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上说:牡丹,味辛,性寒。主治身体发冷发热,中风使人抽搐、痉挛、惊风、感染癫痫邪气;能散解顽固的肿块,及停留在肠胃的瘀血;还能充实五脏;治愈痈疮。牡丹也叫鹿韭韭、鼠姑,生长在两山之间的高坡土地上且有流水的地方。
【原经文】牡丹,味辛,寒。
主寒热;中风瘈疭、痉、惊、痫邪气;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安五脏;疗痈疮。一名鹿韭韭:《本草知名》作“韮”,一名鼠姑,生山谷。
【释名】牡丹在我国被誉为花王,自古就是非常著名的观赏花卉。牡丹孤傲不群,传说曾因违抗武则天的命令,不在冬天开花,而被贬至洛阳,从此,洛阳牡丹名扬天下。
牡丹味辛,性寒。主治恶寒发热,中风后手足抽搐、惊痫,可祛除邪气,消散积聚的肿块及肠胃中的瘀血,能安利五脏,调节脏腑机能,还可治疗痈肿毒疮。
牡丹的入药部分主要是它的根皮,即丹皮。其味辛、苦,性微寒,可归心、肝、肾经,具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作用。清热凉血的功效表现在,可治疗斑疹吐衄、各种血热出血症;加上它气味芳香疏散,不仅能清血中的实热,还能除血分伏热;又因其入肾经,所以可治疗阴虚发热之症。丹皮的活血散瘀功能,则表现在可治疗血滞经闭、痛经、腹内结块、痈肿疮毒、肠痈腹痛及跌打损伤等。现代临床中还用它治疗高血压和过敏性鼻炎,已经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丹皮既可凉血又可活血,虽寒而不凝滞,虽辛而不过散,具有凉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的显著特点,被认为是治疗血分之病的良药。正如李时珍所说,
牡丹皮可治手、足少阴、厥阴四经血分伏火。伏火即阴火,阴火即相火。古方中仅以牡丹皮治相火,所以仲景肾气丸中用了它。但是后人只知道用黄檗治相火,却不知牡丹的功效更佳。《本经》中所说的“寒热,中风”,都是血热所导致的,因丹皮可清热凉血,所以能够治疗;可消除“瘈疭、痉、惊、痫邪气”,是由于丹皮清除了血中伏热的原因;而“除癥坚,瘀血留舍肠胃”,则取自丹皮活血化瘀的疗效;又因它可凉血行血,所以能消散热壅血瘀引起的痈疮,即《本经》中说的“疗痈疮”。
丹皮的药性和疗效会因用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生用可清热凉血,酒炒则偏于活血化瘀,炒炭则长于止血。现代药理分析证明,丹皮具有镇静、催眠、镇痛、抗惊厥、退热、降血压、降低血管通透性和抑菌等作用。
除丹皮外,牡丹花蕊也可入药。《本草纲目》中记载: “牡丹花蕊为阴,能泻阴胞中之火。”所谓“阴胞中之火”,以及平常所说的“胎毒”,都属于先天性遗传病。《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就患有先天性咳喘病,遍寻百药而不治,直到后来服用了以牡丹花蕊为主药的秘方“冷香丸”,才有所好转。可见,牡丹花蕊在泻火方面确实有奇效。
【治疗方剂】(仅供参考)
治气胀不能动
牡丹皮、防风各等份。上药分别研为末,每次用酒送服6克。
治妇女恶血
牡丹皮、干漆(烧至烟尽)各15.6克。上药加水480毫升煎成240毫升服下。
国色天香话牡丹
牡丹是我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因其花大色艳、雍容华贵、富丽端庄、芳香浓郁的特点,素有“国色天香”“花中之王”之称,从古至今被人们当作富贵吉祥、繁荣兴旺的象征。牡丹作为观赏植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嘉记录》中说: “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牡丹既已入画,其作为观赏对象显然确切无疑。到了唐代,牡丹栽培开始繁盛起来。
传说当时有位名叫宋单父的人,善于种花,奉唐玄宗之命,到骊山种了一万多株牡丹,颜色各不相同。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等三首“清平调”歌咏的就是几种不同颜色的牡丹。宋代时,中国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而转移到了洛阳,牡丹的品种更多,栽培技术也更加系统、完善。
欧阳修赞曰: “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盖其不接则不佳。”今天,洛阳牡丹的美艳之名已远播海外,备受世人赞誉。
治伤损瘀血
牡丹皮62克,虻虫21个(熬过)。上药一起捣碎,每天早晨用温酒送服1匙。
治刀伤后内出血
将牡丹皮研细,用水冲服少许。瘀血自尿中排出。
治下部生疮
取牡丹末1匙煎服。一天三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