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阳明子是他的别号,浙江余姚人。
王阳明临终遗言就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一生光明磊落 还有什么不能说的呢?学生们知道他将逝去,问他有没有什么遗言。他说出词句,就是说此生光明磊落,无愧于心,没有什么遗憾了,需要什么言语呢。
心即理,知行合一。所有的行为都决定于思想,所以要做到行为的正确,必须修心,达到知善知恶的的境界,此心光明正是知善知恶的境界。所以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不是不言,而是已经说清楚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圣人王阳明在离世时,为何只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见《"知行合一”》、《“致良知”》、《唤醒良知》等
良知乃做人之底线。做人没了底浅,感染细菌滋生腐败那是必然。“反腐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结时。”有人说,“反腐反腐还在腐”,还有人说,“毛时代虽然有刘青山,张子善等的腐败,但与现今相比少之又少。不得不引发思考。为什么?不就是重视思想教育,人们思想领先,政治挂帅,那时人们思想单纯……
反腐需要标本兼治,关键在于治其本。“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除 “健全制度,建好笼子”外,从引导人的本性入手,从思想教育根源深究为本,唤醒人性的基本“良知”。再行高压法纪之标,标本兼治。重树社会良好风气之大环境,使人们“清净纯良”,回到人之初,性本善,有良知的引领下、去创造追求物质和美好生活、美好未来。现今社会物质确实丰富了,人民生活在不断富裕起来,综合国力在不断增强。甭置疑这是主流、总体趋势和主旋律。但在高亢激昂,恢宏悠扬的主旋律下,时而还存在不应韵律的音符需要加以调试整理。否则个别梗咽不顺畅和谐的杂音,终将会影响美妙绝伦的主旋律。尽管物质丰富了,吃不饱,穿不暖,无温饱已属遥远之过去。吃穿住行等人民生活上了台阶,与之过去的几十年不可同日而语…… 但人们不停感叹道,“信仰道德缺失倒退,今不如昔。人们“良知”丧失殆尽。人们不停的问,良知去哪了?故而“良知”一词频繁出现。良知是什么“宝贝东西”?如此重要“是为何物”? ……那就从王阳明“致良知”中去感悟吧!中国历史上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杇的只有两个半人!即: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个),称圣人的只有孔子和王阳明。
王阳明的致良知,要求人人都有正知正念正能的人生理想目标。习上任以来,九次提到王阳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观理论。说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代表。当下中华民族的国学回归,不但要加强重读孔孟儒学,更要加强补读王阳明良知心学的、重大正能量的理论……”除本篇,请参考 《王阳明与历代哲人》“读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心学智慧”(2015.11.3)《善思笃行》读王阳明心学,真知源于实践(2016.3.1)愚见。良知在心,心想事成;良知在心方能万众一心。学习王阳明的良知心学,就是“良知在心,力量在手,此心光明。 如何建设良知现实的世界,“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王阳明全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阳明《传习录》) 知识是力量,良知才是方向。(鲍鹏山) 千圣皆过影,良知乃吾师。(王守仁)“良知”乃一社会,一民族,一国家及人们共同之底线,是“宝贝”,绝不能丢失,丢不得。丢了必须找回来! 人之初性本善,清净纯良本是人性。人人都有向善、良知的可能和潜质。只是后天积累了太多的陋习才使人性被蒙蔽。在黑暗中沉沦,找不到正确的路,才有不恰当和过恶的无度欲望行为,只有加以正确教化引导,才能使迷茫迷途之“恶人”回规正“道”。
王阳明所有学问概括为三个字,“致良知”。《孟子、尽心上》云:“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王阳明圣人认同孟子观点:良知是天生的,不用假借外物,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并推理得知,良知并非只有圣人具有,其实人人皆有之,“只要有一颗心底发出的善心,一颗大爱之心,助人之心即所谓的良知。”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通过自己的力量满足他人的需求,就是爱他人。给需要帮助的人予以帮助,给身处危险的人施救。在事业工作生活学习中给人以帮助等等就是“致良知”,从而在人间散发人性之光芒。
圣人、普通人、恶人具有良知多少虽有差异,但因此就否定人人(包括“恶人”)具有良知不可取。我们要做有良知的人,争取做圣贤,其实良知人皆有之。可以从王阳明处理一件小偷偷东西案例证明之。
有一次半夜抓住小偷送交王阳明并问,这样的人有良知否?王阳明没有急于回答,只让小偷脱去外衣,后脱去内衣,小偷都照做了,王阳明再让小偷脱去内裤时,小偷不从了憋红了脸说,这不好吧!并愿从此改之,弃恶从善。王阳明说道“虽然他做事让人觉得不要脸,并不意味着他心里也真的不要脸了。他还有羞耻之心,他就还有良知。”孟子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既然还有羞恶之心,那么这个小偷还具备能做正义之事的条件。小偷如此。说明恶人甚至有罪之人最先都有基本的良知,只是需要从在先、就开始加以内因的、一以贯之的牢固树立,再从外因加以法纪监督,标本兼治。 知耻,才能有所不为,有所不为才能行之皆宜。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无可救药。俗话说“人无廉耻,无法可治”。 人要“知愧”。就是知道惭愧,知道内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知愧的前提是知道自己的弱点、缺点和错误。知愧而忏悔,知愧而努力,良心的安妥比任何物质利益都值得珍视。人生的最高境界,不是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也并非遥不可及、高不可攀,只是四个大字而已:“问心无愧”。
为什么要唤醒良知?良知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概念,代表着人的内在道德感和责任感。良知是人内心的良善、正直的道德心,是人的自觉,使人能够判断善恶、道义,并在行为中遵循这些准则。孟子认为良知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先天道德观念,王阳明则将其描述为“不假外求”的先天道德意识。良知也被理解为人的“是非之心”,即人应具备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扬是抑非的原则。简而言之,良知是支持正确行为、反对错误行为的道德判断力。
现今之社会,总体而言是发展进步了的社会。但也有诸多无良知、邪恶甚至犯罪之现象,理应不足为奇,正确视之待之。个人观点强调:“对罪恶之人采取法制严惩高压!对一般不良之人施以处罚教化!对大众之人加以传统文化圣贤正规正道思想化!对道德楷模奖励倡导化!” 只要上层、社会及人人,从人本性入手教化引导之;从每个人做起,人人担当一份责任,人人君子;人之本性良知善意之光芒照射,那些人们鄙视的社会丑态罪恶、无道德、无良知的羞耻之不良现象无立锥之地。
人们总是有一个认识误区,总是有两个极端,一是只要提到思想教育正确引导就抵触,认为说教换不来物质金钱。二是提到物质金钱就被人扣上金钱至上好似洪水猛兽。中国社会最容易犯的通病,“忽左忽右,极左的时候较多,走极端。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博古、李德排挤毛泽东、朱德、刘伯承的运动战,游击战,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大跃,进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等,照搬苏联模式急于求成。要么过分强调思想精神之作用而忽略物质;有一段时期,又过分强调经济建设和物质需求,放松了思想认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同等重要。
其实中华先贤圣人孔子、王阳明,以及后来的领袖先辈仁人志士,希望物质不断丰富的社会,才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之需要。只不过更注重强调人们怎样拥有物质的正确思想指导下的行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处理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辩证关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重要。现今社会物质丰富了,人们思想却存在混乱了的现象,时有发生,确实需要“花大力气” ,“找回”人们的初心即“良知”。重树和营造社会纯净的良好风气之大环境,使各种腐败没有滋生的土壤……这里的腐败指的不仅仅只是官员,特别指出,警惕全民腐败……必须从思想上正确引导,在具有正确的思想指导下,“发展经济,丰富物质,拥有物质文明的同时,注重精神文明,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惩治腐败。”(邓)才是正确之思想倡导,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举,才是未来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之重要标志。
丢掉了人性本善的良知,失去了做人的基本底线,不腐败才怪。良知是做人的无价之宝。……尤其是党的干部,没有了良知,做个普通人都不够格,谈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何以为官?何以为高官?良知的确是“宝贝”!良知是无价之宝!
虚无实有2024.2.28
(原稿虚无实有202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