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屋故事巡礼(三)
——束龙传说
文:张洪福
让故事生根发芽。
相传,清嘉庆年间,秦家屯有个自然屯叫两家子,这个屯子有个王姓财主,家里良田千亩,骡马成群,是远近十里八村说得出的富户。王财主因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打拼半生,没有吃没有文化的亏。于是他奉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见,那种望子成龙的心情跃然纸上。所以,他家的孩子一到了就学的年龄,一律送私塾念书,花多少钱都不心疼,就是盼望晚辈们能脱离祖祖辈辈的黑土,到繁华的城市谋个一官半职,好光耀门庭。可怜天下父母心啊,却又多少儿女能理解!
百草萌发,春日暖暖,傍响午前儿,王财主在他家门口的上马石上坐着抽烟,晒着太阳。这时候,打南走过来一个人,直奔财主走了过来。到了跟前,王财主一看,原来是个南方蛮子,穿的破衣褴衫,眉毛、胡子稀疏发白,风尘仆仆,满面憔悴。他给老财主深施一礼:说道:“大富大贵的您,行个好吧,我已有几天没吃上一顿饱饭了,望您老赏给我一顿饭,”王财主本就善良,再看来人如此狼狈,便动了恻隐之心,心想:这个人虽然形同乞丐,但举手投足之间,气质不凡,咳,谁还没有马高镫短的时候。他磕了磕手中的烟袋,站了起来说: “你老不必多礼,一个出远门的勾当,难免有手头紧的时候。”说者,领着南蛮子就进了上屋。他盼咐伙房师付给南蛮子做饭。炒了两个菜,热了一壶酒,非让南蛮子喝点酒,解解乏。南蛮子一路劳乏,老财主的盛情款待,把他感动得几乎要掉下眼泪来。财主又接着说:“没啥好吃的,闹个热乎,你老就趁热喝两盅吧!南蛮子没再说什么,也就盘腿打坐,不失风度,虽然饿得不行不行的,但还是四平八稳的端起碗筷,边吃边喝。酒足饭饱后,南蛮子给王财主深深一礼,感谢盛情款待之情,说吧就要告辞,王财主一看天色已晚,留挽他住下了。还把南蛮子当成客人,陪他聊天。还别说,也许是天注定的情分,两个人越唠越对心思,从南到北,从古到今,三教九流,五行八作,聊得不亦说乎。南蛮子说“兄弟,不瞒你说,我本是南方来的,到这一带寻宝,本来是兄弟三人,一个在哈拉巴山,为了金马驹子而死,一个在秦家屯古城,为了金猪而亡。剩下我一个,有点心灰意冷,加之盘缠钱没有了,只能流落他乡。我看你心善,告述你一个秘密。”王财主赶紧问:“什么秘密。”南蛮子说:“你们前边有个莲花泡子吧!”“有一个呀!”“后边有个盛水泉子没有?”“有!有!”“这不就对了!我看大半辈子风水,这回可看到正地方了。你们这儿有一条土龙,那莲花泡子和盛水泉子就是土龙的两只眼睛。谁家的坟莹地要占在盛水泉子那一带地方,那就是头枕土龙。腿跳莲花,谁家就能出真龙天子。但必须行善积德,才能更早些出真龙天子。”南蛮子的一番话,也太对王财主心思。这么多少年来,他做梦都想让子女们有个出息,润能出真龙天子,那不是天大的造化吗!谁不想啊!他寻思了半天,对南蛮子说:“老哥呀!我琢磨了,眼下谁也没把那块宝地当坟莹地,我把我家祖坟挪过去,你看妥不妥。”南蛮子说:“不瞒兄弟你说,你家本没有这个福分,若冲你善良忠厚,我可以答应。但是,我会遭到天谴,从此就要双目失明了。可是,像我,孤身一人,又漂泊异乡,况且这般年纪了,成了一个瞎眼抹糊的废人,晚年依靠何人?”财主一听,一拍大腿,“这事,请大兄弟放心,好办好办,你为我王家瞎了双眼,我我会待你如兄弟,让后辈待你如长辈,从今往后,你就住在我家,我吃啥,你吃啥;我穿啥,你穿啥。有我的就有你的,将来百年之后,让我的子孙发送你老黄金入柜。”老财主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的一番话,把南蛮子真说动了心。他说:“我出两只眼睛,你们马上把坟挪过去,用不了十年个载,家里定能出大官。”财主高兴坏,很快的把祖坟迁了过去后,南蛮子顿时双目失明了。他们把蛮子安排到了上房,还从伙计中挑个听支使、心眼好的给南蛮子做使唤人,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并总和老财主一起吃小灶,确实把他视为坐上宾。
谁知好景不长,转过年秋天, 老财主突然一病不起,四方求医讨药,也不见好。临终前,他把家人叫到跟前,再三嘱咐:“一定好好照顾老先生。并告诉子孙,一定好好读书,长大成人,也不辜负我平生心愿了。”说着说着,闭上了眼睛。财主死了,一晃三、四年过去了。后人中的识文断字的,谁也没考取上功名。别说是真龙天子,就是小官小吏也没当上。他们把一腔怨恨都撒到蛮子身上。早已把财主的话忘到脑后,对南蛮子的态度一天不如一天。有一天,财主的大儿子突然撤掉蛮子的使唤人,让他到伙计房里住。这还不算,家里一些人还在蛮子跟前念三七儿。敲边鼓,指桑骂槐。什么熊瞎子捧书本——楞充假圣人;说他打不出食来,瞎白话等等。南蛮子真是苦不堪言,心里总是憋里八屈的。他在这样孤独、困苦中艰难地打发着日子。
自打南蛮子下“镇物”后,几十年过去了,这个财主家的子孙没有一个念书出息人的,更没有一个当官的,从此后,家业破落,穷困潦倒,一厥不振。据说,在南蛮子作法那年,下了七七四十九天大雨,把土龙冲成了三道大沟,大雨过后,土龙尾巴的地方,长出了一圈又一圈的杨树柳树,这些树木根深叶茂,遮天蔽日。打那以后,人们便将这三条大沟依次叫头道圈、二道圈、三道圈,束龙带这名字也由此传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