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升先的文学追梦路
赵新贵
我知道安升先这个名字,大约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始实行联产责任制的时候。1979年12月25日,陕西日报头版头条,加写编者按语,刊登安升先攥写的实行作业的一篇破冰报道,被评为全国首届好新闻二等奖。竟然是西北五省中唯一的入选作品。这篇成名作让他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声名大振,成了人人皆知的名记者。安升先这个名字也如雷贯耳。咸阳的人和事隔三岔五地跟着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各大媒体上。
那时候,我们检察院和他在的广播站在一个院子办公,我经常见到他忙忙碌碌的身影。他像蜜蜂一样,深入实际勤勤恳恳,采集人民群众生活之芬芳,酿造新闻写作之蜜糖。《秦汉古都文物宝库一一咸阳》一文,登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被收入《祖国各地》书中。他搜集整理的“抗战时期的《老百姓报》读报会”,作为珍贵历史资料,被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新闻研究资料》上。他的作品在评选中年年获奖。全国3次,省上8次,咸阳市的数十次,大家说他是“获奖专业户”。新闻协会为他出版了《安升先新闻作品选》,他被评为秦都区委第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拔尖人才,当选政协委员。政府破格将他的家属户口“农转非”。他的的事迹《深入水底抓活鱼》,被收录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县级新闻人物》一书中。先生的人品与能力及对文化文学事业的执着,在我脑海里留下的极深的印象。
进入九十年代,检察院办公搬离乐育路,他也调到文化馆任职。在搞群众业余秦腔大赛、书画展、交谊舞蹈普及等群众文化活动的同时,潜心研究民俗文化,在报刊杂志发表了许多当地饮食住行以及民风民俗、传统礼仪方面的文章和电视专题片。他被选为咸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编写的《可爱的秦都》作为乡土教材,全区中小学生人手一册。还出版了报告文学集《在希望的田野上》(陕西摄影出版社)《三秦趣闻》(未来出版社)。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很少见面与往来,听说他内退以后,被一家大专院校请去办大学。十多年时间,一直担任招生就业中心主任,属于正处级干部。招生和学生就业工作就像工厂的供销科,既管进,也管出。在全国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他负责的学生就业工作届届名列全省前茅。2005年中央电视台专程来学院采访他,做了一期“大学生就业的难与不难”的专题报道。他同资深的高校领导和一批忠心耿耿办学的老教授,从零起步,从无到有,从“专修”到“职业”,再到本科,学院成为赫赫有名,规模达到两万人。古稀之年后,学院长成参天大树,老先生离开他和老教授们创办的大学。

作者简介:
赵新贵:知名作家,国家高级检察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检查文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出版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30多部和10卷本《赵新贵文集》,作品曾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大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