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坛春秋情依依(之九)
文/郝蔚民
人的一生就像过河,无论是风平浪静还是波涛汹涌,总是要淌过去的。
——题记
除夕夜老伴分享她的故事
除夕傍晚,室内温暖如春,老伴将毛主席的瓷像擦拭得一尘不染,供奉的瓜果琳琅满桌,清香袅袅弥漫。一家人坐在一起品茶,享受着难得温馨相聚。老伴凝望着毛主席像,饱含泪水,打开记忆的闸门,给孩子讲起了她58年前幸福地见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往事。
老伴桂香是洛南县小学的一名退休教师。出生在清苦的农民家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的她,春天帮妈妈割草喂兔,夏天锄地除草,秋天割草沤肥。冬天,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织袜子纳袜底,供母亲去集市换一点油盐钱。为了完成生产队人造梯田挖土方定额,黎明繁星闪烁,她就和母亲来到工地干活。到了上学的时间,撇下劳动工具,拖着疲惫的身体赶忙去上学,就这样步步艰辛考入初中就读。
1966年5月文革开始了。秋季开学后,桂香升入初中二年级,是初六八级学生。一天学校贴出了通知,要求每班按学生百分之十的比例选红卫兵代表,到北京接受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检阅。这时,老伴就读的西关中学尚无红卫兵组织,就由学生选举出身于贫下中农家庭、思想觉悟高、遵守纪律、学习勤奋的学生代表赴京,老伴当选了。十六岁的她从小没有走出过秦岭,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能到向往的首都去,她高兴地几天几夜都睡不着觉。出发的日子临近,她又为出门的穿着发愁。翻山越岭步行几十里到深山的姐姐家里,借来了姐姐新婚穿的栆红灯芯绒上衣和黄胶鞋,新疆服役的哥哥给她邮来“红宝书”《毛主席语录本》,凑够了十几块的零用钱,为赴京做好了准备。
老伴说,1966年10月下旬的一天清早,在县汽车站的门前举行欢送中学生代表赴京仪式。全县学生赴京代表都在这里集中统一乘车,他们身上背着被子打成的背包,胸前佩戴着红花,欢送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欢送仪式结束后,乘卡车前往西安。在西安未作停留即登上北上的火车。
到首都后,陕西的赴京代表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被安排在国务院设在和平里的接待站食宿。接待站的大门口悬挂着“欢迎延安儿女回家”的大副标语,视陕西学生为革命老区的优秀儿女,使赴京代表心潮蓬勃、激动万分。作为毛主席的“小客人”,她第一次住进了高级宾馆,窗帘是枣红平绒做的,舒适的席梦思床被平绒裹的严严实实,和家里的土炕铺一页竽子席相比简直有“天上人间”之别。接待站给学生吃的是鸭蛋和面包、水果。从秦岭小山城到楼房林立、莺歌燕舞的共和国的首都,从简单粗糙的食物到有蛋有肉、面包牛奶的营养食品,从一文不名的秦岭野山农村娃到受到高规格礼遇的“延安儿女”,赴京代表人人心里充满着自豪和对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无限感激之情!
到京后,首先是商洛的学生代表,把商洛特产——核桃送往中南海。向毛主席老人家带去了,在他的“商洛每户种一升核桃”题词精神鼓舞下,春天漫山遍野的核桃树生机盎然,秋天果树累累,核桃皮薄肉厚,飘扬过海,为国家换来外汇,人民群众生活日益好转的喜讯。
接着为主席接见做准备。接待站安排解放军战士作立正、行进正步走和队形整齐的队形训练。训练一天时间就结束了。
毛主席检阅时间确定在11月3日。老伴激动地介绍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检阅的详细经过。
1966年11月2日晚,他们激动地不能入睡,早早地穿好衣服,系紧鞋带,坐等出发。午夜时分,一声集合哨音传来,学生代表迅速集合步行前往天安门广场。这时北京的主要道路实行戒严,只允许受检队伍通过。学生快步行进,走了很长很长时间,到达东长安大街。队伍停下来休息时,黎明的晨曦才刚刚散去。
在长安大街负责学生安全、疏导队伍的解放军战士叮嘱:在行进中,都要紧跟前边的人,不能掉队,就是鞋掉了,光脚要向前跑,不能弯腰穿鞋,以免被踩伤。通过金水桥下的路段是检阅区。通过检阅区时要快步行走,不能因想多看看毛主席就走慢一点,造成后面队伍拥挤,影响检阅的秩序。等候检阅的方队席地而坐,大家无比激动地等待着那幸福神圣时刻到来,“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声在各个方队中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
10时许,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开始了,“延安儿女”——陕西的受检方队走在最前列,排成百人一行手挽手的横队,迈着正步通过检阅区。检阅区的北边是金水桥,紧挨的是天安门城楼,受检队伍由东向西快步而行,向天安门城楼行瞩目礼。桂香迈着正步行进在队伍中,到检阅区时,她抬头向天安门城楼望去,一眼就清楚地看到了中国人民心中无比崇敬而又神秘的大救星——毛主席。毛主席就是与众不同,他老人家神采奕奕、红光满面、身材魁梧,身着解放军军装在周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簇拥下,左手拿着点燃的一支香烟,关注着受检队伍,右手慢慢地挥动着帽子,笑容满面地向受检学生致意。大家有节奏地高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的口号!人人都是激动地泪流满面。百人手挽着手横队里的学生为了多看毛主席几眼,正步走的步伐显然慢了下来,受检区两边一米远就站着一名解放军战士,不断督促他们赶紧前行,受检阅学生一阵阵疾跑,追赶上前边的的队伍。走出了检阅区仍然沉浸在毛主席接见的幸福地情景之中,激情张扬,不约而同地反复地唱起了“敬爱的毛主席,我们心中的红太阳,我们有多少知心的话儿,要对您讲:我们有多少热情的歌儿,要对您唱……”的歌曲!这发自受检学生内心的歌声,汇成了时代最强音,在天安门的上空回荡。
下午两时许,回到和平里接待站,大家因受到毛主席的检阅而激动地欢呼雀跃,久久不能平静。大家都给家里父母、同学写信、打电话,拍电报,分享这难忘地幸福。过了两天,接待站给每个人发了一张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时的四寸照片,作为永久的纪念。这张照片老伴珍藏至今,在照片的右边,她端端正正地写着:“一九六六年十一月三日,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天,我幸福的见到了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这是我终生前进的动力。”
老伴接着说,受检结束后的几天,国务院接待站组织学生代表参观了天坛、北海、颐和园等名胜古迹和著名高校。印象最深的当属久负盛名的清华和北大。北京大学的前身是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戊戌政变”后,一切“新政”都被慈禧老佛爷扼杀,唯独京师大学堂幸获保留,后改名为北京大学。在带队老师的引领下他们参观了北大红楼和读书馆,这些都是颇有纪念意义的地方。革命先驱李大钊曾任北大读书馆馆长、领袖毛泽东曾做馆员。这里是民主、科学新思想的摇篮,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早期的共产党人李大钊等在这里领导了中国北方的革命活动。他(她)们来到清华大学,深深被校大门口的围墙上“啊!美丽的清华校园——培养红色工程师的摇篮”的巨幅标语所震撼,一种崇拜和羡慕之情油然而生。清华大学成立于1909年,是美国将庚子赔款一部分退还中国而举办的,始称“肄业馆”,后改名为“清华大学。”在清华大学的荷塘边畔婀娜多姿的柳树之下,带队老师讲解了著名散文家朱自清《荷塘月色》。说到这里,老伴拿出一本书,轻声地给孩子们朗读起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名句:“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地打着朵儿;正如一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象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老伴说,那时她深深地被北大和清华悠久的历史所震动,又为“北大”、“清华”美丽的景色所陶醉,在她幼时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受毛主席检阅,是老伴人生引以为自豪的一件事。
故事讲到这里,儿媳端上丰盛的年夜饭,老伴深情地告诉孩子们,要永远牢记毛主席的恩情,感恩党和政府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脚踏实地,用自己朴实勤奋地工作,回报社会。
老伴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少时的清苦生活,使她的文化知识底子薄。因此,她从事教育工作后,特别是在中师和陕西省小教中心进修期间,如饥似渴地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己文化水准和教学能力,使她的教学工作发生了质的飞跃,在洛南乃至商洛教育的这片小天地里,她是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老伴曾多次出席了国家和省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交流教改经验,示范教学,在省级教育杂志刊发教研论文,被评为先进教师,受到省市县表彰。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潮流中,她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操守,一直干到退休,淡定地退出了教坛。
老伴受毛主席检阅这一记忆浪花的锁定,无疑是她处世做人的动力。她就是用这平凡人生的点点滴滴感恩社会,诠释着一个出生在中国贫苦农民家庭女人的人生真谛!
夜深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煮茶品茗,分享着老伴的幸福,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好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
窗外,爆竹燃放烟花璀璨,染红了天空,好一个祥和红火的除夕夜!
作者简介:郝蔚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2011年从洛南中学退休。爱好文学,自费结集《春风秋月》、《清风明月》。时有文字在网络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