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简阳作家陈水章诗文选
1.远去,愿你不再轮回
■文/宇风
死亡没有技巧
它不是一门手艺
但却是一门高深的学问
不知不觉你去了遥远的路
没人陪你听中夜的寂静
只有虫鸣空山禅音伴你
昨晚的夜已弃暗投明
夜在听我的心跳
我在画夜的眉毛
你最后一滴泪是天空的雨
在我心里流成了河
今日,所有的狼都装成了羊
而我,只有灯火为念,夜雨如思
你爬山的脚印
被星星看见,并告诉了天空
我看见你的脚印在星星中歌唱
2.在春天与您告别
——沉痛悼念陈水章老师
■文/巫英
野草听风,屋顶升起一轮弯月
春天,躺进悲伤的河里
沱江的每一滴河水都在呜咽
谁能说告别不是一种无声的痛
您在云朵上对我挥手
叮嘱我说
好好挖掘青山村这口井
好好的写诗……
今夜,阳安的每一缕清风都诉说着您的故事
今夜,阳安每一角落
每一个朴实的人们,都在您的文字里
熠熠生辉,我知道永恒的松柏
是您最后的抒情
我祈祷把所有的病疼都还给神明
愿您化着闲云,化着野鹤西去
黄昏在一点点倾轧众生
撑起日落的不是高山
是您远去的背影
3.听见你驾鹤西去的消息
■文/林兰英
一觉醒来
就听见你驾鹤西去的消息
除了片刻混沌
就想起归途中
枫林里那些疼痛挣扎的树
那是你吗
你的江湖你的人生从此终结
前尘往事
太悲凉
他们赤身裸体
在我心中盘旋
我惊慌失措一路踉跄
不知道该用什么
才能遮蔽这突然而至的悲伤
摸着你的阳安夜话
默默想你
无论在哪里
你从此
都是我人生路上
那一段抹不去的哀愁
4.多想再听您讲阳安故事
■文/巫昌友
还在等您续写《阳安夜话》
您已驾鹤西去,
如昨夜之春雨,一去不回
只留下石桥古渡的浪花拍打着九莲灯的光芒
浅泛着古巷、舟子的传说
江月楼上那杯花茶,余温未退
您已起身离去,以万千话语化作了《阳安旧闻》
还记得否,您还欠玉成桥一杯酒
羊肉汤正在沸腾,斯人已然离席而去
留下闲云野鹤,逍遥于另外一个世界
酒尚温,多想留您来,
以一杯茶的时间,讲一讲阳安旧闻
春正好,多想留您下来,
花开得那么妩媚,讲一讲夜话阳安
别了,时光的码头,您依然洒脱如是
三月,你随雨水去了天国
别了,我的致友,
别了,我的尊师
旧闻未尽,夜话未完
只留故事在人间
5.你的身影,永留我们的回忆
■文/一石 曾荐
寒潮还未褪去
突闻噩耗,故人西去
与之相识
如滔滔沱江水奔涌而来……
手捧阳安夜话
丝丝春雨诉说昨夜的妙笔生花
而我在回忆中
苦苦打捞
你,爽朗的笑声
旧闻被风掀起,痛一层层被拨开
影子躲在山后,阻碍远眺的视线
即便是炙热的阳光
依旧无法穿透厚重的霾
你把热情豪放卸给这一方水土
连同,那年的相逢与约定
山虽高,路随远
文字的世界,初心不变
闲云野鹤,不复存在
现实,注定,与理想背驰而行
自此,你和我们
如日夜星辰般
遥遥相望……
6.悼念陈水章老师
■文/秦国文
足踏千山涉万水,
笔写春秋载乾坤。
阳安夜话民俗事,
简州旧闻藏枕边,
三月春寒风难诉,
一夜惊魂雨未干。
曾羡先生云里鹤,
如今已做天上仙。
7.悼念作家陈水章
■文/徐连君
我没有来
在有水的城市向你叩拜
更不愿是送您最后一程
我煮一壶清茶
坐进《阳安夜话》谈说《阳安就闻》
然后,举起农家土酒碰杯
黄昏,夕阳正红
您执意要走
说是去会司马迁
计划传写阳安今天的野史
8.水韵华章
——悼念水哥陈水章
■文/步钊
那是怎样的水啊
一滴汗水
一滴泪水
一滴墨水
一滴血水
汗水挥洒的人生
泪水铭记的悲伤
墨水抒写的华章
血水侵染的大地
一滴水,融入天空
一滴水,汇入江海
一滴水,洒落大地
滴滴水,都在铭记和怒吼
以乡土为肉,以山脊为骨
以血脉为引,以清水为魂
阳安继续着新的夜话
简州流传着他的旧闻
那是怎样的水啊
怀抱着大地
反射着阳光
饱含着一往深情
图穷匕见……
9.悼念作家陈水章
■文/曾愚鲁
春水无声,
江月有情,
共谁人夜话旧闻;
瑶章流韵,
路灯照影,
剩我等苟延残喘。
10. 阳安夜话
■文/冰色
能够在这样小雨淅沥的三月夜话里
认识你
我是幸运的
深夜静谧的交谈和了解
关于你及你的文学
没有一点点儿生疏、疲惫、倦意
春天早已到来
消融后的冬雪,正化为沽沽春水滋润大地
被生灵传唱、感恩
遍野开满的小花,红得鲜艳亮丽
春风拂来,芬芳满地
关于你的消息,不是震惊,是震撼
那么多人
认识你、想念你、感恩你
除了今夜盛开的阳安夜话
这是一个不平凡的世界
这一片热土
簇拥着善良、真诚、爱和希望
11.悼水章兄
■文/张明全
闲云野鹤归西水
青春国防铸华章
阳安夜话故事汇
旧闻轶事文字匠
浓墨重彩存初心
生花妙笔话简阳
斯人已逝容宛在
天妒英才悲思量
12.泪别陈水章老师
■文/逃之夭夭
初读您的笑容是不羁的风
您的谆谆教导犹在
您的慈祥
您谈笑风生间的幽默风趣
是再见老师您的相见恨晚
云鹤九霄远
泪别老师
您的热爱一直在文章里的故乡简阳
13. 水 墨 三 章
——悼念陈水章先生
■文/风泉醉
三月的故乡
樱花绽放,杏花吐蕊,桃花探春
而你凋落了
在这样的景致中
我突然理解了葬花的缘由
未曾谋面的故人
在你离去后才见到你的音容
实在抱歉,早翻阅过你的文集
以为文人的肉身会和文字一样永恒
竟低估了时间的威力
回想起凛冬的寒夜
若能与友人一道,叩响你的房门
自由寒暄,围炉煮茶
再听上一段阳安夜话
该是怎样一幅惬意的光景
如今,只能寂寞地关注你的文字
自动回复道:
您好,欢迎关注天府茶话会!
犹如老式座机中所传来的:
主人不在,请在滴声后留言……
而我无可言说,唯有品阅你的笔墨
正如你在身边亲切的笑谈
14. 梦水章(外二首)
——悼念陈水章先生
■文/杨曾
昨晚的梦中
你收起黑色的伞
没有出声,只是静静地盯着我
似乎所有的话,都攒在心底
我笨拙地搬出一把椅子
让你歇脚
你摆摆手,转身就要离开
说是新家离城很远
在一个长满松柏的山头
两个小时的车程后
还要经过大片的芭茅林
晚了,山路难行
剑一样的芭茅
会划破你刚换的衣裳
回 来
你快回来
四季香茗里,新茶已飘香
你最喜欢的那张藤编的靠椅
还在昨日
你离开时的位置
你快回来
金水街的葱花鱼已经上桌
一盘我的
一盘给你
生死之间,仅有一步
为何你迈出的脚不能收回
难道慢些,也不可以
回来吧,回来
在海棠花开的三月
踏着月光回来
看看无休止思念的我
也看看与你围炉煮酒的鳌山茶友
蝴 蝶
突然飞入草丛的蝴蝶
你孤单的翅膀
刺痛了我的心
蝶呵,你为何停歇
莫不是寒冷与疲惫,让你放慢了速度
莫不是失望与痛苦,让你失去了力量
蝶呵,你从哪来
又急着要往哪去
你是谁的化身
让我顿生怜惜
蝶呵,不必告诉我你是谁
就同我不必告诉你
我是谁一样
浮生如梦
终有一天,我也将化做蝴蝶
飞过你飞过的地方
天空或是草地
荆棘或是丛林
15. "旧闻"犹新,"夜话"恒温
——悼念陈水章
■文/范宇
甲辰龙年春节里的几个暖阳、几阵暖风过后,遍布乡野的大片大片油菜花灿烂绽放,漫山知名不知名的草木纷纷抽着新芽,春的气息在简阳大地上蔓延开来。人们纷纷脱下羽绒服,沐浴春风,舒展筋骨,满目期许。
谁承想,来势汹汹的倒春寒,仿佛一夜之间又把人们拉回到凛冬时节。身寒向春心不寒,深夜里,我坐在书房里翻看阿来的《西高地行记》,字里行间涌动着一阵阵暖意。一个突如其来的噩耗,却让我倒吸了一口冷气,不禁悲从中来。
水章老师,走了。
看着书架上摆放的《阳安旧闻》,我半点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作品的生命还如此蓬勃,为何写作品的人,却早早地离我们而去?一时间,我有些怅然若失,久久回不过神来。
顺手取下《阳安旧闻》,翻开扉页,“范宇先生雅正”的墨迹早已干透,“2012.8.11”的落款日期,一下子把似箭如梭的光阴晕染开来。彼时,我在远离故土的兰州念大学,因热爱文学且偶有作品发表,有幸得到包括水章老师在内的诸多简阳作家的关注与指点。眼前这本书,正是当年暑假回到简阳,参加作协组织的文学活动时,幸得水章老师签赠的。初次见面,便书赠后生,既是期许,也是鼓舞。
10余年间,我搬了几次家,有些书搬着搬着就走散了,可这本《阳安旧闻》却始终在书架或者案头。后来,水章老师还签赠过一本《阳安夜话》,再次让我从一篇篇冒着热气的本土篇什里,领略到一名作家对书写故土的执念。无可否认,在数十年的文学创作探索中,水章老师找到了具有鲜明个性的表达方式,每当我们回顾那些发生并盛行于简阳的风土人情时,总会想起水章老师笔下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一个个生动的场景。
因为个性,水章老师的书写如此生命旺盛。正如刘中桥先生为《阳安旧闻》作序时写道,成功的写作实践,是最带个性的生命能量释放。
或许,这样的“文化守成”,并不能带来大关注、大影响,但贴近历史、贴近民生的书写却能量满满,终归让人肃然起敬。近几年,在与水章老师的茶叙中,他多次语重心长地说,简阳还有很多值得书写的历史与记忆,尤其老城是一座“富矿”。希望把书写故土的重任“交棒”于年轻人的意味,不言而喻。“交棒”并不代表“躺平”,一直在路上的水章老师,未曾停下他的脚步,与时俱进开设“天府茶话会”微信公众号,对故土的满怀深情,从“纸上”跃然到“网上”。
多年前,水章老师通过微信发来一部书稿,竟然是长篇小说!在我看来,这是水章老师主动打破创作的舒适圈,以全新方式呈现简阳历史文化的一次艰难跋涉。记得书稿发我后不久,与水章老师见面,他问起是否已看,我惶恐不安地如实相告,还没。遗憾的是,这部凝结心血的长篇小说尚未面市,水章老师却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如今,当我再次打开“沉睡”在微信里的书稿时,虽有千言万语,却难诉心中遗憾。
正因为有这样那样的遗憾,我们对过去更加怀念,对未来更加期待。这么想着,朋友发来一张摄于多年前的照片。在“名家看四川·再寻周克芹”采风活动中,我与李鸣生先生、水章老师交谈的场景,正好被镜头定格。照片中三人,均是文学路上的虔诚朝圣者,然而两位前辈仅隔一年余相继溘然长逝,让人唏嘘不已。
记得李鸣生先生仙逝时,我有过这样的感念:“有些人,我们总是来不及告别;有些事,我们总是来不及完成。”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在一次次告别与遗憾中,义无反顾地奔赴文学的山海。
此刻,生命的辽阔被这方天地永远铭记。天亮之后,太阳照常升起,春风再次回归,倒春的寒气终将散去,我们也将从悲伤走向平静,从过去走向未来。在简阳这片土地上,书写者们的身影历历在目,罗淑、周克芹、李鸣生、胡其云、陈水章……他们用理想的文字构筑文学的天空,让我们一次次穿破人生的云雾,沿着光的方向笃定而行。
往后岁月,在人们新的“阳安夜话”里,水章老师的人生过往和深情书写,终将成为新的“阳安旧闻”。就像我们一次次翻看《阳安旧闻》,一次次聆听《阳安夜话》,总能被鲜活的记忆勾住思绪,总能被深情的叙述叩开心扉。
如此,“旧闻”时刻犹新,“夜话”四季恒温。
16. 往事从门前走过
■文/刘中桥
陈水章的文艺随笔集《阳安旧闻》,就地取材,讲民俗老故事,配相关老图片。二十余题按类别分组,涉及的民俗现已大部分消亡或变易,残余的“游丝飞絮”(主要来自民间采访和故老言谈),经过梳理连缀,却能重现半个多世纪前的世相景观:阳安两河交汇水域,曾经有过的朝晖夕阴,轻舟聚散,金绛流虹,桥影行鱼;阳安城乡四时八节,曾经有过的春社秋褉,冬温夏清,江湖游艺,日用器物。当事的前辈多已汩没风尘,世相日新月异,生命仍在延续。这本“旧闻”,其实就是今人对桑梓传统风尚的缅怀,儿孙对家山庐墓的礼拜。
远年岁华事,眼前纸上文。这本书的影响多大,取决于读者的回应。我不避目疾应邀写前言,则是因为这本“旧闻”的内容,属于广义的文化资讯范畴,乡音乡情,平实亲切,相信读者各有所悦所得。我自身的感受比较复杂,有的不止于民俗,还联想到了阳安的人文历史,头绪分歧,望读者把这则短文,同样当作游子对故园灯火的回望来看。
民俗是历史场的文化背景,基础宽泛,五彩斑斓,在官书正史中常被简化成数字图表。正史着眼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历史人物的生平功过。立意、谋篇、布局、行文,皆有严格限制,板结厚重,颇费琢磨。
《阳安旧闻》与此相区别。它是用感性材料呈现阳安历史的片断和细节,还原中下层社会的文化存在,带读者重返“现场”,观赏热烈火爆的抢“灵童”、演庙戏、游城隍、博“肉彩”、升天灯,品尝独沽一味的乡厨九大碗、魏氏块块鸡、大耳羊肉汤,体验发人一噱的口口烟,参与荒唐可笑的背语录、迎芒果,认识艺精一技的秧班师,了解巧舌如簧的红叶婆,见证已成古典的三寸“金莲”,聆听诙谐幽默的野曲陋调……这些裹挟岁月风霜的驳杂世相,维系百姓生计,关乎民生苦乐,沟通邻里情感,为我们走进阳安的历史,分拨出一条便道。老屋炊烟,乡关乔木,在旧时月色的映照下,由朦胧而渐显清晰。思之绘声绘影,弃之难忘难舍。相距半个世纪,其沿革兴废,究竟还有谁知道,又知道多少?
民俗是随人事演变的伴生现象。民俗史就是事物的发展史。司马迁以“良史之才”,创“纪传体”范式(“纪”是年代的标准,“传”是人物的动态)。《史记》百三十篇,“列传”占七十,因事系人,分置各种类型的人物动态。游侠、刺客、倡优单篇列传入书。后世正史、别史的人物撰写,直接间接导源自太史公手法。可是言及民国以来的阳安人物志,绕来绕去,总绕不出党政首长、军界大佬、英模先烈、儒林衣冠、仕宦耆宿等台面角色的圈子。
《阳安旧闻》笔走偏锋,给处在“台面”下的能工巧匠、农妇牛童、樵叟渔夫勾勒剪影。牮墙师钟吾朝、盖匠王富财、待诏房天明,一生平淡,晚境落寞,结局匪夷所思,的确谈不上风光体面。中国有句民谚:“无癖不可以为人。”钟吾朝们以手艺为生为荣,志业攸归,执著到死,举止言谈与时代氛围不尽合拍,恰好从侧面聚焦起一个带意味的看点:历史潮流始终要与生产力的发展同步,过时的小手艺抵挡不住社会的大冲撞。但是卷没浪谷的人物与世相,又包含着一个“时间”的主题,有说不清道不完的人情人性和人生哲理,绝非“一扇空洞的门廊”。“生活”在这里转折,“往事”从门前走过,一个个人物、一处处场景组合起来,便是阳安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关注民俗的专家阅读这类“旧闻”,或许会攘今证古,做一番理论性的总结归纳。至于普通读者,体会多半因年龄不同而出现差异。年轻一代阅历尚浅,不一定靠得拢那扇大门仔细观看;跨过“知天命”的一代,经历过人生的起起落落,目睹过先辈的重叠脚印,那就很难绕开那扇门廊。岁月已将他们的心境,与门前往事做了某种绾结。
国学大师章太炎“因政教而成风俗,因风俗而成心理”之说,讲明了“政教——风俗——心理”的缘由轮回。某些已破风俗,破而不除,凭借的即是由风俗而形成的心理惰性。随着旅游升温,冷庙子又成了热市场,各地忙着把起死还魂的“泥菩萨”扶上台。天道如此,一言难尽。
当年阳安城小庙多,纸烛香火,人神混处。一座寺庙,维持一桩民俗。士绅去文庙敬香,武夫朝关帝庙磕头,百姓到东藏庙祈福,案犯在狱神庙禳灾,龙王庙行云降雨,土地庙保一方平安,供奉送子娘娘的城南白塔寺、贾家兴隆寺、河东普照寺、涌泉寺,农历三月三,举办童子会。精壮汉子抢“灵童”(一节雕成小儿模样的油桐木,表示传宗接代),行商小贩做买卖,民众参与,隆重热闹……而写进“旧闻”的仅有抢“灵童”和北街城隍庙,未免让目睹过盛况的老阳安深感遗憾。
我是阳安土著,自小见过的名胜记忆深刻。年过半百一度离乡,这些年重居故土,为追寻失落的记忆,四处走走看看,三四十年前还依稀可见的景观已黄鹤化去。阳安旧城在不断改造和扩张中,彻底改换模样。市廛所在顾客盈门,百业兴旺。滨江两岸浮光耀金,焕丽璀璨。变则活,活则裕。我想说的却是焚林而猎,何以承传继往,面对文化?随同低矮棚屋、窄小街巷、挑水拾柴、拉粪推车一起消失的,还有阳安的人文历史。它原本附着在远年的文化符号上,连接今天,通向未来。
消失的文化符号,最让人痛惜的首数文庙和书林瑰宝。
公园内的正方形文庙坐北朝南,双层飞檐,屋脊用黄瓦镶砌,墙面涂朱红色,螭陛丹墀,画础雕梁,厅、堂、殿、庑俱全,规制如王府。庙门高悬蓝底金字“文庙”竖匾,门前一对精雕石狮,迎面是泮池和金水桥,桥前立连体三门石牌坊(文庙中轴线上的外大门)。牌坊横额正中刻“棂星门”(棂星即古天文学上的文星,以之命名,表示文人学士集学于此。所以棂星门指的就是天门,文庙又称学官),两边分别刻“金声”、 “玉振”(比喻孔子才德兼备,正如奏乐,以钟发声,以磬收韵,集众音之大成)。庙内享殿塑至圣先师孔子坐像,孔子坐像旁塑四圣配祀:颜子(渊)、子思子(孔伋)东位西向,曾子(参)、孟子(轲)西位东向。四配以外,两庑塑从祀十哲(昌明圣学的十先贤)。镂空花窗,转角凉亭,古柏、银杏、竹丛、苗圃衬托掩映,一派庄严肃穆的城市山林气象。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度把文庙当作校舍,学校迁移后,改文庙为招待所。几次变幻,尚有附属建筑残存,延至“文*”,终于犁庭扫穴,连参天古柏也连带遭劫,锯成木料,用来制作“万岁纪念馆”门窗。文庙外墙的半边亭壁碑(即《公园碑记》,桐城派传人方旭撰文,临邛书家曾光曦手笔),与偏处三星逍遥洞的珍贵汉碑,一后一先落得与文庙相同的下场。
破旧立新的声势像水流就下失去约束,扫荡一切。把孔子当“迷信”扫除,那是搞错了对象。儒非宗教。孔子在全世界的地位,尽管与耶稣、释迦牟尼、穆罕默德同等崇高,日本、德国也有祀孔的殿堂,但在故国神州,孔子代表的是仁爱忠恕,传授的是恭俭庄敬,其目的是济世安邦、规范社会礼仪、和谐人际关系。中华文化史上孔子名望之高、封号之长、门生弟子之众、身后祀典之隆,当之无愧第一人。近百年间“万世师表”被扫地出门,沦为“丧家狗”, “五四”运动传檄讨伐,“文*”十年批倒批臭,到了社会转型期,孔老二“涅槃”财神爷。专家教授拿《论语》作道具,轮番上电视口讲指画,东拼西凑“炒陈饭”叫卖。阳安学子真要弄懂何谓“子曰”,还须近去资中、远赴京都瞻仰文庙,沐浴气氛,先找到感觉。
话扯远了,读者见谅。我食息成长于此,歌哭忧乐于此,或将终老埋骨于此,说事举例不能脱离脚下这片土地。站在封闭的石笋井前,北看不见简雍墓,东望已无奎星阁,南行找不着墨香亭(亭内石壁刻有北宋黄庭坚等大书家墨宝)。取代文物的都是相差无几的水泥建筑,沿街摆摊设点,经济占道,文化让路。须知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历史老人就坐在我们身旁观察和守候,等着浮华与渲染褪去,把物质硬壳里的内核记录在案,供隔代写史评说。
新中国立国之初,政府曾颁布重点文物管理条例,列出目录和等级,明令保护。当前已把发展和繁荣文化,提升到代表综合国力的“战略”位置。任重而道远。远景不便说,至少眼下求大求新的城市规划,要给“古风遗韵”留出足够的空间;还要进一步鼓励阳安文艺界,用文字、色彩、音符、影像创造高质量的“艺术之境”,用人力之功补既往之失。陈水章尝试耕耘的“旧闻”园地,就是一例。其作用于今后,是积累文化;放到现在,可以增长年轻读者的乡土观念,满足“过来人”思之难忘的“怀旧”愿望。“乡土观念”无须赘言,“怀旧”二字要稍做解释,以免和“左”视眼里的厚古薄今混淆。
“怀旧”属人之常情。究其实质,它无非是岁近晚秋的上一辈,对过往印象的心理反应。世界迅速膨胀,世相光怪陆离,生存竞争激烈,人们急匆匆往前赶,两眼盯着光辉灿烂的未来,急于走出“故乡”这个小天地。相比之下,上一辈的社会角色在淡化,活力在减弱,似乎从回忆中,更能洒脱地对待时间和时间的流逝。对他们说来“阳安”是热土(“故乡”这个词,当他们走出阳安后才会产生实在意义),是清凉透气的老街、爬满青藤的小屋,是屋里的老灶台、屋前的老古井、屋对面的老茶铺,是简简单单的柴米油盐、迎亲送嫁、做篾活、唱山歌,是逢年过节的九莲灯和互帮互助的转转会……岁月滤掉尘埃,好像全是内涵乐趣的古典时尚。这还只是一般的“怀旧”。为何旧文庙比新楼群耐看?我每次路过公园,停下来望望大厦,想想夫子,同窗学友、著名方志专家徐正唯那声心酸多于感叹的调侃(“仰人鼻息矣”),总会拥塞心头。这就涉及到了更深一层的“文化情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基因,长年流淌,世代遗传,割不断,拆不开,对此毫无留恋仰慕,继承和发展从何谈起!
结束序文前,围绕陈水章的写作啰嗦几句。
相对于赶潮般的文化创新、文化转型,文化守成不过是“识小流”。作者坚持数年于似乎“无关大用”之事,动因何在?陈水章生在农家,长在乡村,年龄与“旧闻”的历史边缘相接,先入为主的见闻,与生俱来的“草根”禀赋,培养起他对乡风民俗的浓厚兴趣,好歹要留下一笔。写作“这一笔”的过程并不轻松。时间是筛子,回忆带选择性。受访对象的讲述,往往侧重在个人喜好方面。故神其说、自我作古、言人人殊的情况常见。失传技艺的操作程序,寓温婉朴素于讲究分寸的乡村红白二事,时过境迁,几经变易,要完整还原,讲述和梳理都存在实际困难。作者不辞辛劳,周折反复,予取予舍未偏离民俗的大方向。
我是“旧闻”初稿的热心读者,自然期待集文成书。全稿拉通重看,二十余题都打上了民间采访的烙印。作者为世存史的文化情怀,值得肯定与尊重。世间无十全十美之事,亦无十全十美之文。我无意求全责备,说点题外话,主要是出于陈水章已经上路,需要鼓劲推动的考虑。
写民俗几近坐冷板凳。集若干民俗于一书,尤其需要静功与定力来广泛收集和比勘素材、准确传达信息和感受。如今提倡“一次性消费”,读者多已转移“象形快餐”店。为人生为艺术的作者,不容易做到不疑不惑。智者识得重与轻。任何时候都有梦想家坚持一条路走到头,不在意是否值得。这些同行的不懈追求,让我心里充满暖意与苦涩,总会想起自己从前做梦的情景:终日坐在窗前望着天空,浮想联翩,不知不觉白驹过隙,至今应多未了缘。回头看仍庆幸自己率性而为,毕竟争取过梦想过。祝福还有条件梦想的陈水章一如既往,梦想到底。过了这个特定时段,想梦也难。成功的写作实践,是最带个性的生命能量释放,命定要踏上孤独的苦旅长途。按我的体会岁月是一个标准价,对不同追求的付出其实都一样,只要步步收紧,心无杂念,行程并不寂寞。
“山色入江流不尽,古今一梦莫思量。”
我们或许见证过历史,但历史依然在前方。
2012年5月于省作协宿舍
陈水章,1955年2月出生,因病于2024年3月1日逝世。四川简阳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简阳市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曾供职于简阳市广播电影电视局。1991年开始文学创作,相继在《四川文学》《中华散文》《青年作家》《小小说选刊》《南方周末》《羊城晚报》《故事会》等上百家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等作品数百篇,出版有作品集《阳安旧闻》《阳安夜话》等,获首届“周克芹文艺创作奖”。
我在简阳等你,我在春天等你|宇风 步钊 林兰英 巫英 周敏诗抄
何房子:“我始终站在世界的对面”——喻言口语诗歌写作的开创性和先锋意义
——更多佳作请点击顶部“中国新诗天地”关注后查阅历史消息欣赏。
中国新诗天地
诗意视野,写意人生
四川简阳市作家协会 主管
《新诗天地》编委会 編輯
顾问:黎正光 宇风
主编:步钊 林兰英
编辑部主任:郭毅
编委:步钊 林兰英 郭毅 李茂鸣
陈小平 王学东 巫英
邮箱:zgxstd@163.com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微信号:zgxsw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