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炎宏先生投稿供图授权发布
情怀
_乡情札记
作者:孙炎宏
年年清明,今又清明。每逢佳节倍思亲,每一年的清明,都怀揣一份不一样凝重的思念,这一种感觉萦怀在心头若干年。每到清明,那怕云山阻隔,心,总会与故乡一起博动,情早已为那片热土牵牵念念,夜不能寐。
“清明时节雨纷纷”,车在细雨霏霏中,向东经117度,北纬33度朱家岗急急地奔驰着。心潮随着车轮在略带寒意的晨风不停地翻腾,广袤的田畴与绿植向车后隐去,心离开了喧嚣的市井,却离故乡更近了。那一颗怦怦博动的心房,只想早点投入故乡的怀抱,多想亲吻一下久违的热土呀,嗅一嗅故乡的泥土和菜花香,多想用手去抚摸一下故乡的麦苗青。

此次故乡行,有两个目的,一为祭祖;二为见一见久违的同窗好友朱昌平和县铁军艺术团负责人张绍宝先生。
同窗好友朱昌平,从毕业之后,我们都在为了事业而奔忙,几十载了,不曾谋面,只是在闲暇时,在电话里聊聊天。当我们相见时,两双久违的手,紧紧的握在一起的时候,依然能感觉到彼此传递过来的真挚友情,只是我们的脸庞,不再是青涩少年,心头突然涌出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诗句。我们彼此的脸上都留有岁月的痕迹,但从他帅气的脸上,依然能看到熟悉的影子。

朱昌平,我们小时候都有同样的爱好,喜欢读小人书,彼此经常交换着互读,算是弱冠知己,青梅竹马时代的良师益友。经历过岁月洗礼后的他,如今更加坚定与从容,更加有了成熟男人的沉着与果敢;更加具有了成熟男人的独特魅力。
走出校门的朱昌平,踏上南下的列车,在充满魔幻的上海大都市,找寻着人生的新启点。面对着霓虹闪烁、大气、浪漫的魔都,他也曾迷惘过,自己到底该做什么?如何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许多次自己失落过,但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信念,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最主要的还是,故乡的红土地给了他极大的动力,朱家岗那里有着为国捐躯73座烈士的墓冢,那里矗立着一座伟岸的丰碑,在幼年的我们心中,已经种下一颗红色的种子,曾经耳濡目染过先辈们的牺牲精神和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小鬼班",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在民族危亡之时,拿起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不惜用年轻的生命去捍卫民族的尊严。这种精神激励着朱昌平,同时,也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
繁华魔幻的大都市,竞争激烈,处处都是挑战。朱昌平在困境中求生存,在困难中谋发展,不停地学习,更新自己的认知和世界观,不停地学习,充实对这个世界的了解,结合国内经济的环境和形势,根据自己对市场的调研和摸索,确立了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穷则思变。经过几十年的商海沉浮,呕心沥血,阅尽人间坎坷,探尽岁月峥嵘,"梅花香自苦寒来"。终于在繁华、浪漫的上海大都市,拥有了自己的企业,江苏笠桓金属制品有限公司。朱昌平不停地奋斗,企业也在不停的发展和壮大,实现了人生竞技场上的辉煌,如凤凰"涅槃",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

朱昌平在异乡的土地上发展与壮大,面对闪烁的霓虹灯,奔涌的大江流,大上海的繁华似锦,没有让他沉醉。他没有忘记来时的路,没有忘记出发时的初衷,他深深地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2024年4月4日,朱昌平联袂了泗洪县铁军艺术团张绍宝,自己出资,首先对为共和国做出过贡献的老兵进行慰问,又出资邀请了铁军艺术团为家乡父老乡亲送上一台弘扬红色传承的歌舞演出。实现衣锦还乡,不忘故乡养育之恩的夙愿。
朱昌平的义举善行,在传播红色记忆,让我们永远记住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朱昌平与县铁军艺术团负责人张绍宝的结识,也是缘于对红色精神的传承,互相有着共同心愿,并且把思想变为行动,传递着正能量,传递着永不褪色的红色精神。
县铁军艺术团的演出,很多时候都是张绍宝自己出资,并且自己编写快板、戏曲,把当年新四军的战斗精神,以别开生面、喜闻乐见的形式搬上舞台,让更多的人不忘过去,永远铭记昨天的历史,居安思危。
握别朱昌平和张绍宝两位老友的手,是那样真挚而又温暖,看着他们坚定的眼神,我看到一种感恩乡情的情怀,更看到一种家国情怀!
此时暖风和煦,阳光明媚,我看着"七十丹心光宇宙,六年汗马壮河山"两行大字,心里似乎充满了力量。再看看那静穆的碑塔,高大、肃穆,威武、庄严。一丛丛黄色的迎春花正在怒发,柳色如烟,听着松涛阵阵,不禁对庄严的碑塔静静地缅怀,深深地鞠躬。心中默默地告慰着英烈忠魂,如今泱泱华夏,繁荣昌盛,盛世中华,山河无恙,人间静好,如您所愿,愿为国捐躯的仁人志士,英烈精神永垂不朽,安息吧!
孙炎宏先生(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