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峰诗歌研究第二部《中国百座名山题咏》赏析系列十五章
文/邹中海
今天的讲解有点特别,一是在数量上有点少,只讲两首,按原来的讲解,是以四首为单元的。但由于今天所选的两首诗,分别代表了许峰老师的文艺性和血性,如果要讲四首或以上的作品,既讲不透彻,也篇幅较长。因为这两首诗,前一首,引用名家的观点较多;后一首《咏老山》,是诗人命运与家国命运联系在一起的,也引用了较长的历史篇幅;第二个特别之处,是釆取了编写结合的方式:上半篇以编代写,下半篇结合诗评家陈正老师的诗评诗说,浅谈了我的一些看法。第三个特别之处,诗人的那首《相遇》,是新作,不属《中国百座名山题咏》主题诗集之内的作品,所以尽管拙文仍沿袭了第二部许峰诗歌研究的序第编码结构,但与原来的编码结构、说解方式均有本质的不同。
欣赏越剧新歌《相遇》随感
文/许峰
相逢即是别离缘,等待何须叹梦残。
曲终人散琴瑟苦,留得真情惜月圆!
一一2024年初春草就于惠州
邓三君老师诗说:一首悠扬动听、婉转缠绵的越剧新歌《相遇》深刻表达了人生中相遇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情感和命运的感悟。许兄告诉我:这首歌从词到曲到演唱,尤其是词,都堪称上品。但诗人在欣赏这首歌曲后,却生出有别于他人的独特情感。诗人短短的四句咏叹,充满了悖论与矛盾心理,亦显出过来人的看透与老道。对于涉世未深的人,相逢该是多么美好,可是诗人却笔锋一转,想到的却是别离。听完《相遇》
诗人心里并没有荡漾着幸福的涟漪,反倒是饱含了人生的苦涩,这又是何等的心殇啊。“相逢即是别离缘"!人的一生很多际遇不就是这样,相逢即意味着离别,亲情、爱情、友情无不如此,谁又能躲得过这人生规律呢!诗人似乎要劝诫人们也要顺从于命运,直面月圆人不圆的缺隙与遗憾,无须为等待和别离天天愁苦不堪,长嘘短叹。短短诗句,满含悲情,却也是对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人间“情”字作出了最现实的注释。“曲终人散琴瑟苦,留得真情惜月圆”!不是吗?大幕落下,刚刚悠扬共鸣的琴瑟即被闲置,皎洁的明月,一月也就一次能圆!诗人在用简洁而形象的诗句告诉人们一个人生道理:无论亲情、爱情、友情,等待别离、曲终人散都是常态和规律,无须为此过分悲叹,只要用真情珍惜眼前、珍惜当下、珍惜一个月才一次的“月圆”,就无愧于心,不负此生。
陈优生老先生说:
一位叫应如是-敏欢的文友说:“相逢即是别离缘”!好诗!相逢是缘分,但逃不脱别离的的结局,不过时间长短儿而己。所以,人们如其苦叹别离苦,不如珍惜眼前相逢的缘分!这就是许老师在诗中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
「晚*晴』2 的网友:我观察过很多次了,她对许峰老师的诗每次必评,而且颇有见地:诗人此诗富含人生哲理,劝戒世人天下无不散之宴席,相聚总有别离时,这是世间万物的常态和规律。离别总是让人感到遗憾和伤感,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离别背后带给我们的是成长,让我们更加珍惜相聚的时光,更深刻的理解人生的意义。非常好的一首诗,值得推广学习!
二、要对许峰老师的这首《咏老山》,进行解读,就必须了解一下越南与华夏的历史,诗人和老山之间的故事以及血与火,荡气回肠的青春岁月。
不知我原来在哪篇文章中说过:“对于很多的名家名作,如果不了解诗人的创作背景及所处环境,便可能会出现文不对题的情况。”就好比你从来没有见过大象,也没有见过大象的图画,要你画出大象来,很可能就有盲人摸象之感。现在的诗坛,这种现象非常普遍,瞎子点灯,盲人摸象,使很多“天花板“级的好诗,都有可能被误解。诗歌是抒情言志的艺术。诗中所抒发的情感并非凭空想象,而都是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有感而发的。引发的情感因素多变而复杂,加之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如果对诗和时代背景都没有掌握的前提下,会增加很大的欣赏和理解难度。
“许峰老师的诗,一人就能抵得上千军万马。”这句话既是我说的,但真正要找源头,则不是我。说这句话的老师,是一位资深的高级编辑。他同样在推广许诗。前不久,在和我聊天时他告诉我:“现在的诗歌阅读量都非常少,很多平台包括一些报纸副刊都不太愿意发,有的格调还不高,浪费了资源和版面。仅许峰老师的诗是个特例,阅读量一次次往上涨,他一人,就能抵得上千军万马。”基于此,所以我在上篇文章“千军万马”的说辞后面,还加上了一句:“连平台都因许峰老师的诗歌而扩大了影响力!”
这的确是一个奇迹!在西学东渐和古体诗词日渐式微的情况下,许峰老师的诗一遍遍刷新记录,为诗坛的崛起与回归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的诗以简朴精练的句式,多样化的写作手法和丰富的内涵,为当今的中国诗歌界注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与他合作的平台,都因他的诗而焕发了璀璨生机。
回归主题,今天要讲的《咏老山》,选自许峰老师主题诗集《中国百座名山题咏》中的五十五首,第108页,由陈正老师点评。
一、咏老山
亘古于世不见传,老山名扬鲜血染!
勇士挥刀斩反骨,战地黄花香久远。
——庚子年冬日于惠州
陈正诗说:中越边境老山名不见经传,但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的风云,给这座山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可以说,这座山,是一座英雄的山;壮丽的山;可歌可泣的山,气吞山河的山!
东汉末年,占族人区连杀死象林县令,率领数千族人宣布独立,并建立了奉婆罗门教为国教的林邑国。南北朝时,林邑迫于刘宋强大的国力向其表示臣服,而隋朝大业年间,林邑国被隋将刘方所灭,隋炀帝在此设置了林邑等郡,宣告了越南回归中原王朝统治。唐朝时,因为安南都护府的设立,越南中北部得到了"安南"的名称,而随着唐朝走向灭亡,安南也开始不安分了起来。
后晋天福三年(938),安南地区的军阀吴权率军击败南汉,并于次年正式称王,宣布建立吴朝,这被认为是越南脱离中国之始。吴权死后,安南地区陷入了地方豪强割据混战的局面,史称"十二使君之乱"。在乱世当中,丁部领脱颖而出,他统一各部,建立了越南地区从中国正式独立出之后的第一个封建王朝——丁朝。
自丁朝开始,越南地区开始长期以藩属国的身份对中国称臣纳贡,不过,越南的历朝统治者都是对外称臣,对内依旧以皇帝自居,这种现象史称"外王内帝"。或许是因为治理起来确实麻烦,且得不偿失,不管是宋朝还是热衷于开疆拓土的元朝都接受了越南的臣服。唯一的变数发生在明成祖永乐年间,当时统治越南的陈朝遭外戚胡氏篡权,明朝廷出兵推翻胡氏政权后,顺便就在越南设置了郡县,开始了新一轮的直接统治。
可惜的是,随着成祖的去世,越南豪绅黎利趁机发动了长达十年的抗明战争,并在逼迫宣宗退兵后建立了"后黎朝",让越南重新恢复了独立。此后的三百多年里,后黎朝一直统治着越南一带,直至阮惠三兄弟横空出世,建立了西山朝,并灭亡了后黎朝。没过多久,又一方势力加入到了混乱的战局当中,那便是法国殖民者。
法国人扶持了曾是后黎朝时望族的阮氏家族子弟阮福映,并助其灭亡西山朝,建立了阮朝。嘉庆八年(1803),阮福映遣使向清政府请求更改国号为"南越",但南越在历史上曾统治包含两广在内的大片土地,嘉庆帝认为此名不妥,于是将南越颠倒过来,改封阮福映为"越南国王",这也是越南之名的由来。
十九世纪中叶,法国殖民者开始了对越南的侵略,而作为宗主国的清朝尽管派出军队进行抵抗,但最终还是没能胜过掌握先进武器的法军。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朝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这导致了后者直接沦为了法国的殖民地。此后,法国人对越南进行了一系列殖民统治,如逼迫其人民改用拼音文字,弃用汉字、喃字等。
大体说完了越南的来由和历史。我们再说一下诗人与老山的关系。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有名的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在对越反击战结束后,越军的狼子野心未平,先后相继派出部分营连级单位,在我国云南、广西一带比较偏僻的老山、者阴山、一带修筑了大量工事。企图与我军再一次拼个你死我活。在这种情况下,便有了称之为“两山轮战”的局部性战役。这也是继对越反击战之后的,又一次次小规模的局部战役,时间长达十年。这场局部战争,是我国近现代史上除了抗日战争之后,打的时间最久的一场战争。
十年两山轮战,解放军各军区先后有十个集团军轮番上阵参战。当时诗人正在兰州军区服役,就以战地记者、见习编辑的身份在老山前线轮战半年。所以说,诗人的血与火,早已融进了这座山魂之中!这也是诗人被几百万读者、百十位诗评家推崇为爱国主义诗人称号的硬核和重要来由。
当我们现在再来回首这首诗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回望这段历史。古有《诗经》、边塞诗人及杜甫《北征》等佳作佳句,今有许峰老师的《咏老山》,故而这首诗的份量,是无法用一般的诗作衡量的,也远超了一些名家的诗作,因为这首诗,是由共和国军人的鲜血铸成,诗人的诗句,足以让天地动容:“勇士挥刀斩反骨,战地黄花香久远!”
这首诗在艺术上,亮点灿烂,光彩夺目,仅一句“战地黄花香久远”,就能流光溢彩。这句诗化用了伟人《采桑子.重阳》中的诗词意象,既传接了伟人的浪漫主义格调,也融铸了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信仰!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以儒家学说为主流,儒家学说的薪火相传又以儒学文献为主要载体,但许峰老师的诗歌,在以儒家为基础的前提下,融入了其它诸子百家的风釆,在诗歌创作与具体实践方面,又以毛泽东的文艺观为指导,并曾投身到革命的洪流和时代的建设之中,所以他的诗,是永恒的高峰,当然也是无法辩驳的!
下一章节,我们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