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蓝集明
泸州学坎上老街 王伟绘
学坎上(学署街),今忠孝路,在泸州主城区南城。北连慈善路,南与下平远路北端衔接。路西高坡上原有学署(南宋时称“郡学”)、学宫、魁星阁(奎星阁)、忠孝节烈祠。现在这一段已成为泸州市人民医院院区。
清道光壬辰(1832年),知州朱锡谷,见坡上学署旁忠孝节烈祠“栋宇倾仄,上雨旁风,颓敝殊甚”,乃捐俸倡议募资,将忠孝节烈祠修葺一新。又在祠外坡下通衢大街立牌坊一座,“规制大备,高明爽垲,气象肃穆”,将泸城前代迄今的节女、烈士、乡贤、孝媛都标榜其上,谓之“节孝总坊”。朱锡谷还撰有巜重建泸州忠孝节烈碑记》铭此盛举。此街,按此定名为“忠孝街”。民国时期,改街为路,称忠孝路,街名沿用至今。民间称这段区域为学坎上。这里蕴含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名城泸州的又一处文化高地。
山上的学宫、学署(郡学)最早建于何时,孰先孰后,最早地点在哪里,学宫与文庙有何关系,有考证的必要。
宋魏了翁《重修州学宫碑记》明确记载了孔庙的建造时间,“泸故有孔子庙,在州郭之北,唐咸亨所建也。”
又介绍了“学宫”出现的时间,“庆历四年(1044年)诏州县兴学,爰始除舍以赢生徒。绍兴中始置教授……又有前端门,术后建斋寝,左右列从祀位,及庙、学不可混,更建东西序,筑师生之馆。”据以上叙述,庆历四年因兴学校,才在孔庙新设教学用房用于招“生徒”、配备“教授”。上文又说:学宫里有用于祭祀的庙。为了将“庙”与“学”(校)的功能区区分清楚,更“建东西序,筑师之馆”。唐以来,州县都有学宫,而学宫都包含有“先王之庙”。唐以前庙与学是分开的,唐以后庙与学在一起,似二而一。
文庙的出现与消失
泸阳襟带双江,群山环拱,人文之秀,甲于川南。庙貌巍然,俊彦济济。但千余年间,泸城竟没出状元,莫非真的被老窖醉“没”了?何处是学宫及学子们穷经的风水宝地?
学署、奎星阁在城南之山,文庙(学宫)在其侧,周围可植“松柏千章”。“千章”,“千古文章”也!
文庙的初址原不在此。
中国古代,文庙是祭孔夫子的圣殿,也是统治者宣扬教化的场所。
泸州自唐以后文庙与学宫是二而一的。“三代而降,隋唐诏天下,都邑皆立学。历宋迄明,其制愈备。”(清董新策《修学宫碑记》)泸为巴蜀望郡,人文渊薮,历代学宫(学校、孔庙)鼎盛,自张献忠之乱,天下涂炭,学宫的地址屡次变迁。
史载:建于唐咸享(670~674)年间的孔子庙宋元祐五年(1090年)文庙从“州郭之北”徙州南,康熙三十八年,知州张弘毅又改建于州南大街。(见乙亥版《泸县志》)
“州南”,就是今天南极路、水井沟、慈善路、忠孝路直抵南门城墙这一大片区域。民国以前泸州人称与长江河岸平行贯通全城的通衢为“大街”,“南大街”就是指靠近南门“学署”所在地学坎上一段大街。
按唐以来庙学不分,似二而一的传统,孔庙与学署建在一处组成学宫建筑群是自然而然的。
孔庙屡经搬迁,最后迁到文昌宫山下,定居在朱紫街西端(今市府路仓街口进去的尽头,那里有一大片平地)那是道光九年(1829年)的事。
具有祭祀、教学双重功能的文庙搬走了,但人们仍习惯将学坎上旧学署所在地称为“学宫”
文庙(学宫),宋元祐(1090年)徙州南,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张弘毅将学宫改建于州南大街,道光九年迁朱紫街文昌宫山下。千余年间历经多次战乱,其间地址变迁,考证困难。现在的泸州人多不清楚哪些地方曾是文庙旧址。
和平年代,学宫鼎盛。当罹战乱,其也衰颓。一旦乱平,地方官员大多重视修葺文庙来取悦民心,彰显政绩。
张献忠乱后,“大成殿三间,学门一所,馀悉荒茂草,风雨不能蔽”。康熙甲申(1704年)整修,“立两庑巍然宏敞,诸贤神位设立如次;中筑石坛,可容百人进退,拜献得以展仪;后立明伦堂,俾诸生以时讲业其中;周围以墙,墙内隙地可植松柏千章。”(清董新策《修学宫碑记》)。
乾隆戊辰(1748年)间,参政樊天游、教育主管署牧胡观海,又“买地辟门,建棂星,凿泮池,而迫于金川之役,仓荒告竣。”
乾隆二十年(1756年)丁丑,州牧夏诏新又遍加修葺,将“卑圮欹陋腐落黝暗”的建筑、设施全部移除,“撤而新之,荧煌坚致郁然可观矣”。(清夏诏新《增修学宫碑记》)
孔庙为何要从山上迁到北坡文昌宫山下?
康熙己卯(1699年)有堪與家(风水先生)言“(学署)其地高踞山麓,下迫民居,殿南向而门东出,陂陀而下,缭以短垣,经路纡回,到者失望。”言卜吉地。
四十八年后,乾隆戊辰(1748年)“前署牧孝感胡公观海,奉观察吴门樊公天游命,始鼎新之,买地辟门,正厥方泣,既建棂星,凿泮池,黝垩丹雘,次第就理”。次年,刘辰骏摄州篆,又在泮池之东买地,用五个月时间配建明伦堂以供“讲道论艺”。1756年,知州夏诏新遍加修茸。
1829年孔庙(学宫)迁“今所”。整体重建后“坊制更崇闳”。
(乙亥版《泸县志插页)
学署是地方上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兼司教之所。从宋元祐五年(1090年)庙学从从“州郭之北”徙于“州南”算起直到清末被裁撤,学署在学坎上经历了一千多年们历史风雨。在唐以前,称“郡学”。
周汝洪先生的《历史地图稿》笫二十五幅“南宋泸州市街图”、第二十六幅“南宋嘉定泸州城”、第二十七幅“明代泸州城”都在同一个点标示“郡学”或“学署”,可证学坎上学宫(郡学、学署)历史的悠久,仅管现在片瓦不存,面目全非!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学部奏定,各直省设立学务处,附于督署,厅、州、县设劝学所,置视学一人,受地方官之监督,总摄学务行政事宜。泸县先设学务局于泸州学堂,是年就学院衙门(地址在原考棚,后永宁道署、川南行署,今钟鼓小区)设劝学所,后先后迁文庙孝廉堂、明伦堂。民国元年(1912),县仍设“劝学所”。学署、教谕、训导之类的机构、官职一律裁撤。解放后,地方上相当于学署的机构叫教育科、教育局、教育委员会(教委),署牧叫教育科长、教育局长、教委主任。
高觐光是位严谨的学者,他在主纂的乙亥版《泸县志》,将“学署”收进词条,该书第二卷列了附录 “废官署”:“学署 在城南旧学宫学坎上。清乾隆十三年,学正龙国正补修正署,训导牟通儒新建副署。嘉庆十三年,训导熊得葵增修,清末废。”“学宫”前一个“旧”字;后用小号字“学坎上”作注。谁谁谁“补修”、“新建”、“增修”,一人不漏。然后“清末废”三字结束。其中意味深长!这是典型的春秋笔法啊!这真真是在存史啊!
高觐光先生
学坎上这处废官署,民间仍称“学署衙门”、“教谕衙门”、“训导衙门”。这里毕竟曾经是教育机关所在地,学署的建筑,自乾隆十三年起经龙国正、牟通儒、熊得葵修茸、增修,殿宇规模不小。
上书很快得到知州赵渊批准。
陈铸先生为什么要让两所女学堂登上学坎上山顶?老先生在为泸城文化续命!
陈铸《松亭茅居图轴》(泸州市博物馆藏)
民国25年(1936年)9月,四川省教育厅同二十军军部指令泸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并入泸中。泸女师校长黄学海奉四川省教育厅指令将泸女师校移交泸中,次年三月完成移交。原泸女师学坎上校址不变,更名为“泸县县立中学校女生部”。
原泸女师教职员工仍留女生部服务。新任泸中校长张念祖大刀阔斧裁撤泸女师所设的教务主任,训育主任,事务主任。女生部设主任一人,由阴懋功(字羽仪,阴懋德的长兄)全面负责女生部教学、训育。女生部教学规划统由校本部负责。(张念祖(树恩),原泸中第八班学生,曾任泸县教育局长、泸县二师范学校校长,对于泸县教育界人士相当熟习。泸中先后各班的同学,大学毕业回泸多在泸县各中学任教。张树恩任泸中校长,所聘教职员也大多是泸中的同学。教务主任王嘉烈、训育主任阴懋德、事务主任易润生。女生部主任阴懋功也都是泸中的学生。
按陈铸最早与儿子陈漱云的策划,民国元年(1912年)八月,泸县教育界知名人温翰桢(温筱泉)、陈铸(铁荪),同盟会员李琴鹤、陈漱云、杨兆蓉、金丽秋、邓西林、周循久等,由他们的夫人出面组织了女学会,筹集资金白二千两(相当于黄金五十两),依永宁道尹批准划拔的学坎上衙署正斋为校舍,创办女子高、初级小学。
学校成立董事会。发起人温翰祯、陈铸、金丽秋夫人聘请温翰祯、李琴鹤、金丽秋、杨兆蓉、陈漱云、邓西林、金丽秋、周循九等人任董事,推举温翰祯任董事长,陈铸为校长监督,周循九、冰其梅为学监。
民国十五年(1926年),遵照教育部规定,定名为泸县女学会女子师范学校,仍附设高初级小学。是年陈铸校长因年老辞职,由川南学堂师范生、同盟会会员周循九继任校长。1936年校名改为泸县女学会私立育群女子中学。
1939年为避日机轰炸,学校呢迁往离城十数里的龙马潭。抗战胜利后,1946年春迁回原校址学坎上。1950年与私立峨岷中学合并为泸州二中,迁址于凤凰山。
附
凌宗璧老人对女校的回忆
《发白齿寒话当年》:
“1931年,我就读于学学坎上女师附小。“学坎上是学校的精神名字,没得校门。临街一排宽宽的石梯约七、八级,上去是一平坦石台阶,算是习惯“校门”。进入校门沿一列较街面窄而长的梯道上到末端右侧是女学会校门,约两米宽:,,门楣上方横书“女学会”三个大字。区🍑分为前后两段,前段为女学会(训导衙署正斋——编者注),后段为女师附小(训导衙署——编者注),每天放学我都经过女学会校门,这是第一印象。育群女中是冬季招生,一年招一班。我是1939年进校,班次为中四班,入校时约50人,以后有的自动退学(属全读住校生)毕业时只有18人。校长是李琴鹤,老师是:音乐、国文舒次章,英语高薏荪,算术李西华,史地枉廷弼,美术楊叔良,童军廖吾台,体育周家秸,教务训育主任胡孟敏。”
《再谈育群》:
“育群办学的路走得非常艰难,就以学期招生来说,当时的中学招生,多由校自订考期,泸县中学是第一招生学校,男校、女校分别招。其次才是育群,江阳中学。再次是职业中学,妇女职业学校等。县中女生部和育群中只一墙之隔,学生数量是500比100,校地面积6比1。各项设备简单,学校初办,一切教育设施难和县中比,便成了招生难。
我是1936年秋季考入育群女子中学第四班,开班时70多人,毕业时只有18人。育群女中是全住宿,四个班近100人,住一栋楼上,双层床,晚上八点下自习课后,由宿舍女老师负责寝搂查看床位是否每床有人,然后由一女工锁上楼门,女工住在楼口,负责开关门,管理非常严格。”
罗凤志羽(民国十年任泸女师校长):
清明节泸城女子师范学校种树口占
学圃归迟老莫嗟,
吟射犹寄冷官衙。
门前不种闲桃李,
春雨栽培姊妹花。
2024年3月8日
国际劳动妇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