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之旅:
泰安岱庙与泰山石刻博物馆
研学有感
天琮
研学考寻时空长,碑书厚重如山岗。
心随古迹思飞扬,文韵悠然梦未央。
研学寻源
天琮
研学寻源乐亦悠,岁华漫路映心头。
碑林斑驳传千载,文脉绵延继万秋。
考古思今怀自阔,习书无尽志难休。
妙花生处方行远,翰墨飘香长此留。
晨光初照,夏日清晨,我们踏上了前往泰安岱庙研学旅程,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好奇。此行的目的,是探寻历史的痕迹,感受那份沉淀已久的文化厚重。
泰安,这座古老的城市,自古以来便是文人墨客争相造访之地。“天下第一名山----泰山”,凭借历代帝王封禅祭祀而名扬天下!岱庙,作为泰山的守护神,更是承载了无数的历史记忆。古帝王封禅祭祀泰山前,首先在岱庙中举办盛大的仪式,祭拜泰山神,然后再登封泰山,因此岱庙就成了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拜泰山神的必经之地。
泰山封禅,这一历史的荣耀与尊严,自古以来便成为帝王们的至高荣誉。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皇帝,他们以自己的卓越功绩和非凡成就,赢得了封禅泰山的至高荣誉。
泰山封禅,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一种政治象征。它代表着帝王的权威和国家的繁荣昌盛。每一届皇帝登封泰山,都意味着他们的统治得到了上天的认可和祝福。而这种认可和祝福,又反过来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然而,泰山封禅的荣耀,也伴随着苛刻的条件。只有真正开创了大一统、做到了国泰民安、并且有祥瑞出现的帝王,才能获得封禅泰山的资格。纵然是开创了大明二百七十多年江山的朱元璋,也没有去泰山封禅。即便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也想去泰山封禅,结果在魏征的劝说下只能放弃。文献记载,清朝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仅到了泰山上去祭祀,但都没有封禅。
在封建社会中,泰山封禅的荣耀成为了帝王们的至高荣誉。每一位皇帝都渴望能够登上泰山,接受上天的祝福和认可。所谓封禅,司马迁曾在《史记》中专门写了一卷《封禅书》作出了解释:在泰山之上筑土为坛祭天,叫封;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上除土祀地,叫禅,二者结合起来就叫作“泰山封禅”。泰山封禅是祭祀天地的国家大事。
岱庙,始建于汉代,旧时称东岳庙,俗称泰庙,后改为现名岱庙。它位于泰安市区内,是泰山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内有汉画像石48块,碑碣168块,是继西安、曲阜之后的全国第三座碑林,弥足珍贵!
漫步在庙宇之间,我被那些巍峨的建筑所震撼。每一块石头、每一道雕刻,都似乎在诉说着一段古老的故事。那些历史碑林,更是让人惊叹不已。它们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保持着当年的风采。
泰山封禅为古代典礼之最,甚至超过帝王登基仪式,被称之为“旷世大典”,因此立碑刻石是必不可少的。
【泰山刻石】又名《封泰山碑》,石四面刻有小篆字。刻石原分为两部分:前半部系(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泰山时所刻;后半部为秦二世胡亥即位第一年(公元前209年)刻制。两刻辞均为李斯所书。刻石原文222字,历经沧桑,现仅残存10字:“臣去疾臣请矣臣”七字完整,“斯昧死”三字残缺。秦泰山刻石列为国家一级文物,堪称稀世珍宝。
泰山刻石是为秦始皇歌功颂德撰写的石刻文字。
泰山刻石书法严谨浑厚,平稳端宁;字形公正匀称,修长宛转;线条圆健似铁,愈圆愈方;结构左右对称,横平竖直,外拙内巧,疏密适宜。是秦代小篆的经典代表,体现秦代书法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米芾【第一山碑】:北宋大书画家米芾所书“第一山”碑。石碑高2.72米,宽1.07米。“第一山”三字,写的气势磅礴,有行云流水之感,又有意到笔到之内涵,深得书家赞许、观者心领神会之美。
【宣和碑】,全称为“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为岱庙最大的龟趺(fu)碑。立于宋徽宗宣和六年。岱庙里最大的石碑,位于炳灵门外北侧。碑高9.25米,宽2.1米, 厚70厘米,螭(chi)首龟趺(fu)。龟座高185厘米,宽300厘米,长500厘米,
碑阴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山东巡抚李戴和巡按吴龙征题,田东作书的“万代瞻仰”四字,字径1.2米,为岱庙大字之冠。
【康熙碑】《重修东岳庙记碑》立于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因而被称为“康熙碑”,为山东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庙记事碑,碑阴刻“重修岱庙履历记事”。
【宋天贶(kuang)殿碑】立于1009年(宋大中祥符二年),系宋真宗封泰山,谢天书建天贶殿后所立。公元1008年,宋、辽在澶渊(今河南濮阳)交战,宋真宗虽大胜辽军,但无心再战,却签订了屈辱的条约,历史上称为“澶渊之盟”。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巩固其统治地位,采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策谋的“天降昭书”的骗局,于同年十月率领群臣,车载“天书”来到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告祭大礼。笠年,下昭扩建岱庙,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础上,建造了天贶殿。此碑即为此而立。
【唐·岱岳观造像记碑】这通碑的形制可谓盖世无双,碑身是用两块相同的长条方石并立在一起,上下共束于同一碑首和碑座,碑通高3.18米,碑首作殿阁九脊歇山式,雕刻十分精致。它还有极深的寓意,双石并立,象征着武则天与李治美好的爱情;另一方面,还暗含着她与皇帝具有平起平坐的地位。
这是中国女性破天荒地参加了最隆重的国家封禅大典。武则天最终冲破了世俗偏见,依据有利的政治地位,取得了成功。
碑上有武则天创造的字,碑刻上的字均为真书。尤为难得的是武则天易唐为周而称帝时的七则刻文,采用了她自制的11个字。碑刻不仅是武则天摄政称帝44年的历史见证,也反映了唐代推崇道教对泰山的深远影响。
【衡方碑】和【张迁碑】都属于雄强一路的碑刻,此碑是汉隶中独树一帜的书风代表。追根溯源,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清代的伊秉绶,包括近代书画大家吴昌硕、齐白石等,他们的书法风格都有《衡方碑》的取法痕迹。《衡方碑》笔画厚实粗壮,笔笔如磐石,折角棱条分明,有严峻之态;结字稳实端正,如虎卧阙下;章法行密字满,平正之中有欹斜之变。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高。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它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落笔稳健,可谓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
【孙夫人碑】
《孙夫人碑》和《吕望表》是晋隶中的精品,甚至可以与汉魏时期梁鹄、锺繇的隶书书法相提并论。
岱庙的石刻不仅数量多,种类全,而且以源远流长、品味高著称于世,是研究历史和书法镌刻艺术的宝贵资料。面对这些古老的石碑,
听着牛荣老师详尽的解说,我仿佛感受到它们传递出的历史温度。那些文字、那些图案,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先辈们耗费无数的心血和财富,雕刻了这些巨大而精美的石碑,来表达对泰山神祗的敬意,并希望这份敬意能穿越时空、永续保存。
【泰山石刻博物馆】
离开岱庙,我们来到了泰山石刻博物馆。这是一家在省市文物部门备案的民间非营利性博物馆,位于“龟阴秋嫁”的省庄镇圣元村。泰山石刻博物馆占地面积6万平米,展厅约6000平米,藏品1万6千余件,主展厅主要陈列汉代画像石刻以及其他古代牌坊、石刻、造像。那些石刻上的人物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跃然纸上;那些花鸟的描绘,更是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
古人说过:碑者,山川之眼也。碑,历经风雨,见证沧桑,是摆在明处的文化,是文化的面子;碑,大多都直接记录了历史,可以补史、正史。因此,碑也是历史之眼,文化之眼。从泰山石刻看历史,别有一番沧桑之感,自秦至今,石刻遍布的泰山,就是一座活的历史文化博物馆。
这次研学之旅,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泰安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厚重。那些古老的建筑、那些珍贵的文物,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见证了文化的发展,也见证了我们民族的辉煌与荣耀。
回首这次旅行,牛荣老师化身为一名导游,带领着我们穿梭在青石板路上,讲述着那些尘封已久的历史故事。她的声音洪亮而富有朝气,仿佛能够穿透时空的隔阂,将我们带入那个遥远的年代,大家深感收获颇丰。既学到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那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热爱,亲身感受到了泰山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校办袁继坤主任拨冗全程参与了我们这次研学活动。他在返程的车上感慨地说道:“此次研学,牛老师精心准备,讲解得既有历史的纵深感,也有各体书法的宽博感,让全体同学走进书法艺术的殿堂,深刻领略了书法艺术的大千世界”。并赋诗一首:
泰山研学有感
袁继坤
抚碑穿越秦汉年,力兮拔地气通天。
岱庙访古观漫漶,老年课堂有新篇。
吾师精讲解众惑,化古助今重实践。
喜看五月遍绿意,火树榴花杏黄鲜!
2024.5.30
注:文章中碑文等资料来源于山东老年大学书法研修班授课教员牛荣老师。
写于甲辰四月廿五日
天琮,本名巩天宗,书法家,原山东省商业厅综合处处长,现山东老年大学研修班学员,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会鲁商集团分会副会长,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