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长鹰 汤 峰
文化的最大魅力,或许是,因一首诗,而让后人记住了那个王朝;而又因一首诗,让无数文人墨客的笔下,都流淌出千秋万代的风情……

《春江花月夜》,就是这样的一首诗,那个叫张若虚的诗人,也至此成为唐朝以后,无数中国文人的忘年之交,隔代之友……

当代著名书法家吕建德先生,与唐代诗人张若虚,也将以一场别开生面的“笔墨之和”,演绎一场中国书法史的当代传奇……

2024年4月14日(周日)上午9时30分,《春江花月夜:吕建德书法专题展》,将在济宁市德胜美术馆东韵厅(新世纪广场A座30楼)悄然开展,不搞开展仪式,删去繁文缛节,简单到只剩简单,艺术到只有艺术……过了今天(4月12日)就是明天(4月13日),明天(4月13日)过后拥抱展览(4月14日)!

此次书法展,之所以命名为“春江花月夜:吕建德书法传播的落地实践”,是因为吕建德先生长期致力于书法艺术与传统国学艺术最美结合点的研究与探索,一首古诗文,一首琵琶曲,相生相融于100件书法作品,并在同一个展厅内,构成了书法传播的新场景。

《春江花月夜》是唐朝诗人张若虚脍炙人口的代表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洗去了宫体诗的浓脂艳粉,给人以澄澈空明、清丽自然的感觉。被后世之人誉为唐诗开山之作,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组,四句中押三个韵。四句一换韵,以平声韵起首,最后一组用仄韵作结束。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韵交替,高低相间,转承和谐,既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音乐的节奏感既强且美。和《春江花月夜》内容相协调的古琵琶曲、古筝曲,以及民乐合奏曲,又是随着诗情的转换而转换,因之做到了声情与文情丝丝入扣,和谐一致,情切意浓而富有民歌色彩。

著名书法家吕建德先生,原任济宁市孔孟书画院院长、书记,系济宁市首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一生痴爱《春江花月夜》古诗古曲,他既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也是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会员,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花晨月夕的老者,一支毛笔、一杆竹笛伴随着他的一生,无论带来的是欢欣,还是落寞,都给予了他极大的慰藉。大疫三年,他在《春江花月夜》中,寻得惬意与安闲,并以其为题,创作完成了170件书法作品,此系列书法新作文情并茂,圆转流畅,气沉力厚,深得古人意趣。

济宁是一个拥有书法自信的城市。济宁的这份文化自信就来自生活在这儿的书法家,他们既是群体性存在,又有个体的果敢、勤奋、敢闯、敢试,他们有想法,见行动,接地气。著名书法家吕建德先生就是这样的存在,他率先走出济宁,跑去北京举办个展,1991年8月“孔孟之乡青年书法家——吕建德书法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时任中国书协主席沈鹏亲临观展并给予“古不秉时,今不同弊”的高度评价。用今天的话说,那是一个很“破圈”的艺术行为。

吕建德先生的“破圈”不止于此,更为惊人之处,是他以一个人的能量,为国家方正字库书写出两套字体。国家方正字库拥有200多款字体,其中书法家手写字体30多款。舒同、启功、刘炳森的字体均在其中。一人书写两套字体,并被命名为“吕建德行楷”“吕建德魏碑”,不仅填补字库空白,亦被社会各界广泛应用。

吕建德先生善音律,书法尤长,且极为时人所重。这一切都与吕建德先生的艺术认知有关,他具有一种“涌现”能力,一种如易经八卦一样“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建构书体和线条叠加书法世界的能力。论书法,有人霸气侧漏,有人镬气狂喷,有人傻气直冒,有人酸气逼人。而吕建德的书法是地气,他的地气不是从地里冒出来然后被他一弯腰接住,而是酝酿于丹田,厚积于音律,勃发于毫端,逆向地深入泥土,深入城市,深入人心。

即将开展的《春江花月夜——吕建德书法专题展》,可以说是吕建德的又一个“破圈”之举,为新时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这个展览既简练、深刻,又浪漫、优雅,用更多元的视角,带着观众去摆脱碎片化的包围,有着高于时代流俗的复杂性。观其展览,将会令观众朋友拥有精神的栖息之地,提供的是一种充实、丰富、浪漫的书法艺术生活。

《春江花月夜:吕建德书法专题展》由济宁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政协任城区委员会、中共任城区委宣传部、济宁市书法家协会、济宁市孔孟书画院主办,任城区融媒体中心、伊甸花园、太白工艺协办,德胜美术馆承办。

作为对书法艺术传播的探索,构筑的是一个极具传播粘性的艺术时空,无论开展之前的新媒体预展宣推,还是开展之时的主流新闻报道,以及紧随其后的全程跟踪传播,都将有效营造出浪漫感人的传播场景。特别是让书法与音乐、朗诵、园艺等的跨界链接,更加印证了一位书法家的开放创新意识,以及积极传播书法艺术的落地实践。

看着层层叠叠的书法,定会产生层层叠叠的联想,想到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也想到当代著名书法家吕建德先生用书法酬和的《春江花月夜》,眼前似乎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千秋“春江”万代“月”
吹皱“墨池”泛起“乐”

那首烂熟于心的千古绝唱,也从儿时的记忆中翻滚出来: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

那流动的韵,那苍劲的墨,那千秋的“春江”,那万代的“月色”……都是华夏的魂,都是民族的血……

2024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