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鸡呜声》 作者:胡志金 如果你渴望它,它就不是梦————美国诗人斯特曼特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拙作写乡村发生的故事,以及对几个人物的细微情状的刻画。这时我们记起了江南丝竹的缠绵优伶歌舞的咏唱,以及奢靡生活带给中国人的想像。在书中几个曾经的知青决心要在曾经的土地上大展身手,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乡村鸡呜声》有故事,有人物,有民俗,有壮志未酬的仰天长啸,更有不得志者的壮烈情怀。当作者回忆起当年在农村见到的数个不得志者和得志者时。然而,这些都不是重要的,中国人对知识青年的态度,如同长江水在这里一会奔腾不息,一会咆哮如雷,一会风不浪静,使人捉摸不透,无所适从。好在,在今天这样一面历史的镜子面前,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概括了《《乡村鸡呜声》。
假的就是假 光阴任冉,张雄飞走南闯北。
这一年张雄飞发财的日子到了。
张雄飞出差重庆偶然在火车站认识了一个北京来的导演,饭一吃,酒一醉,导演就来了。张雄飞极邀导演到丹山镇走一回。导演一到丹山镇,果然好风景,一场间谍反间谍的电视连续剧开拍,一拍就是近50集,原来那些站在门边喊:“进来耍一哈”的中年异性和青春女孩,纷纷改行当了群众演员;比如吃一碗面,比如提一口老箱子在丹山镇这个四川很锤子的青石板街上潇洒走一回,都没说话。都晓得,一说话就算了:因为丹山镇人在丹山镇把吃饭叫吃“换“”已有三百年光阴了。
当上老板的张雄飞一上来就提出要打造其红苕干饭一百个品种走向世界的口号,即使在一些极度贫困地区也非常活跃,得到积极响应。广平乡花二百万为重庆潜伏军统朋友明修暗道机关,也建了一座所谓的白塔,称此是丹山镇白塔之二。翠云廊是一条绿色的长廊,千百年来一直为川陕通衢大道,三百行程十万树,它从剑阁通向梓潼,阆中和昭花。四川民间有一句话:“嫁到昭花,不想爹妈。”就是说在那个时侯的四川昭花,是很富庶的所在。丹山镇有座白塔很著名,历史小说上每每写到的这个地方就是白塔,也就是中国著名的女皇武则天的故乡。“三十上行程十万树,过了剑阁就是昭花”,行路人形容说出了翠云廊,白塔就近在咫尺了。丹山镇有条小河,很碧蓝,很秀气,真正是藏在深山人未识。
车到丹山镇,是丹山镇人的幸福,张雄飞西装革覆走在队伍前面,沿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站在一座白塔下,昂起老板的头给游人介绍白塔的传奇。游人纷纷驻足仰视白塔,好奇之心蓬蓬勃勃跳跃。其中一人叫张雄飞的,打起了白塔的主意。他在白塔附近留了下来,昼伏夜出,准备演出一幕惊天动地的故事。
一时,丹山镇白塔成了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人们奔着白塔的美丽和白塔的秘密蜂拥而来。不过,四川丹山镇白塔的一张所谓名片没有持续多久,全国各地的白塔之秘纷至沓来。争着要“申遗”,全国掀起了向名人故里申请GDP的又一轮高潮。四川丹山镇这个寂静的山谷,一座始建时间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寺庙,把深山里的泡桐树弄到景区来张冠李戴。当然,这些都不可能是免费的,就像现而今上茅厕从无到有从一毛涨到重庆人说的一元,将来再视人均GDP而定,涨到5元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更现代的茅厕再不叫茅厕,叫洗手间。你进去是洗手,不是放水,更不是所谓屙尿和解大手,更不会因总经理副总理在尿水横流的重庆杨家坪清风茶楼的尿池边挤进挤出,其拉斯(链)的哗哗声不绝于耳,其茅厕就改变了功能和方向,改变了为人民服务的最终终旨和特色。
这天一个衣冠楚楚的老英雄走进了一爿小屋,以解决燃眉之急,原本是一件极愉快的事,老英雄一进去就遇到了价位问题,后来又因戴套与否发生了争执。
这时一个女人从暗里走了出来,于百忙中甩了老英雄一耳光:“老狗日的,你终于来了,滚!”
这时侯张雄飞闻讯赶到,他胳膊下夹着包,走到女人跟前对女人说:“请你别乱来,他是我的老师。”
老英雄大异啊,无形中钻出这样一位朋友在危难中解决了他的情爱之事,感动至极。
就是这一年,丹山镇白塔成了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人们奔着白塔的美丽和白塔的秘密蜂拥而来。不过,四川丹山镇白塔的一张所谓名片没有持续多久,全国各地的白塔之秘纷至沓来。争着要“申遗”,全国掀起了向名人故里申请GDP的又一轮高潮。四川丹山镇这个寂静的山谷,一座始建时间相当于明清时期的寺庙,把深山里的泡桐树弄到景区来张冠李戴。当然,这些都不可能是免费的,就像现而今上茅厕从无到有从一毛涨到重庆人说的一元,将来再视人均GDP而定,涨到5元不是没有可能,因为更现代的茅厕再不叫茅厕,叫洗手间。你进去是洗手,不是放水,更不是所谓屙尿和解大手,更不会因总经理副总理在尿水横流的重庆杨家坪清风茶楼的尿池边挤进挤出,其拉斯(链)的哗哗声不绝于耳,其茅厕就改变了功能和方向,改变了为人民服务的最终终旨和特色。丹山镇没有因此降低了知名度,由一个女人在百忙中甩了一位男子汉的一耳光名声大躁,为红苕干饭进军世界100强扫清了障碍。同志们皆大欢喜。白塔还是白塔,啥都没有,耳边只鸣响的风声。然而,这个女人是谁,引起了争议。
这一年丹山镇的一张名片走出了大山,红苕干饭家喻户晓,人们吃过红苕干饭之后又开始欣赏隔山打牛:一头牛被人击倒,口吐白沫这时侯站出来一人,青衣白袜,此人手掌在此人胸膛摸索一阵,倒地的牛竟奇迹般站了起来,奔跑如风。众目睽睽下,抚摸者昂首而去。
这是一个鹤发童颜和老头,张雄飞组织游人前来参观四川民间的绝技:隔山打牛。
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奇,丹山镇的经济基础由国家输血,变为了向国家供血。
事后发现,游人的荷包均被一洗而空,且是美金,只剩买牙膏的钱和路费。更奇的是,一行二战美国老兵不但毫无察觉,而且还津津乐道受到的热情款待。据称,此地向名人古人死人要GDP的成功经验正在申遗,此项目是之一,比变脸还无需要脸。再奇的是,美国人一再上当受骗,回国后还引来了名人效应,美国总统也表示要亲自来尝尝咱们红苕干饭的味道。同志们说,这回肯定是拿欧元。
就在张雄飞为丹山镇的经济发展四处奔走的时侯,有人举报马老板伙同他人骗取游客钱财,在丹山镇这块炽热的红土上搞歪门邪道,甚至还故设迷局。这下马老板急了,啊,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我们走共同致富的道路错了吗!
第二天,张雄飞请来许多媒体记者,专门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张雄飞在会上振振有词地对大家说:“同志们,社会主义倒底是个啥子,我们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现在我还不晓得这石头在哪里,完全是摸索阶段,希望大家给予理解和支持!”
这话引来全场听众一片掌声。
当晚,张雄飞在丹山镇最高档的饭店请店,为老英雄压惊。
张雄飞亲自给那天在洗手间飞出一耳光的女人说:“难道你看不上我们马老英雄,这是怎么回事?”
女人开怀大笑说:“亲爱的马总,这话怎么说呢,马总啊,怎么捉鬼放鬼的都是一个人呢!?
马老板笑道:“真有这样的事吗!我怎么没听说呢!”
酒席上,忽然听到地上空一声震响,酒杯掉在地上,马老板和在场的人一看:不好,是马老英雄昏迷倒地!大家赶紧打120,就要将老英雄送到医院时,餐桌旁边走过来一个老外。老外慢慢抚摸老英雄的后背,一只大手按在老英雄的后背上。就在这时,马老板的电话响了,彩铃声无限悦耳:“浏阳河弯又长,几十水路到湘江……”慢慢地,老英雄醒过来了,睁大眼睛看到了眼前这个老外,一把抓住他的手:“杰伦,您终于来了,我等了您好多年啊!”
隔山打牛是一项很神秘的民间功夫,练的其实就是一口内气,古时人称的燃灯手即是,练功人离一张桌子数丈之遥,用掌风将桌子上的松油灯打熄。旧中国的重庆,这样的功夫用钱是买不到的(据称十八滚可花十八白银买)。所以,关于隔山打牛的功夫,民间传说还有很多,但也渐渐失传了。
迎接公社
迎接是一个公社,距四川资阳县县城15公里,山青水秀。
这一年冬天,资阳县县组织了一次各单位的领导干部和工人去迎接公社改土。虽说是改土,其实是耍。当年我在资阳县县机械厂工作,车间派我们数名百姓跟这些当官的去迎接公社改土。机械厂生产的主要产品是打谷机、插秧机还有切面机。当晚住在农村的保管室里,我们分成两批人马;有肥料厂的厂长、砖瓦厂的书记,县公交局的局长,再往下就是我们数名各单位的老百姓。那时我正值年华,刚好20出头。当天夜里吃饭,当地大队干部来了两个人,一前一后,首先询问睡的谷草整厚实没有,墙壁上的马灯亮不亮。大队书记不放心,便钻进保管室,亲自用手摸了一阵垫在我们席子下的谷草。大队书记站起身来对大伙说:“今晚上的饭准备好了,马上开饭!”
吃饭是在农村的一个院坝展开。吃的是四川民间的甑子饭,就是用小木块做成的一个桶叫做甑子。先把米淘洗干净之后,倒进甑子,然后将甑子放进一口铁锅里,铁锅里加上水,这样就慢慢地烧火,一直到水开了,甑子里的大米也就蒸熟了。这之前,有一个问题,那就是米汤。直到今天我都没有弄明白,米汤是哪里来的,是蒸饭的时侯铁锅里有的还是米饭在蒸熟的过程中溢出来的?我在少年时代,母亲用甑子蒸饭,那时侯就看在眼里,但日后却没有记在心上。
我想:应该是铁锅里掺水的水后来变成了米汤。不是。四川的甑子饭是先把米淘尽,择出谷粒、碎石、稗子等,然后倒进铁锅里煮沸,再用筲箕滤到一个瓦缸里,最后把煮熟的米倒甑子加大火力蒸,直到米饭香。
伙食团是临时组建的,几个前来煮饭的农村妇女实际是队长的老婆和姨妹等等。这些妇女负责洗菜、切菜、烧火。令我惊讶的是掌勺子的竟然是生产队长和大队书记,这几个人分别或者轮流值班,为我们服务。磷肥厂的厂长胸前挂一张围腰(围裙)也来帮忙,他看到锅里的油烟升腾而起,奋勇当先地冲上去把肥肉哗哗地往锅里倒。这会儿柴烟冲天而上,房梁上的一只喜鹊窝里正孵着一只小喜鹊,见屋梁下的厂长抢过锅铲,便架势(重庆语)几喳叫起来。炒的是四川著名的回锅肉。回锅肉最令人难忘记的是回锅肉的肥肉,有人说吃四川的腊肉就是要吃肥而不能吃瘦。回锅肉也一样,吃回锅肉的瘦肉就没意思了。这时侯是支书切肉大队长拿锅铲,架势在铁锅里翻,香气逼人,香气喜人。
吃了近半月,吃饭都是在院坝中间进行。
院坝是一个由四周的房屋围起来的中间的空地。饭甑子就搁在地坝的青石台阶上,用一个四川竹子编成的一个盖子盖着。当年的贫下中农和一些放学回家的孩子站在青石台阶的边缘看我们吃饭。我们从城里来,享受的是城里人的的待遇,院落里所有的目光都是那么艳羡和令人难忘。原因不明,但是您真正嚼到了回锅肉的肥肉,回过头再去吞回锅肉的瘦肉,味道是不一样的。与回锅肉随后下锅的分别是:四川的海椒、豆辩、酱油,最主要的是四川天府之国地方里生长出产的蒜苗,那才是真正构成回锅肉的主力。一口大铁锅架在大队煮猪食的的灶头上,烧的又是农村房前屋后的干柴,一塞进灶孔,柴火就轰地一声燃起来,火苗儿直往灶外飘。一日三餐除了早晨没有肉,余下的两餐均有闪闪(川语肥肉)和尽瘦肉。
吃饭是最幸福的。准确地说是吃农村笠米饭是最幸福的,吃饭下的菜是回锅肉。一桌八个人(有时坐不满)吃的时侯大家伙完全忘记了这是在一穷二白的四川农村,完全忘记了这是贫下中农专门为单位厂长和干部职工准备的大米饭。吃饭的过程中,大家伙有说有笑,有唱有叫,吃到喉咙管吞肥肉时,数双眼睛把院坝四周最受看的姑娘盯到。这会儿,正扎着鞋底的姑娘羞涩一笑。于是,旁边便有人打闹笑道:“燕儿婆要到城里吃干白饭啰!”好看的姑娘手里拿着大头针去追逐说笑话的人。姑娘回过头来看了甑子饭一眼,却又低头涩涩地一笑:“龟儿怪物——”当我听到“怪物”的物字读成了误字,声调有点拖时,又一块大肥肉已经塞进嘴里去了。这时县公交局的一个上海人(已故)用上海话说:“大家吃啊,在城里可没有这么香的闪闪啊!”
肥肉下干白饭,这种幸福的结构在今天的城乡已很难见到——那干饭是出奇的白,出奇的酥软,软到最软的时侯,你还没有一口吞下去,赶快再拈一块肥肉到嘴里塞着。当然,之前的饭香、肉香早已“一根笋”(资阳县县农村语)到位了,由不得人细想。
最难忘记的也是米汤。
饭后是喝米汤。冒儿头(大米饭)、回锅肉整得差不多了,一个个当官的和我们几个百姓脸上都看得见了毛细血管在发红发亮;冬天的寒风里腾起袅袅热气。然而,这时侯谁也没有忘记大黄桶里的米汤,就像我们吃了鸡鸭鱼肉,吃了燕窝熊掌最后都忘不了四川人喝的米汤(现在据说是咸菜)。米汤在四川已有百年历史,从汉武帝的农业文明到今天的食肉年代,却再一次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四川各地的米是不一样的,米的颜色、颗粒、煮熟笠在筲箕下面的米汤其颜色是有区别的,尤其是我们吃了尽肥肉和尽瘦肉下干白饭,你再舀一碗酽米汤往肚皮里倒,那感受就像我们今天中了一个亿的大奖一样。老农说,米汤是油;老板说,米汤是我们的传家宝。
现在,要真正重温一回在迎接公社改土时的生活,已不现实了,已极难再见到吃了回锅肉、老腊肉之后再去舀一碗酽米汤的情形。日渐先进的生活方式走进了千家万户,农村也对所谓的电饭保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再用甑子蒸饭。甑子也就成了稀世珍宝的文物。
张雄飞一行从此开创了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的新时代新篇章。
从前,四川有句话:资阳县穷,乐至苦,安岳穷得卖屁股。
再回到陶家镇,却不是一样的乡村生活。
从今天的重庆九龙坡区陶家镇镇往七峰寺走,这当是要经过一道铁路,过了铁路弯几道田坎就看得见小桥流水人家了。
在中国流传下来的《百家姓》,据准确的撰写年代是北宋时期,而历史上张献忠杀四川是明朝崇帧16年;张献忠杀四川杀得鸡犬不留,在四川民间几乎是家喻户晓,其间是附会了许多神秘和传说的。明崇帧17年以后从全国各地主要是湖北开始向四川地区移民,而以湖北麻城县孝感乡来川的最多。你只要到川中各地走一走,便可听到这一类的传说。三百多年过去了,在四川各地沿继下来的移民不断地寻根问祖,追寻祖先的工作仍孜孜不倦,这源于中国现今老百姓真正的丰衣足食之后祥和安康,无战争之虞的闲庭信步。
值得欣慰的是,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后,农民从土地中获得了自由,过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景像完全被今天阳光的气息替代。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进军的势头越来越不可阻挡,中国特别是四川农村举办清明会的越来越乐此不疲。族人将深藏在瓦罐里的宗族族谱捧出来,这些族谱一笔一笔叙写本族人的历史。到了每年的清明节,这一本本浸渍了老前辈良苦用心的族谱就展现在族人面前,大家便在三呼九叩中寻找自自已的名字。而后,无论来自城市或是乡村的本族人便聚在一起摆开了流水席。
席间,杯盘碗盏叮当作响,水酒晃荡中照耀出国泰民安的幸福时光。青山绿水中说得最多的还是那是那句话:“我们都是一家人呢!今天不认识说不定在路上还打起来呢!‘”于是清明会中那种透着族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清明会也在一种富足与美满中徐徐拉开了帷幕,渐渐地展现出了中国人的善良。
重庆未直辖之前,辖九区十二县,其中巴县是离重庆最近的铜罐山区陶家镇乡仅50公里。陶家镇乡座落在山青水秀的大山之巅,数百年以来这里依然是白墙黑瓦,黄旧的木门每日总是依依呀呀。陶家镇乡的人姓陶的几乎没有。也没有人考证过为啥叫陶家镇乡不得而知,其间有多少年的历史,从何而来没有人感兴趣。真正对这段历史渊源想寻根的是陶家镇乡的大户人家,廖姓。廖氏门宗在陶家镇乡曾在陶家镇乡最偏远的院落,摆下三天三夜的流水席,创下历史纪录。清明会这日,散居在全国各地的廖姓家族,都可入席就座,凡与陶家镇乡廖氏门宗有一丝瓜葛的廖姓人家都在席上大碗酒大碗肉。这一天陶家镇乡供销社的生意格外地好。
自廖姓人家开创了清明之风后,陶家镇乡的胡姓也大摆流水席。其实,胡姓在陶家镇乡属小姓,谈不上流水席,而是请了胡姓人家的几个长辈聚在一起,喝了酒而已。不过,有一本《胡氏起源序》也许能够考证一些历史说法,本人曾专程去四川各地考察过胡氏起源的源头。《胡氏起源序》的说法最早还是起源于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还有一点特别说明的是一个叫懒赶场的地方。1992年4月,本人在四川丹山平等火车站过了长江,沿途往上走就离合江县不远的是鹅公丘,这个地方现在仍是胡氏家族从湖北来川的见证。屋里的的土墙上挂着两幅前清时期的照片,男的戴的是瓜皮帽,从右手系扣的前襟布,女主人是晚清妇女的着连襟衣扣上系着一方小小的手帕。晚饭后,主人拿出一枚清代印章,硕大的四个字:胡清和印。
印章是檀香木刻制的,握在手上沉旬甸的。胡清和印四个字刻得方正正。这夜,窗外的樱桃树淅淅漓漓地摇着雨声。屋里,一间雕花龙凤床,安卧在泥土地上纹丝不动。湖广填四川是附会了很多传奇色彩和故事的。就余了解的一本《胡氏起源序》,也是这一族的胡氏祖先入川后,给与了后人很多期望和想像。
事实上,胡家瓦房位于四川巴县石板乡,真正的地名叫高坎子,就是湖广填四川最早的先民。胡家瓦房藏在小桥流水处近三百年几乎无人知晓。传说这一族胡氏进川是五兄弟,一人怀抱一个铜铸的菩萨,插占为旗。这当中需说明的是,铜罐山区与重庆城区的距离中间有一座大山,连绵数十里,从长江边延伸乃至阻隔了陶家镇乡与外界的交往。这一条山的隔离,事实正是造胡氏一族在大山里繁衍的最有力的佐证。至今天仍可在海拔近一千米的半山腰上看得到农家的房舍。这里曾经虎豹出没,森林遍野,其山岭巍峨雄浑。历史上,此山无名,有学者便以铜罐山区命名。在这里,胡氏族人曾一度拨开草丛发现了清朝前期的一口石棺椁。石棺上当年石匠刻錾的纹路仍清晰可见。棺椁里已无人可见,只有石棺里的一些碎片让人遥想千年。胡氏后人告诉说,这大山中的一块平地便是湖广填四川最初晒粮食的地方。“早晨听鸟叫,白天听鸡叫,夜晚听狗叫”,这实实在在概括了中国乡村生活的总体面貌,亦是中国农耕文明最质朴的原始风景,亦是现今中国人在富足之后向往的生活。
现在,我们来考证一下《胡氏起源序》的个中走向。这本显然是前清秀才撰就的文本,文白工整,字正腔圆,极富乡村秀才韵味。
无论四时春秋,你走在这一段下坡路时,心情是不一样的,路以前是自然形成的石头路,光溜溜的,有乡人在石头上用錾子刻下一条一条的防滑的印痕。现在,路变成了村村通的水泥路。路两边是庄稼地。你再往下走,就到了小桥流水处。这时,你就听得到哗哗的流水声,终年不息。水白花花的,不是瀑布,也不是山涧,是田里流出的一道清亮的小溪。小溪从田里流出,从你站着的一段石头砌成的小桥流过,流水再徐徐地往下淌,在石头上形成一段小小的瀑布。水流和声音不疾不徐地在光光的崖壁上信流,终年不息,流到石壁与一尊巨大的山崖上时,便溅起浪花,闪烁起小小的水珠晶亮迷人。两棵黄桷树立在小小的瀑布下,巨大的树叶翁翳了石桥一段的半边天际。树叶儿映着蓝蓝的天,自然就很婆娑。
多年过去了,这样的景观一直没有因时间而改变。回乡总要在这里停留一下,欣赏几分钟这样纯自然的风景,特别是冬季,满山遍野的柑橘红了这里的田野和高山。红橘在这里生长了三百年,如同沙漠中的胡扬树千提不倒,年年结出丰硕的果实。边走边看,一路上,山上山下的农舍,远远地座落在山上,万籁俱寂,远远地见了一条狗在山路独行。这里的地坝常常在一张桌子,摆在外面,没有出门打工的村人就在家门边打麻将。有时,你会看到一条远远的路上,有人背包打伞地行走,脚步都很快。我仔细观察过,这些都是走人户的庄稼人。很快,这样的出门人就转过几条田坎隐没在了庄稼地里,不见了——
这时,你就会感觉到出门人在天涯那种行走在大地的幸福。
文/胡志金
作者简介:胡志金,曾在《长城文艺》《蜀峰》《海棠》《《文史精华》《民间传奇故事》《红岩》《解放军文艺》《昆仑》《神州》《阅读经典》《中华传奇》《战士文艺》《泸州文艺》《神剑》《佛山文艺》《红岩春秋》《西南军事文学》《中国兵工》《贡嘎山》《草地》《重庆文学》《小小说月刊》《当代作家》《武当》《武魂》《武林》《晚霞》等期刊发表过作品。另在报刊上约有二百余篇拙作。其中纪实文学《一个重庆老知青的土匪人生》(整版6000字)发表在重庆商报(1998年10月8日),较有影响。2008年第7期《文史精华》上发表的拙作《重庆武斗,全国唯一的文革公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凤凰卫视及海内外百余家网站及媒体转载。著有长篇小说《钢枪在手》(非自费),该小说2011年1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35万字),现由重庆市有关部门选为人民兵工八十周年红色经典著作。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2012年,长篇小说《钢枪在手》由重庆市九龙坡区宣传部选送“五个一工程奖”的侯选作品。散文《春森路19号》获《解放军报》2012年3月12日“在党旗下成长”征文优秀奖”。长篇小说《再访一双绣花鞋》 获《今古传奇》杂志社2015年度全国优秀小说征文大赛优秀小说征文,《今古传奇》杂志社第一批入围作品。2015《书香重庆》长篇拙作《口水人生》入围100强。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