡,淄川陶瓷业较宋代仍有较大发展。在烧制工艺上普遍采用了匣钵套烧,烧成方法由烧柴发展为烧煤,产品类型增加,装饰技法更加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瓷窑仍以磁村窑为中心,巩家务窑、郝家窑和颜神店各窑同时兴隆。品种多为日常用瓷,整器多用单色釉,有灰、白、黑、褐釉等,另外还有绞胎瓷、三彩瓷和粉杠瓷等装饰工艺,雨滴釉、兔毫釉、茶叶末釉丶鹧鸪斑釉等结晶釉瓷器产品烧制已十分成熟,白地点绿彩釉瓷更加精美,并偶有少数“窑变”釉瓷器,在白釉绿彩上泛出不规则的红色斑片,鲜艳美丽。
淄川寨里窑青釉陶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期生产的以黄、绿、褐釉为主的三彩陶瓷,更是别具一格,使用了高温烧胎、低温烧釉的二次烧成法,既沿袭了唐三彩的制造工艺,又在诸多方面有所创新。其三彩产品大致可划分为建筑构件类,生活器皿类及摆件玩具类。从出土实物和残品标本看,数量非常之多,而各种人物造型是其中最多的一个品种。这些尺寸不大的人物形象有击鼓者、打锣者、执镜者、持扇者、抱祖者、擎鞠者,虽姿态各异,但形神兼备,令人赞叹。此类小人形象,在宋金广为流行,名为“么喝乐”。据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七月七夕,潘楼街东……皆卖么喝乐,乃小塑土偶耳。”反映的是北宋时的一种社会习俗。沿袭至金,仍然不衰。
淄川磁村窑五代白釉点绿彩渣斗
这一时期,淄川的另一处古窑异军突起,其白地黑花瓷器在中国陶瓷界有很大影响,这就是位于淄川城东南约十五公里的西河镇坡地古窑址。
坡地窑周围群山环抱,好象一个天然盆地,窑址面积绵延很大,所烧瓷器多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花口瓶,橄榄形四系瓶,玉壶春瓶以及枕、盆、盘、碗、瓮等日常生活器皿。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以白地黑花装饰的瓷器,它以强烈的黑白对比色调,用手工彩绘的技法,以毛笔为工具,用彩料直接在施白色化妆土的胎上作画,然后施一层透明釉进行烧制。著名陶瓷专家冯先铭曾认为,这种釉下白地黑花技法的创造发明,直接导致了元明时期中国青花瓷器的大发展。
淄川磁村窑宋代白釉大笔洗
以文字作为装饰是坡地窑瓷器装饰艺术的又一显著特征。在装饰题材上,匠工们大多取材于民间生活小景,不仅有精工细绘的花鸟虫鱼,也有千姿百态的飞禽走兽,更有绘画生动的山水人物以及结构严谨的几何纹样,再配以诗词佳句,名言吉语。有的甚至直接在瓷器上写上“官”、“忍”、“香”等字样作为装饰的主纹样,这是坡地窑匠师们的一种大胆创造,更是当时民间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生气勃勃的艺术形式,为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不朽的陶瓷艺术作品。
到了元、明,白地黑花装饰成为坡地窑最为流行的装饰手法,在风格上,一方面仍有一些精彩的人物故事画和花叶草纹画的瓷器制品,另一方面绝大部分产品变得草率而单调,呈现出衰落迹象。
元末明初,山东地区战火纷起,淄川的陶瓷业一度受到严重破坏,磁村等窑就此先后停烧。明、清时,在今淄川区的西河和渭头河一带淄川陶瓷业得以迅速复兴,能查找到的文献是这样记载的:“1622年(明天启二年)西河窑坊殊盛,有窑百座,产缸、盆及黑釉碗等,业陶者在村中建窑神庙。”“明崇祯15年,淄川大昆仑西山一带发现白釉石(白药石),淄川龙泉渭头河窑空前繁荣,以制作黑釉、白釉产品为主,陶者近千,并建有窑神庙”。“清康熙元年,淄川渭头河窑已达到数十座,产品销周围数县”。“1723年(清雍正元年)刘氏、韩氏在淄川渭头河桥口南北分别建圆窑,以生产碗、盆等”。“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淄川峪头河村(今渭头河村)孙氏建窑生产黑陶碗” 。“1819年(清·嘉庆二十三年)淄川峪头河村业陶者发展到六七家,生意兴隆,于村西建窑神庙”。
至清末见于记载的谓头河一带窑厂就有致和、大成、松林、王继隆、孙兆壁、司仲言、戚治普、刘继广等八家。总资本过一万大洋,从业工人已超千员。
民国时期,渭头河一带有顺和、义昌、德盛、三亩园、新生、福兴、西信等20余家窑厂,共有缸窑、碗窑、盆窑44座,均为圆直焰窑(馒头窑)。陶瓷生产制作仍沿用旧法,先将原料置于牛拉石碾中研磨成粉,搅和成泥,然后用泥条手工盘筑制坯,烘干上釉后入窑烧制而成。并逐渐形成了举世闻名的传统产品——“渭头河大瓮”。
在经历了漫长的从陶到瓷的历史过渡后,从1400多年前的北朝时期到民国,淄川制瓷业历经辉煌。余韵延及至今。
各个窑址衔接有序,存续关系清楚,窑址集中,绵延不绝,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不多见的,应该说,今天的“淄博陶瓷 当代国窑”,就是淄川古代制瓷工艺的继续和发展。
淄川古陶瓷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是肯定的。但现在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古淄川窑属磁州窑系,是受磁州窑影响而发展起来的,笔者认为这种观点还是要进行商榷的。和淄川窑一样,磁州窑(今河北磁县观台镇,宋属磁州,故名。)也是我国北方负有盛名的一处瓷窑,始于宋,盛于宋金,终于元。纵观淄川古陶瓷发展的历史,淄川寨里窑址和磁村的唐代窑址都大大早于磁州窑,而且淄川各古窑各时期存续关系明确,应是独立发展起来的相互沿袭和自成体系的窑群系统,至于淄川古窑和磁州窑的产品风格相一致,应该是相互交流或许是磁州窑受淄川窑系影响的结果。
淄川古代陶瓷业的辉煌成就,是淄川先人们对中华文明的伟大贡献。淄川厚重的陶瓷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更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文化资源,这将激励并吸引着每一个热爱家乡的淄川人不断去进行研究和探索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