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铿锵玫瑰岂畏寒,百折不挠初心如磐——纪念新四军老战士陈绥圻诞辰100周年
作者/刘云和
图/作者提供

,
《新四军军歌》
作词:陈毅
作曲:何士德
光荣伐武昌城下
血染着我们的姓名
孤军奋斗罗霄山上
继承了先烈的殊勋
千百次抗争风雪饥寒
千万里转战穷山野营
获得丰富的战争经验
锻炼艰苦的牺牲精神
为了社会幸福
为了民族生存
一贯坚持我们的斗争!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八省健儿汇成一道抗日的铁流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



【编者按】永丰籍开国元勋的夫人们都是巾帼英雄,女中豪杰,军中花木兰,她们有的是老红军,有的是老八路军,有的是老新四军,她们有的还健在,是百岁老人了。
她们都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她们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跟党走,听党话,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军队。她们具有坚强的革命事业心和很强的党性观念,几十年如一日,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她们都满腔热情,顾全大局;她们光明磊落,忠诚正直,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她们严于律己◇生活俭朴◇保持和发扬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她们不愧是我党我军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
她们南征北战,英勇奋斗,为中国人民武装力量的创建和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新中国的建立和繁荣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们为党和国家及人民立下的不朽功勋,将永载史册,永放光芒,她们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质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学习、铭记和弘扬。
她们的事迹尘封了70多年,不曾正面报道。这里要报道的是吴法宪将军的夫人陈绥圻的简要事迹。

新四军老战士陈绥圻(1923-2011)

刚入伍的新四军女战士图片

新四军影视图片
陈绥圻同志生平(1923-2011)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原吴法宪办公室主任陈绥圻同志(副师职)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4月9日12时5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陈绥圻同志1923年10月出生于上海。194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6月入伍,历任抗日军政大学学员、抗大政治部文工团团员、新四军第三师政治部保卫科内勤干事、三师直属政治部技术书记、西满军区《西满日报》社编辑、东北三十九军留守处秘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干部部秘书、民用航空总局计划处统计科副科长和计划科副科长、科长,计划处副处长、处长,吴法宪办公室主任等职,1988年7月离职休养。1955年被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92年被授予独立功勋荣誉章。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她受进步思想影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革命,不畏艰难困苦,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任务,受到上级领导多次表扬,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参加军队建设,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担任民用航空总局计划处处长职务后,工作中勤勤恳恳,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为部队正规化建设做出了不懈的努力。
离休以后,始终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她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大事,关心部队和干休所的建设,自觉践行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保持了荣誉和革命晚节。
陈绥圻同志在60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始终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军队。她具有坚强的革命事业心和很强的党性观念,几十年如一日,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她都满腔热情,顾全大局;她光明磊落,忠诚正直,表现了共产党员的高尚品质;她严于律己,生活俭朴,保持和发扬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她不愧是我党我军久经考验的忠诚战士。她的革命精神,崇高品质和优良作风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怀念(《上海市当代人物专题》)。
一、加入中国共产党

陈绥圻
1923年10月,陈绥圻出生于上海。此时正值北洋政府执政时期,我党刚刚成立不到三年,政权更迭,军阀混战,内忧外患。新文化新思想在中华大地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百姓不再“沉默”,工人运动此起彼伏。上海是新潮文化的冲积地带,其中就包括陈绥圻就读的上海求实女子教会学校。在这里,陈绥圻成长为一位新时代的独立女性。1940年1月,在同学的介绍下,十七岁的陈绥圻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参加新四军,奔赴抗日前线

陈绥圻
入党后的陈绥圻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工作,成为一名坚定的抗日救亡的共产党人。因为暴露了身份,陈绥圻和大哥被组织上紧急转移到了苏北参加新四军。陈绥圻母亲突然间失去了一双儿女,不知他们的去向和生死,哭瞎了双眼。在苏北的大哥听到音讯,擅自离队回了上海,从此成了他的历史问题。参加新四军后的陈绥圻,先后在抗大五分校、新四军三师政治部保卫科任干事。经锄奸股长赵炳安(曾任济南军区副司令)的介绍,陈绥圻与吴法宪相识。按照陈绥圻的说法,当时在新四军的知识女性中流行一句话,说老干部是“可敬不可爱”,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陈绥圻与吴法宪相恋,1942年10月,在3师政治部驻地苏北阜宁县结婚,并相守了一生。
陈绥圻出生上海一户由富有转为中落的商人家庭,她的祖父是宁波商人,家境殷实,在上海拥有多家商号和产业。父亲是个富二代、啃老族,年纪轻轻吸鸦片赌博搞坏了身体,过早离世。她的母亲独自带着陈绥圻和大哥,生活陷入困境,从小就过着艰难生活。然而,她并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选择参加共产党,投身抗日救亡事业,这个时期,她的家庭因为她的选择而分崩离析,成为她生命中的一次考验。然而,这并没有动摇她的初心,在抗日前线成长为一名优秀战士。
陈绥圻、吴法宪夫妇
三、完成转移新四军非战斗人员的光荣任务

李又兰(左)、唐棣华
陈绥圻在抗日战争期间做出了很多贡献。
1942年,日军对苏北的新四军发动“扫荡”,新四军三师党委决定,将一些领导同志的家属转移到上海。此次转移路途遥远,有孕的师长黄克诚的夫人唐棣华(1918-2000)、副师长张爱萍的夫人李又兰(1919-2012)、苏北行署主任曹荻秋的夫人汪云(?-1942)均应安排转移到上海去。陈绥圻的大哥家刚好位于上海租界内,更安全隐秘,新四军三师党委将保护三位孕妇的工作交给了陈绥圻。为了从盐城到上海的路上能够照顾孕妇,年轻的陈绥圻学习了很多养胎、护胎方面的知识,小心翼翼地同师政治部副主任杨光池的夫人孙红护送3位孕妇赴上海,到陈家隐蔽待产。是年秋末,她们乘一艘货船抵达上海住在陈绥圻大哥家里。突然增加了这许多人,陈绥圻的大哥卖掉家私,千方百计地保证她们的安全。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刻,大哥掩护了一批中共高级干部的家属,陈绥圻和大哥是立了功的。
此时,汪云已临产,她们将她送进医院,生下一个女孩(曹小兰),汪云却因大出血永远离开了人世。唐棣华、李又兰相继安全分娩。陈绥圻面临的困难很大,但都克服了。完成任务后陈绥圻返回了部队。

陈绥圻、吴法宪在新四军部队的合影
四、《西满日报》的优秀编辑

《西满日报》
1946年7月,刘震和吴法宪率领刚刚组建的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到齐齐哈尔整训,刘震兼任西满军区副司令员,吴法宪兼任西满军区政治部主任,陈绥圻在第二纵队政治部做秘书工作。10月,第二纵队开赴前线,23岁的陈绥圻留在了齐齐哈尔,任《西满日报》编辑,负责宣传方面的工作。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她还常常跟随部队转战冰天雪地,宣传我党的政策,号召有志青年参军入伍,亲眼目睹了东北地区的解放。
陈绥圻学生时代曾在上海教会学校读书,懂英语,写作能力强,工作勤奋,写了很多稿子。《西满日报》停刊后,陈绥圻回到第二纵队齐齐哈尔留守处工作。1948年初,陈绥圻第一个孩子吴新潮在齐齐哈尔出生。

《西满日报》号外
东北解放战争中的西满地区是指中长铁路以西的广大地区。 1945年12月6日,中共中央东北局西满分局在郑家屯(双辽)成立,李富春任书记,吕正操、张平化、陶铸等10人为委员,成立之初领导辽北、辽西、内蒙东部地区和桃东地区党政军工作。
1946年5月,迁入齐齐哈尔,西满分局领导的地区扩大为嫩江省(省会齐齐哈尔)、黑龙江省(省会北安)、辽吉省(省会白城子)、兴安省(省会王爷庙)四省,人口约有770万。
西满分局机关报《西满日报》配合当时党的中心工作,大力宣传西满地区开展清算斗争、肃清土匪和敌伪残余势力、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发展城乡经济、支援前线等方面的成绩和经验,为建立和巩固西满根据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1946年11月1 日《西满日报》在齐齐哈尔创刊。1947年9月,西满分局撤销,《西满日报》停刊。

(60年代,吴法宪将军与夫人陈绥圻,在滇池湖畔西山森林公园云花洞前的珍贵合影)
1954年,陈绥圻转业到民航总局任计划处处长。作为首长夫人,她早出晚归,天天挤公共汽车,从来没有坐过吴法宪的车。陈绥圻说,挤公共汽车就像跳芭蕾舞,脚尖着地。那时,她的孩子们整天见不到她的身影,工作紧张时,陈绥圻就搬个铺盖住在办公室里。

陈绥圻任吴法宪办公室主任(副师职)
新中国成立后,陈绥圻转业到了民航总局。尽管身为首长夫人,她却从未享受过特殊待遇,每天挤公共汽车上下班。即便工作繁忙,她也曾在办公室住宿,展现了普通劳动者的朴素精神。
然而,命运的转折再次降临在她身上。在政治风暴中,陈绥圻被重新卷入,穿上军装,成为吴办主任,展现出她的果断与担当,让人敬佩。面对各种压力,她守住了底线,展现了一名普通劳动者的担当,展现了一位坚强而勇敢的女性形象,体现了她对国家和家庭的责任心。陈绥圻的一生,无论是在战乱时期还是政治风波中,都是对她坚韧不拔的生命态度的最好注解。

陈绥圻的爱人吴法宪将军

晚年的陈绥圻、吴法宪夫妇
动乱年代,陈绥圻身临逆境,被迫离开家人,却没有因此而动摇自己的信仰,选择与吴法宪相伴一生。她的坚强与无畏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显得格外可贵。陈绥圻对吴法宪的守护和照顾令人动容。即便吴法宪因病住院,陈绥圻几乎每天都到医院照顾,展现了对丈夫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她在吴法宪辞世前坚定地表示:“他没有做过对不起我的事情,我也不能对不起他。”这句话既是对婚姻的真挚承诺,也是对一生坚守的交代。她的言行,让人对坚持、责任、执着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陈绥圻是公认的贤妻良母。一家人在济南的日子虽然艰辛,却十分满足。陈绥圻晚年回忆时说道:“我们在支出上精打细算,买一斤肉要分为十份,每次只做一份。到了月底,收支大抵相当。生活虽然难一些,但是过得充实。”
1988年,陈绥圻离职休养,直到1992年,空军政治部才发布了《陈绥圻同志离休的通知》,通知中写明陈绥圻以副师职业离休,时间从1988年算起。同年八月,组织为陈绥圻一家调整住房,还给患病的吴法宪提供了医疗服务。刘亚楼生前就曾经说过:“吴法宪找了个好老婆。”陈绥圻与吴法宪,十八岁相遇,十九岁结婚,异地多年没有击败他们,9.13事件后也没有拆散他们。陈绥圻与吴法宪“相濡以沫”这个词是两人的最好写照。
陈绥圻接受《鲁豫有约》采访
2004年春,陈绥圻在《鲁豫有约》接受采访时说道:“吴法宪是老干部,一些女同志都不喜欢(他这种),她们说老干部可敬不可爱。我见吴法宪讲话有条理,讲什么话、开什么会,都不要人家写稿子,上去就讲,他爱好广泛,打球、唱歌,什么都愿意干。我觉得这个人还是可以的。”陈绥圻的崇高风范和品质家喻户晓,被世人所知,大家都觉得她是贤妻良母,可敬可爱,受人爱戴。

重温陈绥圻的人生,不仅仅是对她个人的纪念,更是对那个时代的致敬。她经历了家道中落、参加革命、战争生活、工作晋升和政治迫害等多个阶段,展现出了一个女性的坚韧与勇敢。
五、陈绥圻和吴法宪的六个孩子
儿子吴新潮,1948年出生。1968年当兵入伍,参加过战斗,曾任军代表。后被送到农场劳动。1978年,被关押、劳改八年的吴新潮被转业湖北。1981年调到山东艺术学院,与在济南市的父母住在一起。
养女陈采芹,是陈绥圻大哥陈子圻的女儿,1950年,陈绥圻的母亲来北京时带着采芹,成为吴家的养女。1967年陈采芹从空军西安学院毕业,分配到空军第三研究所。后转业在济南等地工作。
长女吴仲秋,入伍,广州军医大学毕业。1975年作复员,安排在北京市昌平县北郊农场铸造厂当钳工。后来为干部编制,并调她到爱人的工作单位北京内燃机厂医务室工作。
二女儿吴京秋(吴金秋),入伍,1973年复员,安排在北京郊区农场。1977年参加高考达到录取分数线,但政审没通过。1978年再次参加高考,胡耀邦总书记批示吴金秋可以上学,于是金秋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外语专业读书。
三女儿吴巴璀,1957年生,高中毕业后插队,父母不在身边时,靠着每月八元钱的伙食费,和妹妹梦璀每天在空军的食堂就餐,星期天食堂不开伙,她们就只好随便买点东西充饥。在北京工作。
四女儿吴梦璀,1960年生。高中毕业后考上中专,父母落难后曾同三姐巴璀住在广安门车站东街15号的一间平房里。在北京工作。

陈绥圻全家福

陈绥圻、吴法宪夫妇与儿子吴新潮

吴法宪将军与女儿吴仲秋(左)和
儿子吴新潮

吴新潮

陈采芹

吴仲秋

吴金秋(左)与四野网站主编汪毅

2023年11月27日上午,举行永丰县将军生平事迹陈列室揭牌仪式,吴巴璀(右三)和吴梦璀(右二)应邀参加。右一徐明庚,左一刘云和。


刘云和,男,汉族,江西永丰县人,大学文化,农工党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永丰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著有《红土英杰》(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等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