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是我们中华民族大厦的基石、栋梁。”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指出:“我们要把职业教育发展好,要树立工匠精神,把他们的待遇条件保障好。要把第一线的大国工匠一批批培养出来,他们是顶梁柱。”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每个大国工匠都有一手绝活,有“两把刷子”。从神舟遨游,到北斗导航,从“嫦娥”探月,到“蛟龙”入海……一个个大国重器背后都有大国工匠的身影。

“匠心筑梦,强国有我。”就在今年3月1日晚八点,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录制的2023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播出。无论穿梭于“管道森林”,守护城市碧水安澜,还是竞速于风风雨雨,不断提升台风预警水平,无论精削细磨,为大国重器打造澎湃动力,还是一路“潜”行,打造中国“盾构王牌”……来自不同领域的大国工匠年度人物,都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
守“匠心”、习“匠术”,何为“匠”?全国人大代表、来自一线的电焊工孙景南说:“何为‘匠’?就是在专业领域中对自己‘斤斤计较’,历经磨砺方能实现突破。”以匠心守初心,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今天,大国工匠将越发需要。

当前,大国工匠施展才华有平台,有舞台,也有“擂台”,技能报国之路越走越宽广。
那么,如何才能涌现更多大国工匠?需要传帮带,师傅言传身教,将一技之长倾囊相授。七一勋章获得者、焊接行业领军人艾爱国说过:“技术,就是要传承,学徒时,我的师傅毫无保留地教我。把技术传承下去,这是我义无反顾想要做的事。”
培养大国工匠,还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产教融合,让年轻人快速成长,堪大任,勇担当。
我国已建成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当前,我国有1万多所职业院校、3000多万名在校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占高等教育的一半,蕴含着巨大的人才红利。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吗?”一段时间以来,不少人担心随着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将完全替代人类工作。如何看这种焦虑?其实,人工智能技术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工作质量,但不可能代替人类完成所有工作。

以交通行业为例,从高铁到新能源汽车,从大飞机到造船业,从高速公路里程到城市轨道交通,我国交通行业一步一步往前,走在国际的前头,“这里面很重要的就是工匠,光图纸设计得好还不行,最后要落实到焊工手里。”换言之,大国工匠不可或缺。
器物有形,匠心无界;匠心发光,精神闪耀。大国工匠为人钦佩,不仅在于他们有一身真本领,有一手好技术,还在于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更在于他们身上闪亮着匠心精神,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在追求卓越中报效国家。

守“匠心”,习“匠术”,明“匠德”。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讲好工匠故事、激扬工匠情怀、涵养工匠文化,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他们在新时代将大有用武之地,也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澎湃活力。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