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说人们对酒色财气是怎么解读的
苑 枫
今天闲聊个千古不变,世人皆知而又几乎人人不能自拔的这四个字——酒色财气。
按说,这是个老掉牙的话题,自古以来,世世代代,不管是天皇老子,还是平头百姓;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乡绅野老;不管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文人雅士,还是渔樵牧耕猎之辈;抑或破疆裂土,冲锋陷阵的大将军,还是守土有责的边塞卫士。或者换个角度说男人与女人似乎少有人眺出这四个字的圈子。哪怕佛家有“八戒”,但济公活佛仍就好酒无忌,您说怪不?
这么四个字看似简单,实则真不了得,史上数千年,从来就没有人下个定论,也没人逃脱出这个小小的怪圈子。本人自知才疏学浅,不敢也没那个能力说明白,更不敢妄加评论。 就翻翻古人的趣话,套话,抑或诗话,笑话,用孔老夫子的教导,那叫借来温故而知新,但不敢为师焉。
有个比较典型,世代人人口口相传的故事说:佛印和尚曾写在墙壁上一首诗: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
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窃以为: 这是佛家看破红尘,心有执念,四大皆空。用诗来点化俗人,以免误入这酒色财气的怪圈。不能不说佛家的用心良苦。
书载,有一天苏东坡拜访好友佛印,偶见此诗,倍感兴趣,情动于衷,随即唱和。提笔写到: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
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谁都知道东坡先生一向豁达,哪怕身处逆境,也乐观自若。于是以个自角度,自控能力,自觉行事方式,可谓态度达观雅量。用诗表露出与众不同,脱俗不凡的人格气质。就个人修身养性而言,颇具人生化境的高度,理应点赞。
据说后来宰相王安石陪同宋神宗游庙宇,看到这两首诗时,颇感兴趣。神宗皇帝好诗,于是就指着墙上的两首诗对王安石说:“爱卿诗文俱佳,才气过人,何不就此也唱和一首呢?”王安石遵命,略加思索,脱口而出: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明眼人一看就知,关注的是社稷,民生。字里行间赋予喜气色彩,人们常说字如其人,诗言志,这是宰相身份的话,从大局观出发。这让宋神宗赵顼听了很高兴,他也情动于衷,一时兴趣顿生,提笔写下: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
才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皇帝毕竟是皇帝,心中装着的是家国天下,他从治国大计着眼,强调了礼仪纲常,以及国富民强。不愧一代明主。
于是这四首诗的故事传流世代,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佳话。
这诗话引起文人雅士,古今学子,甚至达官贵人,就连世俗百姓也兴趣多多,唱和者有之,街谈巷议者有之,教化,警人者亦有之。
据资料载:明·顾允成有四首七言绝句:明白如话地告诫人们酒色财气的危害。摘录如下:。
1、 酒不迷人人自迷,一卮一卮复一卮(zhi古代盛酒的器具如今天的酒杯)。
可怜曲糵(nie酒曲)消人志,病多休道药难医。
2、 色不迷人人自迷,朝云暮雨狐绥绥(sui行走舒缓慢挪醉酒的样子)。
形神暗逐峨嵋耗,病多休道药难医。
3、 财不迷人人自迷,锱铢计较遗(yi给)阿谁?
床头金肥貌自瘦,病多休道药难医。
4、 气不迷人人自迷,焚如烟火驷莫追。
一朝之忿忘其身,病多休道药难医。
史上有许许多多类似的劝诫,也有看似俗气点的,然而也不失为老百姓的口口相传的名言,由衷的告诫世人。如:
酒是窜肠的毒药,色是刮骨的钢刀。
财是下山的猛虎,气是惹祸的根苗。
还有借用佛印诗句发挥的 如: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往里边藏。
藏进去的想出来,出来的还想往里藏。
窃以为这几句话的后两句,看似简约,平常,不温不火,不燥,不刚。实则话里有话,富含哲理,揭示了人性的繁复。理性地挖掘了人的内心世界变化无常。说明不但要看到变化,变数,变态,还要看到辩证。这才是诗的内涵。堪称哲理诗!试看当今的贪腐案例,岂不一目了然。
其实,这都不奇怪,古往今来这酒色财气的话题与实例多了去啦。就说酒吧,本来是饮食、医用、健身……不可或缺的需求,用之得当则有益,用之失当则有害。诚如老百姓的口头禅“喝凉酒花脏钱,早晚是病”。
不同的人说法看法用法各自不同。如曹操在《短歌行》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或“煮酒论英雄”,刘邦摆酒是设《鸿门宴》,李白则饮酒赋诗,所谓“李白斗酒诗百篇”,关云长的酒,则展示了英雄气概“酒尚温时斩华雄”。赵匡胤假借酒醉演绎了“陈桥兵变”,继而又以酒会之名上演了“杯酒释兵权”。宋江怕他死后李逵造反,竟然用皇帝御赐毒酒毒死心甘情愿为他效命的兄弟……民主革命时期鉴湖女侠秋瑾女士“貂裘换酒也堪豪”。历史的酒话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2022年全国高考唯一一篇满分作文,是哈尔滨三中女生王玲,题目是《酒》,但全篇没有一个酒字,却把酒说得出神入化,淋漓尽致,倾倒了所有阅卷老师。笔者拜读,倍感佩服之至。酒的话题颇多,尤其是劝酒令五花八门,雅俗尚可,不乏难以启齿之言。有人说:酒话酒话,讲起没把。言之不谬也。
至于色字,也许说法更多。当然,最权威的话语莫过于孔圣人了。他在《论语·子罕9·18》: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孟子·告子上》:“食色,性也。”这里的“色”,泛指广义。所以,人们常常把这两句话合起来说;“人者,性也。食色也”。然而,人们常把性欲更加强调,如本文前边举例的诗文,即是如此。史上商纣宠妲己,挖空心菜——比干之心,祸国殃民;周幽王宠褒姒演绎了“烽火戏诸侯”;吴王夫差因西施而亡,以及“环肥燕瘦”的成语故事,始有白居易的《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然又有郑畋(tian)的《马嵬坡》:“玄宗回马杨妃死……”。《三十六计》中不可或缺的是“美人计”,如王允设计貂蝉与吕布,董卓的故事堪称典范。甚至不乏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者流。
汤显祖说:“生者何以死,死者何以生。……情是人类历史的组成部分,是文学艺术不朽的主题”。清初词人纳兰性德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也正因如此,史上演绎了多少美丽的传说:读读史上和亲外交使者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以及王昭君,文成公主,此皆为国难者。至于卓文君,李清照,林徽因等均为追求自由的浪漫婚姻典型……更为可歌可泣的秋瑾女侠,赵一曼、江竹筠、冷云等只为献身于民族事业的一代巾帼英雄……以及今天的两弹一星隐姓埋名30年的科学巨擘,铀235研制者王承书女士献身科学所说的;“对国我尽忠了,对科学我无憾了,唯独对不起是家人和孩子”,舍家为国,投身革命,青史留名!永垂不朽!应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那首诗所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或许这才是人生意义的真谛。
财和物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是必需品。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随着货币的产生,私有化愈演愈烈,人的欲望也随之膨胀。于是有“资本”一词,《资本论》也就应运而生。 历史一步一步演化,自私化也就成为常态,在不断演进,进化,认知的过程中就有了两个分歧:一个是自私自利,一个是天下为公。即公与私。这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痼疾。也因此才有两次世界大战,迄今世界的战争连连不断。诚如列宁的论断;“帝国主义就是战争”。
作为普通人,或老百姓而言也不乏卓见。一句话: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应了苏轼哪句“不义之财不可取”,也如颜回所说:“天赐颜回一锭金,外财不富命穷人”。朱熹曾说:“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这活有哲理。有人解读说:“子女若孝心,留钱做什么?子女若不孝,留钱干什么?”这是对当代老人的忠告。就连老外拜伦也说:“谋财艰辛,守财担心,失财伤心。”
记得《红楼梦·好了歌》中说的“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钱忘不了。日日只恨聚无多,聚到多时眼闭了。”谁都知道和珅敛财成性,富可敌国。连乾隆皇帝都明明白白,就是不问不查。凯撒大帝的塑像是两手张开的,世人分析解读说:他生前征服那么多国家财产,临死仍是两手空空。什么也带不走。蒙学丛书有句话:金钱浮世在,白发故人稀。现代革命先辈方志敏烈士在《清贫》一文说:“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革命和事业的需要。”这才是真正革命者的本真。
老百姓说的直白又不俗: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钱财够生活用度就行,多则无益。试看古今的贪官污吏,哪一个不是败倒在金钱之上。现在的年轻人已经误入金钱的牢笼里了,正如流行的口头禅:熙熙攘攘为利往,忙忙碌碌为利来。误国误民,贻害无穷,迟早要遭报应的。应该提倡《三字经》说的“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这才是教子有方,更应提倡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这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以求国运昌盛,民富国强。
再说说气,,这里的气指的是志气,勇气,士气(势气),豪气,英雄气……它来自于人的远大志向,理想而非一般的生气、斗气、怄气、闲气等小家子气。气是发自于人的学识,心态,志趣、气质的表里。恰如王安石说的“无气国无生机”,神宗所说“气凝太极定阴阳”。是修养而又有哲理。
项羽在《垓下歌》中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是决心也是勇气。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是一位大将军的威武与神勇鏖战的气魄!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不愧人生的大义凌然英雄气概,是宁死不屈的写照。至于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直捣黄龙……,”那是决心与斗志的英雄本色……
气量狭小,因一时之气而失控,失败者也多有人在。《三国演义》有“三气周瑜”故事,还有诸葛亮六伐中原,围困司马懿数日,不管蜀军怎么骂阵,司马懿就是不出兵,无奈之时,诸葛亮派使者给司马懿送一套女装,想羞辱并激怒司马懿,迫其应战。让诸葛亮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懿不但没被激怒,反而穿上了试一试,对使者说:谢谢丞相。这戏剧性的一幕,令诸葛亮长长叹了一口气。司马懿可谓心胸豁达,不但不气,反倒让诸葛亮长声叹气。这气量就是三国时刘备死了,诸葛亮死了,曹操死了,孙权也死了,而后司马懿还活着,还建立了北魏,最后三国归晋的根本。气,不可小觑。老百姓说: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旦无常万事休。当然平日里,人们相处也不妨读读赵朴初的《不气歌》。
最值得一说的,也是人们熟知的还是:上世纪,建国初期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16国)联合国军侵略朝鲜,我国高层研讨是否抗美援朝,当时中央意见不一,而毛泽东主席力排众议,一语决定“打”!这就是毛泽东的气质,气魄,中华民族的气概,气势!实践无可争议的证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终于打出个国威,打出一个所谓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就是立国之战!也令世界刮目相看。打出来一个如同贾谊《过秦论》中说的:“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几十年的和平盛世。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正义战胜邪恶的神圣史话。这就是迄今为止一些战争的叫嚣着说的:不怕中国的现代化,就怕毛泽东化!这恰恰也就是七十多年过去了,人民仍旧呼唤毛泽东的意义。
笔者冒昧寄语:酒色财气花样鲜,一轮又比一轮艳。
人生凡事应自忖(cun),后辈当知前车鉴。
苑枫 2024年3月16日 于晚风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