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增荣的读书札记:
"华人与狗不能入内"之类
我们常说,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文同种,好像中国人与日本人有许多相似之处,区别不大,其实,细细观察和研究,却真不是这回事。
以"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件事为例,我们就能够清楚地看出中日两国国民性的巨大不同来。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是上海英美租界于1868年在上海开设的第一个公园外滩公园(今黄浦公园)门口悬挂的一块牌子上的一条规定,据说其英文是:“Chinese and dogs not admitted”。 关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内容在文人的日记中有明确记载。关键证据之一来自周作人写的《公园之感情》:
上午乘车,晤封燮臣,同至十六浦,途中经公园,地甚敞,青葱满目,白人游息其中者,无不有自得之意,惟中国人不得入,门悬金字牌一,大书“犬与华人不准入”七字,哀我华人与犬为伍,园之四周皆铁栅,环而窥者甚多,无甚一不平者,奈何竟血冷至此。
至于为什么不让华人入园,周作人没有说明原因。但他很愤慨这种殖民主义者对华人的侮辱和歧视。近百年来,一提起这件事,华人无不愤慨的。
近读著名历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宏杰先生的新著《简读日本史》一书,该书第六章"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日本人的强者崇拜
其中有一节的叙述,写日本人遇到"被动挨打"和类似于"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事件时的心态,与中国人的"悲愤慨慷的受害者"心态,形成了显明的对照,不妨摘录如下:
"和中国一样,日本在近代也一度处于 “被动挨打” 的位置。中国人近代以来备感屈辱,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集体悲情心理和“受害者意识”。我还清楚地记得中学历史课堂上讲到近代史时,教室里的压抑气氛,和少年的我心中涌起的强烈悲愤感。
日本人却没有形成这种集体心理。
《论语与算盘》的作者,被称为“日本企业之父”的涩泽荣一1902年出访美国,在旧金山金门公园的海水浴场门口看到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禁止日本人在此游泳”。当地日本领事向他解释说,因为出现过日本青年钻到水底调戏白人妇女的事,所以美国人竖起了这个牌子。
这事听起来和发生在中国的“华人与狗不得入内”事件有些相似,虽然外国人说,不让中国人入园是因为中国人“在公园里出现一些不雅现象,有人随意采摘鲜花、践踏草坪,有人欲独坐一凳,不肯与人共坐”等,但毫无疑问,这些借口背后是殖民者对中国人赤裸裸的歧视,中国人当然有权愤怒和抗议。
但是涩泽荣一的第一反应不是愤怒和抗议, 而是感到羞耻,而且还担心这个事会影响美国和日本的关系,“因为某些不良青年的不文明行为,引发的这种问题,而让整个民族蒙受偏见。这对我来说实在是一件痛心疾首的事,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随着矛盾的日益激化很有可能到最后引发两国的外交问题。……我只能郑重地恳请领事一定要对这件事重视起来”。
针对一些日本人在落后挨打后表现出的“悲愤慷慨之情”,矢田部良吉说:
悟万物进化、生存竞争、劣者必灭之理者,不以悲愤慷慨之情挺身兴国,而应以百折不挠之意行之。须先研究欧人进步之原因,深思熟虑后徐徐然定相当之计划,与欧人竞争,而不屈服于彼等。徒怀悲愤慷慨,何益之有......欧洲人种,尤其日耳曼人,其文明开化欣欣然而不滞。铁道、电信、汽船无须赘言,又发明文明机械,达学术之蕴奥,渐成善良之政体,结成善良之社会。此决非由于悲愤慷慨之情,而因精神爽快、百折不挠之精力而成。
意思是说,要知道生存竞争、优胜劣汰的道理,所以要想振兴国家,不要以一种悲愤慷慨的沉痛心情,而是凭百折不挠的坚定意志。先沉下心来,认真研究欧洲人为什么如此进步,深思熟虑,制订可行的计划,来和欧洲人竞争,最后达到和他们平等。一天到晚,总在那儿悲愤慷慨,有什么用呢?欧洲人,特别是日耳曼人,文明欣欣向荣,不停发展,不是因为他们有悲愤慷慨之情,而是因为他们积极向上、精神爽快,有百折不挠之精力。
西园寺公望也说:
国民之气象,宜活泼爽快,不可慷慨悲愤;宜正大有为,不可偏曲奇僻。
意思是说,日本人的精神,应该活泼爽快,不应该慷慨悲愤;应该正大不应该偏激怪僻。
有些日本人因为仇恨外国人,所以想固守过去,不愿意了解世界,福泽谕吉说,这正中一些洋人的下怀,因为有一些不怀好心的外国人正希望日本永远落后:
方今日本,与外国贸易始开,外国人中或有不正之辈,贪日本力,愚日本民,专营自己之利。今我日本人若唯皇学汉学是倡,慕古风,不好新法,不通世界之人情世体,则是自陷愚昧而使外国人得意,正中其下怀也。
张宏杰教授说:"日本人国民性中最大的优点,我认为是“拎得清”。也就是说,你比我强,我一不嫉妒二不仇恨,而是老老实实向你学习。用学术点的话来讲,这叫“强者崇拜”。
这听起来应该是正常的反应,但是人类历史上各国各族能做到的并不多。很多民族面对压自己一头的优势民族,往往会不自觉地产生抗拒心理。特别是如果这些强者欺负过自己,则那份仇恨可能永远不会化解。
但是日本不这样。日本不需要被打到头破血流再被按在地上摩擦到遍体鳞伤,才心不甘情不愿地认输,而是一交手, 确定打不过对方,日本人马上就心悦诚服,转过头来死心塌地地向对方学习。
日本历史上三次认真彻底地向外国学习,都是在被打败或者被威胁之后。
第一次是被唐朝打败后更深人地向唐期学习。
日本心悦诚服地向唐朝学习,发生在白江口之战之后。白江口之战,亦称白村江之战,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与日本于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发生的一次水战。
663年,日军(4万余人,战船1000余艘),唐军(1.3万人,战舰170余艘),在百济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唐朝水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将兵力、船舰皆数倍于己的日本水军打得大败,堪称一次以少胜多的经典水战。
所谓不打不相识,通过这一战, 日本发现,唐朝的军事技术以及背后显示出来的国力,高日本何止数等。日本人没有因此燃起对大唐帝国的仇恨,也没有形成挥之不去的屈辱心理,相反,从此之后,日本开始更积极地向大唐帝国全面靠拢,不断派出遣唐使学习。白江口之战以前的遣唐使一般只有一两条船,人数介乎一二百人之间。白江口之战之后日本学习唐朝的热情和认真明显升级,派出的遣唐使多是四条船,成员在200一600人之间。
第二次是在西方武力威胁及小规模战争之后开国。
我专门去过一次横须贺市,那里有一座日本人专门为黑船来航事件中的“侵略军”司令佩里修的纪念公园。这是东京湾一个安静的小城, 佩里公园不大,坐落在海边。公园竖立着一座高大的石质纪念碑,上面 是伊藤博文所书大字“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伯理上陆纪念碑”。碑下有一幅青铜世界地图,画出了佩里从美国出发到达日本的航线。
引起我注意的,是地图下面的两段说明文字,文字内容是一样的,不过一段是用日语写的,一段是用英语写的。我将日语和英语内容综合起来翻译如下:
1853年7月8日,美国海军东印度舰队司令官佩里将舰队停靠在浦贺冲,7月14日,他在久里滨海滩上岸并将美国总统的亲笔书信交给了江户幕府。次年,美日两国在神奈川缔结了和亲条约。这一系列事件结束了幕府支配下的锁国状态,成为推动日本回归世界的原动力。
佩里航行48年后的1901年7月14日,日美友好协会在这与日本开国有重要关系之地,建起了纪念碑。
从文字内容,看不到一丝怨恨,反而充满着对美国人推动日本"回归世界"的感激之情。
第三次向外国学习则发生在二战战败之后。美国占领日本之后,非常担心日本人的抵抗和报复,然而这种行为没有发生。《菊与刀》 说:
战败的欧洲人到处都在组织地下活动。而日本人则除少数极端顽固分子外,(认为)不需要组织抵制或在地下反对美国占领军的运动。他们不感到在道义上有坚持旧路线的需要。占领后不到几个月,美国人即使单身乘坐拥挤不堪的火车前往日本的穷乡僻壤,也不必为安全担心,并且受到曾经是国家主义者官员的有礼貌的接待,未发生过一次报复行为。我们的吉普车通过村子时,孩子们站立道旁高喊“Hello”(你好)、“Good-bye" (再见),婴儿自己不会招手,母亲就把着他的小手向美国兵挥动。
战败后日本人这种180度的转变,美国人很难理解是真实的。这是我们无法做到的。
前一秒你还是我的仇敌,后一秒你已经成为我的老师, 这种反应在世界上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日本善于取法乎上,聚精会神地向强者学习,在外交上体现得也非常明显。竭力与强国交好,谋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是日本外交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从张宏杰教授上述叙述和提供的日本先贤的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日本民族面对"被动挨打"时不是陷入"悲愤"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是以冷静、理性、虚心学习、奋起直追,用竞争摆脱困境,而达到与之平等的地位的心态和做法,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实践证明,日本人这样做成功了,日本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发达国家,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全球排名第六。
当然,我国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成果显著,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些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时的悲愤、仇恨、慷慨激昂,情有可原。但长期的甚至是几代人都在仇恨,就是偏激怪癖,有害无益!国民宜活泼爽快,正大有为;宜善于反思、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不断进步和强大自我。
作者简介
高增荣,中学特级教师,已退休。酷爱读书写作,吟诗作文数百万字,发表逾百万字;出版教育随笔集《会思考的芦苇》一书,主篇《彩虹学校志》,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被多家图书馆收藏。对书法有兴趣,作品曾在《秦商》杂志发表,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