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算黑格尔·昆仑奥义(五十)
作者:昆仑山人
春天来了,人易犯困。午饭后,坐在沙发上,昏昏欲睡。蓦然,一个声音在说一一清算黑格尔!如闻晴天霹雳,吾人心神俱震,灵魂猛醒,愕然四顾,莫明就里。
稍顿,那个声音又说一一是时候清算黑格尔了一一!这一次我听到了,那个声音就来自我心底之灵渊深处。
那个声音继续说道一一在人类追求真知的道路上,非凡的勇气胜过所有经验、知识、逻辑、理性。乃至于智慧!你生而不乏胆略,证取心印之后,更是勇猛精进。最近,终于克服了最后的软弱。你的正直、坦诚、善良等品质,再也不会被别有用心的邪恶之徒利用。骍旄,你是知道其用途的。黑格尔固有其非凡之处,恰似骍旄,正宜用来开刀祭旗!

陡然之间,那个声音变得高亢、雄浑、激昂一一
一一君子虎豹贲,熊罴戎装整;
一一九韶雅乐奏,八佾飞天舞;
一一夔皮战鼓擂,牛吼器吹响;
升我昆仑大纛旗
于是乎,吾人周身热血鼓荡,战意弥漫。
掷出投枪,挥动佩剑。隐隐有风雷激荡、飞镝破空之声。
一,最高境界之幻(骗)术
叔本华,老早就一眼看穿,黑格尔的戏法!不过就是将康德的四个二律背反,强推扩大而已。看起来是一个无所不包,颇能唬人的庞大体系,反不如康德言简意赅。故尔,直接将这个御用文人,斥之为一个哗众取宠的江湖骗子!
二,普鲁士军国主义之魂
李泽厚先生对此有所论述,见解深刻精辟。高明在前,恕不赘言。
三,文化偏见与种族歧视
西方启蒙运动之巨擘,如伏尔泰、狄德罗、孟德斯鸠、歌德等,无不仰慕我中华文明。正是自黑格尔起,西方学界开始轻视我中华学术。
吾人以为,黑格尔轻视我中华学术,亦出于这个御用文人内心阴暗、人性卑劣。他的观念体系直接上承康德,而康德哲学明面上受牛顿与卢梭影响,实际却是渊源于莱布尼兹。众所周知,莱布尼兹精研《易》理,深受启发。从而由此先于牛顿发明微积分,并以此重新阐释苏格拉底之辨证法。黑格尔如此大费周章,自有其不可告人之隐衷一一遮掩其思想来源,神神秘秘,自高身价罢了!
四,扼杀人性
对于黑格尔扼杀人性,叔本华与尼采等皆有批判。他们认为一一黑格尔包罗万象的宏大体系,就象是一个庄严肃穆的殿堂。作为民众的人,只不过就是砖、瓦、沙砾一样,没有个人的思想、情感、意志。乃至自由选择之建筑材料。
脱胎于“青年黑格尔派”的马克思博士,也正是看到了黑格尔体系问题症结之所在。故尔,在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大意)一一未来之共产主义(即中华文明核心理念之一的大同世界),是将社会全体成员中的每一个人,其个体价值之充分实现,视为最终奋斗目标。
五,禁锢灵魂
与肆虐欧洲中世纪的托马斯*阿奎那的经院哲学,祸害我国宋(南)、明以后社会的程朱理学(即纲常名教之假道学)一样,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也是扼杀人性(个性)的枷锁,禁锢思想(灵魂)之牢笼!
最有讽刺意味的是希特勒表面上厌恶黑格尔,他的所作所为恰恰就是黑格尔哲学体系,行之于国家社会的结果。
是故,吾人以为希特勒流浪于维也纳街头之时,极端反感黑格尔,爱极尼采;他掌权执政之后,奉行的恰恰是被黑格尔,这个御用文人,精心化妆过的普鲁士军国主义。
作者简介: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内容提要:“千古词状元,宋史未立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满腹经纶,却终生抑郁;才情绝世,却乐于与歌伎厮混;自诩“白衣卿相”,但最大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屯田员外郎;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被无数后人追忆……本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基本依据传主一生的活动线索和命运起伏,刻画了柳永这位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的落魄词人的艺术形象,着力记述了这位大词人悲喜交集的人生。《金秋文学》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