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鸡呜声》 作者:胡志金 如果你渴望它,它就不是梦————美国诗人斯特曼特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拙作写乡村发生的故事,以及对几个人物的细微情状的刻画。这时我们记起了江南丝竹的缠绵优伶歌舞的咏唱,以及奢靡生活带给中国人的想像。在书中几个曾经的知青决心要在曾经的土地上大展身手,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乡村鸡呜声》有故事,有人物,有民俗,有壮志未酬的仰天长啸,更有不得志者的壮烈情怀。当作者回忆起当年在农村见到的数个不得志者和得志者时。然而,这些都不是重要的,中国人对知识青年的态度,如同长江水在这里一会奔腾不息,一会咆哮如雷,一会风不浪静,使人捉摸不透,无所适从。好在,在今天这样一面历史的镜子面前,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概括了《《乡村鸡呜声》。 故乡叫杨家桥,这里也有一座石桥。桥叫杨家桥。据称已有三百年历史。湖广填四川不久就修建的。石桥上雕龙刻凤,自然又有一条小溪从桥下流过。桥连接山两岸的乡民,溪水弯弯曲曲在一段大山里蜿蜒,最后注入长江。桥的左边是一座高山,叫七峰寺。七峰寺群山环抱,常年薄雾缭绕,早在三百年前七峰寺就因虎豹出名。从湖广来的先民插占为旗,在这里日出而作。在山间,你仍听得到马队的铃当声,当地人叫幺骡子。在山里逶迤的路多是石板路,高低不平,路途中的石板会生出许许多多的青草,甚至还有春天的葫豆花。当你真正站在山巅朝山下眺望时,纵横交错的山路如同岔开的手指,弯弯曲曲地通向四面八方。背后就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上仍有人不断地往上走,说明山上还有人家。我曾经看到在大山的半山腰上一户农舍,山上的瓦屋极是清晰,只有一个硕大的院落。院落的土墙上挂着一把雨伞,隐隐约约看见雨伞上的几个字:新世纪百货。
今年清明再回故乡,一条高速铁路已经在这里架好桥墩,再站高一点,你就欣赏得到真正是蜿蜒至极,一直通向天边的贵州。其实,这个叫陶家镇的山区离重庆只有50公里,尽管峰回路转,层峦叠障且到处都一幅幅画廊,但是你已经很少能见到有人在家。
湖广填四川时的景像,已经无法让人想像。山,是那么地高远,路是那么地漫长。如有人能将这时研劈成旅游胜地或者渡假村,情况会是怎样的呢?——尤其是金桔红了的时侯,游客到此一游,就近到九龙坡区的陶家镇一游,你不会失望。
这里有一条不是石板路的石头路,是一座山的山瘠形成的,从晚清走到今天,已经被踩?得油亮光监。
山很巍峨,这条由一整山构成的瘠梁一般的山路,一边是一条小溪,一边便是农田。
溪很浅,我曾经一个人躺在小溪水面上,任由溪水从平背上流走,哗哗声不绝于耳,周遭没有一点杂音顺有水流,是不是所谓天赖尚不可知,只知曾有两弟兄在山路一侧的水田里打起花儿开是事实。这个事儿是我一个姓彭的表哥告诉我的。
前些年,两弟兄的大哥去世了,最后是兄弟给大哥穿的寿衣,兄弟说这有啥,弟兄之间打破脑壳连着筋。
民清时期,这里叫陶家镇,现在这里仍属重庆九龙坡陶家镇管辖,山上曾有一座寺庙叫七峰寺,三百年前湖广填四川时,村民说山上是有虎豹犲张雄飞的,现在没有了有的是解放初期的煤窑。
15瓦的白炽灯在窑洞里照耀着一张木床,一个乡村少年坐在桌边做作业。夜已经很深了,少年的书包搁在桌面上,从煤窑的窗口透进来黑的夜色,与温暧的灯光交炽在一起。少年并不抬头看我,在桌上搁笔凝想。临睡前,我问了少年的学习情况,少年转过脸来,笑道:“一般。”
“在哪里上学?”我问。
少年说:“在街上的中学。”
街上离少年的家约10里山路,来时下坡,去时上坡。一会儿,少年开始收拾书包洗脸洗脚,这时侯我才看清楚少年一张生动的脸,眉眼间充满了稚气,我没问少年的名字。少年很内向。少年留着城里中学生一样的中分头。当少年上床脱去衣服时,我看到了少年胸膛两边的根根肋骨丁起皮肉。
窑洞是从前大跃进时间煤窑,冬暧夏凉。窑洞的窗被一张天蓝色的塑料布遮挡着。清明时节雨纷纷。
这一夜,我睡得很沉,醒来时,天已大亮,少年已经走了。我望着空空的铺被,伸手一摸,尚有这单薄少年的体温。少年的母亲正在石头砌成的灶房里烧火,她说:“这阵恐怕要拢学校了。”
又是清明。
天下着小雨,晚风在山村的桔林里飘荡,还有炊烟。一个人提着水桶在小路上行走。我站在田坎边让少年,少年担着一挑水从我身边慢慢地走过。少年微微一笑,并不抬起脸来。我慌忙一闪过。
晚饭后已是夜里九点,我很想到隔壁坐坐,大嫂说都睡了。
窑洞依然是两年前的窑洞。一夜无话。
第二天清晨,我站在煤窑外的地坝看鸡啄米。
“今天没上学?“”我问。
少年又撒下一把米,少年蹲在门槛边的木槛上,脚后跟在木槛上挂着,说:“前年就毕业了。”
少年没有考上高中还是考上了没去读,少年的母亲说,考上了的,没得钱就算了。我说怎不去出闯闯?少年把下巴搁在膝盖上,没说话,轻轻朝少年母亲笑笑。这时少年母亲从屋檐背后的柴草堆里抱过来一捆柴,不置一语。
少年站了起来,拿起了扁担,扁担两边的铁勾碰了一下,响声撞击在这窑洞里,一缕晨光不期而至。少年母亲追出门叫了一声,吃了饭担煤啊!
少年没有说话,回头朝我笑笑。
陶家镇山区担煤是去30里外的陶家镇镇,人们习惯叫的冬笋坝。地坝里,一群小鸡咯咯地叫着,少年手里撒出一把米,将下巴搁在膝盖上,神情极专注。这里是著名的重庆陶家镇山区,一条连绵几十公里的大山成了最亮丽的风景。半山烟云,半山松,一出了大山就跨上一条高速路,真所谓城乡生活两重天。人生就是这样活着,一半是鸡零狗碎的生活,一半是理想和追求。我离开的时侯,少年还没有决定将来要干啥,他蹲在地上喂鸡,山里的鸡听不到噪声,听不到城里的喧嚣,听见的是主人撒在地上米的细微响动。
陶家镇山区是红桔的故乡,每到冬月遍山皆是红绿相间的红桔。我是红桔采桔的时侯去的。山风在山谷里回荡,临睡前,少年转过头来,向我腼腆地一笑。我问:“在哪儿上学?”“街上的中学”少年说。
街上离少年的家大约10里,来时下坡,去里上坡。这时侯我看见了少年的脸,一张清答的脸,眉间充满了稚气。我没问他的名字。少年很内向,留着城里中学生常留着的中分式,当他脱去衣服上床时,我看见他胸膛两边的肋骨历历在目。
这一夜,我睡得很沉,醒来时天已大亮。一张蓝色塑料布遮挡的窗户有风吹进来。少年已经走了,大嫂说:“这阵恐怕要拢学校了。”
这以后,我再没有见到这个在乡村景致中夜读的少年。
陶家镇山区夜风怒吼的泥墙瓦房里,四周听不到一点城里的喧嚣,你站在这样的房檐下,朝远处眺望,远天的星斗,一河的流水,白日里见到的崇山峻岭和乡间石板路都没有了踪影。多站一会,就感到一股寒气。你站到屋里,厚厚的泥土墙把夜风和寒气挡在门外,信号不是很好的电视,总是闪闪烁烁,一家人却看得入了迷。到了下半夜,只听见一只尿桶响起了跳荡的晰漓声。老鼠在房梁上乱窜,一只猫闪着绿光追了上去,整个夜色哗哗地响了好一阵才止息黎明时分,柴火燃烧起来了,火苗映在乡村的泥土墙上,是一个女人拿着火钳坐在石头和草甸上的影子。
近年,陶家镇政府在这里开始打造乡村旅游,打造红橘和花椒名片,有人提议在这个山青水秀地贵人贤的铜贯山区,做好旅游产业的同时,加大防疫控疫的宣传力度,应该是可行的。陶家镇只有这个地方是山区,其余皆不及这里,这里有山林竹茂,深密草树,沟、这里您可以观賞到三百年前的古墓,一尊用真正的花岗岩雕塑的墓碑上写着“清光绪十八年某某某大人之墓或者显考显比之类。
在这里度过的每一天,在大嫂家吃到的都是家常菜,就是四川人炒的青椒肉丝,回锅肉和用竹蒸茏蒸的粉蒸肉。屋外,大哥大嫂家的泥土屋瓦上站着自家的鸽子和野生的黑八鸟和乌雅,还有一些滑翔在蓝天白云的遥鹰,大哥说以前是有人打鸟打兔打野禽打野鸡来吃的,现在没有了。鸟,兔,山鸡,遥鹰成了山里人的朋友成了陶家乡的一道风景。这些年这个叫杨家桥农村响应政府的号召遍植花椒树,到了五六月,山上山下的花椒树开始挂果,您走在一条条的草径上便可闻到青花椒的味道,村民收获红橘子和花椒还有出门打工让这里的农村走上了小康,仅花椒一项收入一户村民大概有一万块钱左右的效益。七月的天,太阳照耀着一片片的草,树,花椒和一小块一小块的坡地,坡地绿草茵茵,耳畔可以听到翁翁营营的声音——一那是一只只蜜蜂萤绕着一棵棵花椒树的果实在嗡唱。着实一番美景。
大嫂说,䣓壁的少年前些年从城里打工回来承包土地种花椒和养鱼,成了一把农业好手。
许多年后发生了改变。张雄飞想像中的那个少女是会成大器的。
那天晚上,投宿大嫂家,大嫂安排张雄飞去邻居家住一夜。屋里有一个少女在做作业。街上离少女的家大约10里,来时下坡,去时上坡。临睡时,张雄飞看清了一张少女的脸,一张清秀稚气的脸,眉间充满了灵气。这一夜,张雄飞住在少女的隔壁睡得很沉,醒来时天已大亮。一张蓝色塑料布遮挡的窗户有风吹进来。少女已经走了,大嫂说:“这阵恐怕要拢学校了。”
很多年以后,张雄飞再没有见到这个少女。
这一年的5月,张雄飞去重庆开会,再一次去了陶家镇,已是暮春,山下田禾飘香,山上黄卷青灯,一个姑娘在暮鼓中走到了陶家镇的半山亭,她回首朝山下眺望。
下山时,经过一座道观,房前一道清亮的小溪,小到极处,清澈至底,水里游动的蝌蚪和小蛙,以及小溪里微微被水拂晓动的水草历历在目。小溪绢绢有声,声韵味有致。木制板的道观屋檐已能见到有破损的朽木,一点点地缀在青苔上。再转过头来,竟听到了此一泓小小的溪水里激起一朵雪白的浪花。
张雄飞在山间竟走一日,毫不感觉疲惫,倒是对那个消失在山里的姑娘有几分回想,下山的时侯还特意回望了一阵上青宫。一切都归于寂静,只有鸟儿在空山里啁啾。
很多年以后,张雄飞再没有见到了这个少女。
有一年张雄飞去重庆开会去了陶家镇,坐在半山亭里小息,左右四望,没有发现有人过来,蓦然间一转首,莽林间深处转上来一个姑娘。张雄飞望了姑娘好一阵,姑娘往山上走了,青衣青裤和她肩膀上背着的军用挎包,令人遐想。张雄飞在五月的气侯里远远地望着她,直到这道美丽风景慢慢地消失在山林里。姑娘又走进了美丽的画廊,再也见不到,宛若张雄飞打开电视机看到令人激动的画面,然而又瞬间消失。
今年五一,张雄飞再一次去了陶家镇,张雄飞一下认出了是当年背军用挎包的那个青年女性。姑娘背着一个军用挎包,青衣白袜。时间仍是那么锐不可当,倏忽间光阴又悄悄地从手心里流走。姑娘显出了年轮的印痕,仍英气尚存。在凡尘,所谓爱情、事业、工作、家庭、子女教育、人生前途、更不消说水电气、电话费、手机费、宽带网、体彩、博彩这虚无缥缈的东西带给张雄飞的除了记忆,还有就是改变的火种。
张雄飞说我会在她必经的路上守侯,成为她视线里最动人的风景。
张雄飞随着循着姑娘的脚印往上走,至半山亭,姑娘回过头来笑笑,我们好像认识?
张雄飞相视而笑,没有说话。
就是这一刻,远在千里之外的公司出了一件大事,办公室的人到处找张雄飞。好些天过去了,人们报警说咱们老总人间蒸发了,公司员工等着张雄飞回来拿主意呢!
刚回到公司,张雄飞问的第一句话是,家里的情况怎么样?
就是这句话,办公室的人听了大感惊喜,百感交集,有人竟涌出了泪花。
文/胡志金
作者简介:胡志金,曾在《长城文艺》《蜀峰》《海棠》《《文史精华》《民间传奇故事》《红岩》《解放军文艺》《昆仑》《神州》《阅读经典》《中华传奇》《战士文艺》《泸州文艺》《神剑》《佛山文艺》《红岩春秋》《西南军事文学》《中国兵工》《贡嘎山》《草地》《重庆文学》《小小说月刊》《当代作家》《武当》《武魂》《武林》《晚霞》等期刊发表过作品。另在报刊上约有二百余篇拙作。其中纪实文学《一个重庆老知青的土匪人生》(整版6000字)发表在重庆商报(1998年10月8日),较有影响。2008年第7期《文史精华》上发表的拙作《重庆武斗,全国唯一的文革公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凤凰卫视及海内外百余家网站及媒体转载。著有长篇小说《钢枪在手》(非自费),该小说2011年1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35万字),现由重庆市有关部门选为人民兵工八十周年红色经典著作。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2012年,长篇小说《钢枪在手》由重庆市九龙坡区宣传部选送“五个一工程奖”的侯选作品。散文《春森路19号》获《解放军报》2012年3月12日“在党旗下成长”征文优秀奖”。长篇小说《再访一双绣花鞋》 获《今古传奇》杂志社2015年度全国优秀小说征文大赛优秀小说征文,《今古传奇》杂志社第一批入围作品。2015《书香重庆》长篇拙作《口水人生》入围100强。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