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风情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19.5.6日9时31分一10时30分作
昨宵,为暮春送行,
收拾一地残红 。
朝晨,与立夏相逢,
闻听鸟雀啼鸣。
立夏,轻扣着窗棂,
透进凉爽清风。
夏风,从耳滨又经,
声音如细似轻。
夏朝,伫立于湖亭,
欣赏湖水一泓。
夏畔,赏绿意峥嵘,
喜见芦苇一丛。
夏堤,偃伏如长龙,
垂柳投下倒影。
夏桥,卧波若飞虹,
日光穿过桥拱。
夏光,若一张帘栊,
绘出妩媚夏影。
夏湖,似一张蓝屏,
映出白云从容。
夏柳,正风情万种,
摇曳万般柔情。
夏絮,飘落至空中,
牵惹诗人心胸。
夏禾,正茎叶舒挺,
绿浪前伏后涌。
夏虫,蝼蝈正啼鸣,
呼嘘夏风轻轻。
夏山,远望如画屏,
谁剪逶迤山形。
夏松,穿著若从戎,
弹奏清越古铮。
夏海,看海浪翻腾,
激起浪涛千层。
夏舟,眺孤帆远影,
孤鹜长天与同。
夏岛,闻涛声澎澎,
千年屹立海中。
夏鸥,与浪竞雌雄,
不时发出幽鸣。
夏野,瞰麦苗青青,
麦穗灌浆蓄琼。
夏陌,沃土游地龙,
菜花黄灿正浓。
夏居,绿色看梧桐,
不知何时栖凤。
夏烟,似袅袅婷婷,
直向九霄云中。
夏篱,绕葡萄新藤,
嫩叶攀枝绕梗。
夏果,见樱桃初红,
欣悦涌自心中。
夏思,闻泉水如龙,
直向笔端奔涌。
夏诗,又气势恢宏,
再飨故交挚朋。
崂山古今赋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0.5.28日10时46分一12时1分作
今日九霄若蓝布,崂山屹立东海处。沧海浪吞崂山基,崂山基石由来固。谁知崂山多少岁,当年崂山在何处。吾曾足登崂山巅,问却山宗与山祖。山巅石上覆贝雕,贝壳残躯何清楚。千年古木万年壳,方知崂山有典故。崂山应自海底处,亿年造成擎天柱。昔时崂山眠海薮,崂山犹枕海底木。海底崂山像何物,海底高低亦起伏。高处引来鱼与虾,低处埋着白鱼骨。黑鲨如同庞然物,蚌壳夜放夜明珠。乱石丛中葵花生,海菜海藻水中浮。黑鲸游来似古船,白鲸穿梭何风度。崂山覆盖海泥中,谁曾见过真颜目。海面海底两重天,沧海深浅谁能估。硕硕崂山若巨鳌,海下沉睡之神物。
吾问苍桑谁是母?苍桑不言凭我悟。苍天厚土相交互,地球变幻肌与腹。沧海突出生人烟,忽现桑田几千亩。昔人应见崂山出,海底造出一雄物。巍巍崂山东方矗,朝迎霞光与金乌。峨峨崂山何连绵,子孙余脉何坚固。天风吹来山不动,冰雪覆盖立银柱。茫茫苍松成松海,海涛阵阵若击鼓。苍鹰冲霄曾鸟瞰,山势蜿蜒几条路。羊肠灰白通幽处,一座黑瓦石造屋。屋中住着山中翁,院中洒扫是老妇。翁媪年龄逾七十,七十黑发堪木梳。翁媪几回出深山,山中一年同温度。冬暖夏凉别山外,山上山下景色殊。日日月月饮山泉,山泉澄澈无它物。山上泉眼不曾多,泉水清凉沁肺腹。捡得山石造此屋,此屋住着孙与祖。崂山住着多少人,佛道亦在山中住。天上神仙喜此山,崂山真是好去处。年年香客来此山,来拜古刹舍利骨。古刹幽径掩修竹,修竹新篁年年出。多少人儿已剃度,外人应该不知数。刹中见得僧袍稀,行道飘然握念珠。道家住在上清宫,上清下清两去处。曾经道观八十七,历史如烟尽拆除。如今剩下寥无几,稀疏道士在出入。佛道同修本一家,内心修为别尘俗。崂山即成安家处,拜佛访道皆有路。
吾曾数次登崂山,崂山风景惹人妒。山势如同龙起脉,龙脉能见龙之骨。龙脉见首不见尾,龙生九子在各处。崂山傍海海依山,山海相依万年固。崂山屏矗在东方,苍松植了万千株。万千黑松茂且密,山石历历如山骨。崂山山石特点多,大小圆浑相交互。硕硕圆石何雄壮,立山千年凭双足。抵御雷霆势万钧,抗击千年风和雨。亦有滚滚落山坳,乱石多得不能数。山水浩浩奔且流,山泉如琴瀑如鼓。琴鼓和鸣赛天籁,天籁奏响朝与暮。
崂山亦植千年槐,古槐摩高比云翥。杆直叶茂向天日,年年落叶遮山土。最美应是枫林处,秋染枫林多绚目。远望层林如盛火,近抚红叶有温度。山中罕有一明珠,二龙山中有水库。水库尽是山上水,山水碧绿若蓝布。山水远望如明镜,镜中照山亦照树。照山水中尽真山,映树水中皆真树。
崂山山上杜鹃多,杜鹃花开若霞铺。春风吹来杜鹃开,一望山腰耀人目。吾曾朝起登崂山,亲自嗅过花馥郁。崂山百合色彩多,白色红色橙多数。年年百合迎风开,身姿婀娜令人慕。引来多少蜂与蝶,绕之采蜜与飞舞。
崂山山鸡称圣鸟,野雉羽毛美画图。年年闻得野雉鸣,仿佛此鸟是山主。若说山主还有狐,狐家住此已千古。千年狐家住此山,狐家修得成仙骨。狐家在此建仙府,仙府藏在洞幽处。
史上闻说李太白,青莲居士访此处。朝晨弃舟访仙山,采撷紫霞饮甘露。山枣大得若红薯,绿蚁饮醉忘归路。
今日忽然想崂山,提笔再写崂山赋。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一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