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和文凭固然很重要,是衡量掌握知识的程度,但不绝对。关键是看学历和文凭所匹配的对应的能力。学历文凭不等于水平,更不能代表和体现能力。
伟人毛师范生,相当于中专,教员出生,但确在不断的社会活动实践中“宝剑锋从磨砺出”,能力有几人能及,堪称公认之几大家。学历不高,有真才实学,有能力的人不少。当然,学历高,有真才实学的人也不少。
读书不仅限于校园,在哪里都可以读书。读书有用,多读书,读好书,坚决批驳“读书无用,读书越多越反动”的 谬论。关键是要理论与实实践相合。
学习掌握书本知识是提高能力的途径,但绝非唯一途径,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和提高所积累产生的能力,这种能力才是真正的过硬的水平和能力。
彻底打破只有在校园读书到底、大学、大学本科、研究生、博导……才有“出息"的传统思维。在校园读书,是能获取知识,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走出校园,走上社会,在社会中边学边实践,同样是一种选择,同样有“出息”,同样能体现个人的价值观,同样能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
鼓励青年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就必须要求树立以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要改变个人命运,必须先树立起改变国家命运的思想,个人命运永远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要支持和提倡青年学生必须牢固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勤奋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周总理,在少年时代立下的宏伟志向,表现了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终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如果,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们不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历史史命感而读书践行,就没有如今之中国!
中国历史上勤工俭学法国的学生,1919~1920年间,先后共20批约1600多人到达法国。他们来自全国 18个省, 其中以四川(378人)、 湖南(346人)、河北(147人)……法国勤工俭学学生出了国家领导人周和邓,陈、聂、刘元帅;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空军司令员刘。钱学森,邓稼先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是我国研制核武器的开拓者,被誉为“两弹元勋”。
他们都是早期中国最杰出的青年,他们有的后来成为中国的领袖、元帅、科学家,栋梁之才,为新中国的诞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
今日之中国,逐渐走向富强,正向中华复兴挺进,广大青年学生,赶上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时代,必须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去完成时代赋予的新的使命。青年学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重道远,希望青年奋发有为。
在国家新经济转型面临困难时期,就业十分艰难,有较多大学生还未能就业、有无业或失业、在家待业、选择和等待好的工作等情况。青年学生,只有打破传统思维和旧观念、似乎只有当公务员、事业单位,旱涝保收、“铁饭碗”……要创新思维,创新理念,不等不靠,要靠就靠自己。立即动员起来,行动起来。只有努力创业,才是未来青年们的正确选择。这也符合国家倡导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思想理念。
无论是在校园,还是进入社会,在校园珍惜机会,离开校园奋发有为。中国的未来在青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今人胜古人,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虚无实有2024.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