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书简
杨生博与王满院(之十)
(左起:杨生博、阎纲、王满院)
天使的寓所
——致王满院先生(十二)
满院友:你好!
5 月 26 日,咱俩去拜访阎纲老师时,阎老师又提起“情节是天使”的话题,我想与你交流一下,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是一篇美文或一部好小说绕不过的问题了。
一、命题的含义
和你认识以前,在我拜访阎纲老师过程中,由于李敬全教授是写散文、小说的,阎老师多次提起过这个话题。又由于我是写诗的,对这个话题深入的主动性弱,脑海里留下的几乎只是个概念。
后来,阎老师有一次说起我的叙事长诗《父亲》,说有一个“情节”很好,对整个诗的艺术张力起到了翅膀作用。
记得儿时的大年初一
你把儿拉到门上
长鞭子在空中
甩得巴巴作响
你说:这就是咱家
过年的礼炮
泪水掉在了地上
从此后,我知道了
何为地主
过年是最大的心伤
阎纲老师说:过年以甩鞭代礼炮,让人看到了无奈,看到了伤害,心里很酸,说这是灵魂深处美好受到残杀的心酸。从阎老师的分析中,我悟到了作品的意境,即美学意义往往潜藏在情节里。
2023 年 12 月 30 日,我和李敬全,韩焱去礼泉,想和阎纲老师一起迎接新年的到来,我们还邀请了礼泉作家文源和董爱作陪,那天,阎老师儿子阎力也从北京回到了礼泉,阎老师高兴极了,在举杯共祝愿环节说了一句话:和大家一起辞旧迎新,这一刻,感觉像梦一样美好。回到咸阳思考这句话时,我悟出“情节高于生活”这一层含义。
咱俩认识后,开启了《作家书简》这一工程,我就不得不把这句话用学术的标准考究之。随着工程的进展需要,5 月 26 日,我特意问询,甚或验证了阎老师这句活的精确含义,你在场,阎老师除上述两点含义外,还表达了过去没有说过的一层含义:情节是作品意向的晶体。即作品的艺术和社会追求是在情节中展开和实现的。
二、《思丝》与“一块点心”
5 月 12 日是母亲节,阎纲老师约我们去礼泉颐养中心谈文学,那天, 阎纲老师说起了他的爱女阎荷,说起了阎荷写的一篇散文《思丝》,阎老师说这是一篇极其动人的散文,是情节动人的一个范例。
阎荷病了,以秃头示人。她安慰自己,活了 30 岁,还没见过自己的头型呢,正好逮个正着,也明白了为什么有人愿意剃光头,也省了洗发水,节约了护发素。
其实,女儿阎荷盼着有那么一天,青丝再生,健康再生。到那时,女儿说她要跑到满意的理发店去,摆弄这来之不易一撮撮的冤家,洗发水、护发素,拣最好的、最贵的买喽。还有酷暑呀,它酷它的,我美我的,谁爱光头谁光去,反正我不!
阎纲老师说:《思丝》一文是无奈的调侃、无望的期待!是含着泪笑,笑出了眼泪,然后再也笑不出来,《思丝》中的丝为青丝,亦“情思”,不也是“情思” 缠绵吗?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阎纲老师的叔父阎景翰先生评价《思丝》中的阎荷:“痛苦而镇定的神态令人灵魂战栗”!
阎纲老师那天为了说明情节来源生活,也举了一个他亲身的经历:
在干校的一天深夜,他托着浮肿的身躯,领着受辱的灵魂,向宿舍走去,行至转弯处,一只胳膊挡住了去路,一看,那只胳膊的手心托着一块点心。阎老师说他的眼泪唰唰地流出。这个人,就是大作家严文井。
阎老师感叹,苦难中的温暖有时比小说还精彩!我们的生活中有严文井多好呀!
三、我的诗歌实践
信本来在第二部分写完就该收尾了,但我觉得还不够,我想结合我的诗歌实践谈一下收获。我写过一首短诗《一辈子消化不了的面条》:
家里穷,搭不起灶
妈妈做的面条
父亲骑自行车送来
我知道,那二十多里山路
父亲是飞来的
面条才冒着热气
没有塌在一起
我吃着,父亲使劲地抽着旱烟
只有这样
父亲才能压住肚子里的毛毛虫
一门心思
做着对儿子的妄想
父亲说送饭培养了一个人才
可儿吃过的面,一辈子都消化不了
这首诗几乎是一个实录,是我和胡鸣焕教授一块坐车自立教授车去陕西服装工程学院上班时,胡教授在车上讲的,说给我听,就是希望我写诗能够用上,这天是 2021 年 7 月 6 日,我听后很感动,当天就写成了诗。今天想来,我的那份感动是被胡教授父亲爱女儿这个情节牵动的。当然,在一般情况下,情节需要作者在生活中发现,再艺术升华。胡教授是兰大才女,发现和升华的工作,她自己完成了。
这位胡教授还给我贡献了一个母亲的情节,我也几乎实录,成了《娘后悔了》这首长诗里最精彩的一段:
娘后悔,娘也有痛苦的时候
可这痛苦,也是娘的高兴
娘最愿意和女儿一起洗澡
最喜欢洗完澡后
被女儿用浴巾一包
从洗澡间抱出来的享受
这个时刻的娘呀
像一个婴儿,眼睛闭着
脸上露出难得的红晕
娘多想让女儿就这样一直抱着
好让自己做一个美梦
娘啊,可女儿知道
您已经老了
坐在小櫈上
等候女儿为自己搓澡的娘,老了
娘呀,女儿再怎么轻轻地按摩
娘皮肤皱起的纹
再也无法拉平
娘呀,女儿再怎么轻轻地抚摸
再也找不到娘皮里的肉
肉里的精气
娘呀,您只剩下的一把骨头
看起来很硬,很硬
其实,脆弱的已承受不了
一点点重量
娘呀,女儿的泪掉在了您的背上
您却转过身来露出微笑
说女儿是个傻子
谁还能美丽一生
我要缓口气了!你是否结合自己的散文写作实践,交流一下“情节是天使” 的体会。
杨生博
2024.5.29
情节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致杨生博先生(十二)
杨老师:你好!
5 月 26 日,咱俩去拜访阎纲老师,阎老师再次强调“情节是天使”,我理解这里的“天使”可以等同为“灵魂”。
一、电影《白色诱惑》的情节。
5 月 26 日的拜访,是应阎纲老师之约去的,阎纲老师说计划做一个《电影<白色诱惑>三人谈》,这部电影是我国首部全面反映司法行政戒毒工作题材的电影,5 月 20 日在电影频道(CCTV 一 6)首播。
阎纲老师写了篇影评《<白色诱惑>,为何感人至深?》阎老师认为
是来自“心灵对立”的艺术哲学。而艺术的灵魂是通过九波一浪高过一浪的情节向前推进的。
第一波:前吸毒者饭都快吃不上了。观众同情周飞。
第二波:周飞在社会化延伸工作指导站的帮助下有幸找到工作。又偶然结识钱娜。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有情却无情?
第三波:钱娜与周飞坠入爱河。周飞发现钱娜吸毒,一场地震,情节达到高潮!观众无不动恻隐之心。
第四波:钱娜被周飞举报,带上冰冷的手铐。剧情逆转,观众挚热的心转瞬之间降到冰点。
第五波:周飞去戒毒所见钱娜,被钱娜拒绝。后周飞现身说法作报告,高潮叠起。
第六波:钱娜坐在绿色如茵的草地上,满面春风,如释重负。
第七波:妈妈很激动:“娜娜,我们等着你回家!”娜娜万分激动:“妈,我错了!”
第八波:中秋快到了,奖励表现突出的戒毒人员中秋离所探视。亲眼见证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第九波:钱娜驻足戒毒所的大门口仰望蓝天,想往幸福和自由。拥抱父母,拥入到周飞的怀抱。
但是,假期毕竟是假期,它暗示:戒毒很难并非不能戒;戒毒很容易并非一蹴而就。
我同意你读了阎纲老师九波情节的感悟。《白色诱惑》何以感人?关键在于“以情感人”,九波里,最后都点到一个“情”字。
二、电视剧《地下地上》的情节。
我曾看过一部 40 集的电视连续剧《地下地上》。剧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有这样一个情节:
沈阳解放前夜,彭忠良,也就是代号鱼雷的我党沈阳地下工作重要领导人,被国民党军统站的特务诱捕,鱼雷顶住了国民党特务的各种残酷的肉刑,但他最终没能顶住国民党特务对他进行的毒品攻击,他叛变了革命。
鱼雷的叛变,使我党在沈阳的地下交通站大半被国民党破坏,在共和国黎明前夕,一大批地下工作者被逮捕杀害。
沈阳解放后,彭忠良成为了沈阳公安战线的领导人之一。而这个时候的彭忠良,已不是原本的共产党员,而是一个接受了国民党特别任务的国民党暗藏特务。给新生的红色政权的反特清匪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是什么摧垮了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是毒品。
这部电视剧是十多年前看的,可这一情节却一直难以忘记。
我那天讲到这里,阎纲老师说:这个故事有意思,情节很奇妙。
三、《片长》的情节
《片长》是我的一篇较长的作品,阎纲老师和你都评价很高,都认为情节很感人。
其实,在未认识你和阎老师前,《片长》发表后,就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这篇作品只所以能打动读者,得益于文章中的三个精彩情节:
第一个情节是两户群众发生了纠纷,原因是一户群众准备秋后盖房子,买了许多砖,堆在路边,占用了部分路面。另一户群众用蹦蹦车拉玉米秆,路过时玉米秆刮掉了一些砖,掉地上摔破了,两家吵架,都说怪对方。村主任现场处理不下去,看片长过来了,就把球踢到了他脚下,让片长处理。片长来了个“冷处理”,说:“这件事我来管,可今天我有事,一周后专门来处理此事。一周之内谁也不准说这件事,谁说谁就输了。”结果一周后,问题自行解决了。片长用“无为而治” 的办法解决了问题,看似偶然,实则蕴藏了深刻的道理。反映了片长对农村工作的熟悉,对农民心理的了解和他高超的工作艺术。
第二个情节是化解征地纠纷事。村委会主任想干征地单位砌围墙的活,却不直说,让人半夜推倒了征地单位砌的围墙,说群众对征地有意见,逼有人找他说事。他以捍卫群众利益的身份出现,其实是想达到自己的目的。村主任是一个藐视公正,实则自私的狡猾之人。这件事处理不好,就会引发其他矛盾,带来很大的麻烦,影响区上重点招商项目的实施,这是镇上最不愿意看到的。李片长审时度势,从大局出发,采取了“以退为进”、“”更为稳妥”的办法,成功化解了危机。表现了片长在处理农村复杂社会问题上的经验和智慧。
第三个情节是片长和村干部“拼酒”,村书记故意不完成镇上下达的公购粮征收任务,给镇政府出难题,逼镇上给他解决别的事情。他这是“打黄牛惊黑牛”“另有所图”。片长知道,那件事很复杂,一时半会解决不了,而公购粮征收,要求时间很紧,拖不了。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喝酒论输赢”、“谁赢谁说了算”的办法,一对仨,他一个人对村书记、村主任、村会计三个人。他用胆量、豪爽和霸气打跨了他们。最后,片长赢了,他说了算。他说:“公购粮征收任务是国家下达的,要求限期上交国家粮库。这和其他事没有关系。不要讲任何条件,必须尽快完成。” 村书记说:“愿赌服输,下午就完成。”
问题解决了,片长却醉的一塌糊涂。这就是我们的乡镇干部,关键时刻拿命在工作。
在写作的过程中,我有这样的体会,情节是文学作品的灵魂,好的情节能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产生共鸣。
王满院
2024.6.1
作者简介:
杨生博,咸阳师范学院教授、评论家、著名非遗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第二届“中国当代十佳诗人”。在《诗刊》《星星》《诗选刊》《诗林》《诗潮》《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绿风》《延河》《中国文化报》等报刊发表文艺作品 500 余篇(首),出版诗集《生命,生命》《非遗之光》《脊梁》。
王满院,陕西乾县人,退休干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西咸新区作协会员、《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上发表散文、短篇小说多篇,荣获“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