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鹰
不加“味精”的饭菜,也许可口,但总觉缺了点什么;缺少“味精”的生活,也许可过,但未免辜负了时光……

正是由于对“物质味精”与“精神味精”的跨越式感悟,张霞才带领她的服务团队,在“山东健康益寿光年济宁颐养中心”这个普通的平台上,为每一位进住的老人,都提供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服务,让每一位老人的晚年生活,都绽放出了黄昏下的青春光芒!

这一不同寻常的判断,缘自于2024年4月13日(周六),笔者与知名画鱼专家杨士民先生一道,对一位革命老人“李老”的造访,这位已97岁高龄的“李老”,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晰,情绪高昂,不仅可将13岁参加革命的传奇人生娓娓道来,而且对戎马一生的革命历程满怀自信……在“李老”的讲述中,就不时有对“张霞本人及其服务团队”的点赞和褒奖,字里行间无不让笔者有了这样非同寻常的感悟:

张霞以及她带领的“张霞团队”的每一位工作人员,不仅让每一位老人,都有知有味地享受着物质生活的丰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都可让每一位老人,在历史与当下,小家与大家之间找到自身清晰的定位,既爱着儿孙满堂的“小家”,更爱着万众一心的“大家”!

“李老”一边讲述,一边沉浸在历史的回忆里,时而开怀大笑,时而掩面哭泣……有奋斗者的坚贞不屈,也有攀登者的曲折与坎坷,但最终却是革命者的超越与快乐……

就这样,一个多小时的造访,在“李老”声情并茂的讲述中,变成了微不足道的一个瞬间,很快到了午餐的时间,便由画鱼专家杨士民先生推着“李老”去就餐,正巧与正为老人们准备午餐的张霞不期而遇,她紧紧握住笔者的手说:

王作家,为我们写篇稿子吧,我们的每一位工作人员,现在都跟“李老”有个约定:
我们跟“李老”都是“社会大学”的同学,都是“同桌的你”,我们称“李老”为“李同学”,“李老”称我们为“霞同学”!

餐桌旁已陆陆续续坐满了老人,令笔者大感意外的是,先前在济宁日报社工作时的一位同事——张志亮兄,竟早早地坐在餐桌旁,陪着已98岁高龄的老父亲,面前摆着两套一大一小的餐具,餐具上摆着两双一模一样的筷子……

张霞忙碌在每一位准备就餐的老人身边,嘴巴却并没有闲着,冲着笔者说:
王作家,我们“张霞团队”的服务,有一个公开的秘诀,那就是:
在每位老人碗里,都加点“爱的味精”!

2024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