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近说海棠
清明前后,是海棠当令的时节。
春分时,桃李杏纷纷开放,桃花就几乎占了一半春光。海棠不像桃花那样张扬,那么着急,它不争不抢,不慌不忙,门帘半卷自珍重,小小的、红红的花苞,静静地奌缀在那翠嫩的绿叶中间,沉睡未醒。
风唤雨润,清明快到了,海棠才慢慢地从春梦中醒来,轻启绿眉,睁开了明媚的眼睛,嘤口半张半合,长长地呼吸着弥漫着花香的空气。看到了周围草木惊奇的目光,红晕不自觉染上了它的脸庞,然后嫣然一笑,玲玲珑珑,明艳了看花人的眼睛。
正因为这样的情怀和姿质,海棠一向被誉为百花之尊,花中神仙,而受到古人的赞颂。
西府海棠
相传,唐明皇于沉香亭召杨贵妃,她却沉醉未醒,皇帝命侍儿将其扶掖而至。贵妃醉颜残妆,鬓乱钗横,无法再拜。明皇笑道:“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从此,美人醉后为“海棠睡未足”的典故,一直传留至今。西府海棠
李清照和苏轼,分别作为婉约派和豪放派的代表,却都写下了海棠的千古名作。
元符三年(公元1101)的春天,17岁的李清照,同他的父亲李格非,住在汴州城内。下雨了,因为酒醉,她没能照看门外的海棠,醒来后想海棠花一定被打残了吧,自己不敢去看,便问卷帘人,得到了海棠依旧的消息,不觉舒了一口气,在这"绿肥红瘦"、雨打花落的时候,海棠雨后依旧,留住了春天,是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啊。唐代的郑谷曾经说过,海棠花"秾丽最宜新著雨,娇饶全在欲开时",含雨带润,欲开未放的海棠花,就是那尚在闺中,春睡初醒的李清照的形象啊。这里的"绿肥红瘦",其实是一语双关,既指时令,又相自寓,以和"环肥"区分啊。
木瓜海棠
同李清照的女儿情怀不同,苏轼则是以男性的审美眼光欣赏着海棠。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了黄州,尽管生活艰苦,出入受限,但他浪漫、乐观的情怀未变。一天春夜,袅袅东风吹过,暖意融融,春色更浓。花香融合在朦朦胧胧的雾气里,月亮渐渐地移过院中的回廊。因为光线太暗,他担心海棠花因而睡去,因此奌亮烛火,照亮了海棠娇羞的脸,灯下两相看。这是苏轼的情怀,五分寂寞,五分清欢。
在李清照和苏轼的眼里,"桃李漫山总粗俗",相反,海棠花是那样的明艳动人,是那样的高贵。
海棠花的品种很多,传统上分为四品:西府海棠、垂丝海棠、贴梗海棠、木瓜海棠。前二者为苹果属,后二者为木瓜属。李、苏二人笔下的海棠,又属于哪种呢?
从"红瘦"、"红妆"的描述词语以及汴州、黄州的地理位置看,他们写的应是木瓜海棠。因为木瓜海棠最常见的是猩红色,分布在陕西、河南、两湖和四川,两下正好相投。
贴梗海棠
西府海棠最早出于关中宝鸡一带,很遗憾我未见过。
贴梗海棠,我住的风和苑就有。九号楼下,有好花人养了两盆。花红色,含苞待放,娇小可爱,贴在枝条上。
我见得最多的,也最喜欢的是垂丝海棠。
垂丝海棠本出于江南,无香,以花梗细弱,长且下垂而得名。初含苞时,红色,暗含芳心,宛如含羞少女。开放时,外红而内白,或半红半白,宛如水调胭脂,"谁与匀淡,偏向脸边浓。"开到最后,春风春雨,胭脂消尽,即素白如雪了。
垂丝海棠的开放过程,恰好像女子的成长过程。含苞时为少女情怀,芳心未许,半开时如女儿出嫁,红妆未尽,却添素心。老时即为成熟女子,玉心冰魄,淡极而艳。
垂丝海棠
《红楼梦》里,贾宝玉曾评论过女人,他说女孩子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的不好的毛病,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子;再老了,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由此可见,垂丝海棠般的女人何其珍贵。
晏殊在《诉衷情》中赞美海棠说,"看叶嫩,惜花红。意无穷。如花似叶,岁岁年年,共占春风。"
风和苑里,就有垂丝海棠,人花相伴,二十年矣。海棠花年年开落,初心未改。
更奇妙的是,江南水柔气暖,立冬前,甚至十月小阳春,当气温降至和春季相同的程度时,在早秋结果落叶后沉睡的海棠,又一次会苏醒过来,重新穿上小绿袄,开出零星的花来,装奌了寂寥的秋天,少了春日的妖绕和繁华,却多了几分清丽和隽秀,也许是杨妃重新归来,瘦了几分吧。
人们说,那是海棠恋春,不肯去呢。
只要初心不改,花或隐或现,何时不是春天?

附: 课后校内水滨寻芳,见秋日海棠复开
课余漫步寻秋光,
坪草青青落叶黄。
桥头水暖迎春早,
秋鸟啼开秋海棠。
(2018年10月30)

立冬冬未至,
未春春己来。
君看小桥外,
几蕊海棠开。
(2019年11月6日)

杨柳西风叶渐黄,
越城何处寻春芳?
沉香亭下还相忆,
妃子倚栏着淡妆。
(2019年12月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