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的一次扫黄行动中,警方竟在一名失足女子的手袋里发现了口红、安全套和一本《文化苦旅》。”
这是网路上广为流传的一个对于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颇为有趣的传说。
这一偶然发现,足见《文化苦旅》的影响力之广,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从官员学者到贩夫走卒的每一个社会阶层。
对于这部作品,人们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对其赞不绝口,有人则提出批评,更有专家细致入微地挑出了《文化苦旅》中的126处错误,并汇集成书,名为《石破天惊逗秋雨——余秋雨散文文史差错百例考辩》。
书中,专家指出余秋雨在常识上的一些误区,例如将吕洞宾误认为是道家始祖,将苏轼在柳侯祠中撰写的《荔子碑》误认为是柳宗元的手书,以及关于范仲淹在岳阳楼写下《岳阳楼记》的地点的错误。这些差错累计起来,竟达百余处之多。
面对这些指责,余秋雨以一句“马走千里,不洗泥沙”淡然回应。
中国文人历来钟爱游历山水,游历之后也常留下墨宝。
然而,中国疆域辽阔,能够游遍全国的文人寥寥无几,即便能游,也未必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游记。余秋雨恰好兼具这两点特质,他不仅是改革开放后最负盛名的散文大家,也是极少数游遍全国的旅行家。
因此,《文化苦旅》一经问世,便准确击中了改革开放后国人对旅行与游记的渴求。
在那个文化荒漠的时代,《文化苦旅》的出现,犹如一场久旱逢甘露的喜雨。
可以说,《文化苦旅》的走红,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完美结合。当时,百姓渴望文化的滋养,市场需要这样的散文佳作,而余秋雨的文笔又确实出类拔萃。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文化苦旅》毫无悬念地赢得了全国各阶层的热烈追捧。
余秋雨并未止步于此,他趁热打铁,开启了全球之旅,并相继推出了《中国文脉》、《行者无疆》、《千年一叹》等多部重量级散文集。
在余秋雨的笔下,厚重的文化与轻松的旅行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他这样描述旅行:
“路,就是书。”
他这样看待历史:“还历史以真相,还生命以过程;历史不只是印刷在课本上,而是掩埋在大地深处。”
他这样赞美美景:“斜躺着,看白云,听蝉鸣,传闲话。登高一呼,山鸣谷应;举目四望,海阔天空。”
他这样解读人生:“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他这样诠释文化:“文化的旅程是苦,是涩,在这千年的叹息中讲述苦旅。是天地,给了我们生存基座,因此也给了我们文化基座。”
读到这样的文字,我们不禁要为余秋雨的文学造诣所折服。
尽管网络上时有非议之声,但余秋雨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已是不容置疑。
当时,华语圈的众多文学巨匠,如金庸、余光中、白先勇、贾平凹等,都对余秋雨及其《文化苦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白先勇称赞余秋雨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贾平凹认为余秋雨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
余光中则直言:“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又出了余秋雨。”
金庸更是将余秋雨与鲁迅相提并论。
普通读者也用他们的选择为《文化苦旅》投下了宝贵的一票。
自问世以来,《文化苦旅》的销量已突破千万册,影响了整整三代国人的文化价值观。
可以说,有华人处,即有《文化苦旅》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