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楚宫春 • 祝福
作者:尹玉峰(北京)
鸾衣凤羽。惠风卷云舒,蛱蝶裙舞。细细染香,摇袖仙宫擂鼓。宅侧山腰画壁,墨意起、书丹门户。月渐朱唇,润脸颊、共与繁星,祝福一番倾慕。
依稀往梦,风俗里、花灯诗词歌赋。烟雨曲悠,飘落心湖深处。水调悠悠欲醉,柳叶哨、呼干风露。万里乾坤、逐世缘,元夕无眠,月朗风清温吐。
填词作序作者尹玉峰系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
风展红旗向未来公众号编辑部
主 编: 韩 杰
本期编辑:潘美倩 杨 萍
弥漫在醉人的风俗里
刘香河
壹
民谚有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俗,让百姓生活有滋有味,摇曳生姿。
稍作留意便可发现,不少风俗,与时令是紧密联系的。对于普通百姓而言,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令,莫过于春节。在我们乡下叫“过年”。
在我老家那一带,每到过年,乡亲们便喜气洋洋,放炮仗,舞龙灯,崴花船,踩高跷,敲锣打鼓,每个村庄都热闹起来。
你或许见过民间表演中的“花船”,或许见过民间表演中的“花灯”,或许见过民间表演中的彩装,但你见过真人彩装置身于“花船”,且能够游走的“花灯”么?
如若没有,那么请你元宵节时,到兴化古镇沙沟来吧!来看一看,美极艳极,色彩斑斓,风情四溢,独具特色的沙沟游走灯会。
说起来,我国民间素有元宵节看花灯的习俗。每年的正月十五,便是民间闹灯会,看花灯的好日子。这一天,在花灯璀璨的光影里,别样的种种精彩亦在悄然上演。这一天,也成了情人相会的日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这是欧阳修笔下的那对才子佳人,没能“有情人终成眷属”,不免令人遗憾。
元宵节灯会,当然不止是北宋有,北宋也不止是汴梁城有。其流传之久远,传播范围之广,完全够得上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现如今,就全国范围而言,声名远播的灯会就有京城灯会、自贡灯会、南京夫子庙灯会、扬州灯会、海宁灯会等。
与这些灯会相比,沙沟游走灯会的知名度似有不及。可只要你来沙沟观看过这里的灯会,就一定会喜欢上其特有的表演形式:“游走”,就一定会喜欢上“游走花灯”。
沙沟游走灯会,每年举办两次,分别为正月十五和二月初二。灯会当日,不用说十里八乡的乡亲,甚至是大江南北的看客,都会纷至踏来,观灯赏灯,感受沙沟游走灯会那一份特有的美妙。其时,沙沟镇的水面上,舟楫穿行,集镇四周的河岸边停满了前来观灯的大大小小的船只。大街小巷之上,早已是张灯结彩,色彩斑斓,人流穿梭,一派繁忙。
这沙沟游走灯会上的“游走花灯”,还真值得一说。
与其他地方花灯的局部“活”不同,沙沟灯会上的花灯,可整体移动。其花灯主体与“花船”仿佛。每组灯都在讲述一个独立的故事,由真人彩装扮演。辅以各式人物所需之道具,再加之衬景布幔、辅助烛灯之类,整个灯体流光溢彩,绚烂艳丽。那些栩栩如真的人物,在“花船”之上徐徐前行,乍一见,着实令人称奇。
然,道破“天机”之后,并无多少玄妙。“花船”的布幔所绘人物肢体,只是一种假象。“花船”的移动,靠的是彩装真人自己行走,只是“走”被掩盖在了布幔之下。
沙沟灯会,既称之为“游走灯会”,就有了和出庙会一样的形式:“出灯”。出灯时,当然少不了着武士装和舞长练火球的开路先锋。游人见火球飞旋,火星四濺,自会退让。
两名高举头牌的“衙役”,紧随其后。头牌,为缕空龙凤呈祥图案的盒灯。头牌后面,紧跟着六书艺人组成的乐队。乐队所奏曲牌有喜临门、点将台、百鸟朝凤之类,音调甚是高吭、悠扬。
沙沟游走灯会的头班灯为“五星赐福”。此乃惯例,雷打不动。但见福禄寿三星,脚登彩云,与仙鹤、驯鹿相伴,仙气四溢。寿星捧仙桃,福星执“五星赐福”四字匾。彩灯四周,烛灯闪烁。八位身着彩服,手持祥云彩灯的美少女,围绕着彩灯不停旋转,让三星犹如置身于朵朵祥云之中,如梦如幻。
此后由什么花灯出场,并无定例。每次灯会出灯顺序都不太一样。大致有:“八面牌匾灯”、“西湖塔伞灯”、“拷红灯”、“八仙灯”、“鹊桥灯”等。
出灯队伍中,每两组花灯之间,有锣鼓夹行。花灯前行时,有“咚咚锵”“咚咚锵”的锣鼓声相伴,不致让出灯悄无声息,增添了不少喜气。
明眼人定能看出,沙沟灯会自有其亮色。其一,灯中有戏,戏内有灯。舞台上的戏剧元素与彩灯完美融合,美仑美奂,恰似一出出活剧;其二,机关巧置,制灯技高。借“花船”之形,巧置各种机关,花灯让人耳目一新,却又不漏彩,极具观赏性;其三,真人彩装,栩栩如真。灯中有真人,人走灯随行,人灯又一次完美融合,天衣无缝;其四,地域特色,水乡风情。荷藕莲菱,鱼虾蟹蚌,应有尽有,皆入得灯会。游人见之,浓郁的水乡气息扑面而来。
沙沟游走彩灯,还有着每逢盛大庆典“出会”之传统。近代以来,“出会”4次:1946年正月,沙沟市委、市政府庆祝民主政权成立一周年;1952年10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周年;1964年庆祝兴化县贫下中农代表大会召开;1969年庆祝中国共产党“九大”召开。顺便说一句,别看沙沟现在只是个“镇”的建制,历史上曾设过“市”的。读者诸君如若见到“沙沟市委、市政府”之字样,不要以为是笔误。
如果说色彩艳丽的“花灯”让新年变得更加多彩,那么动感十足的“高跷龙”则让新年更加多姿,充满活力。
与象征着祥瑞之兆的狮子相比,龙的象征意义则更为强大。国人都自诩为“龙的传人”,龙成了中华民族始祖之象征。然,与狮子不一样的是,狮子在自然界确有存在,而“龙”则是多个动物形象的杂合体,在自然界并不存在。龙,源于祖先们祈求风调雨顺、幸福平安之虚构。即使是虚构之形象,也不防碍我们倾注巨大热情来崇拜它,赞美它,喜爱它,并且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演它,再现它。兴化高跷龙,便是一种对“龙”的演绎和赞颂。
兴化高跷龙,为“龙舞”之一种,表演者需踩着高跷舞龙。表演者个人技巧当然要好,关键是要整体协调。与在地面舞龙相比,高跷舞龙动作完成难度更高,更为复杂,一旦完成则更为惊险、刺激,其观赏性更强。
最早的“高跷龙”,出现在兴化垛田的高家荡。地处兴化城东郊的垛田镇,很久很久以前只是一片湖荡沼泽。满眼望去,湖荡之上密密麻麻尽是芦苇。在芦荡上空盘旋翱翔的是野禽,奔跑在苇丛之中的是现在被人们视为珍宝的麋鹿。早期的先民们就生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这里。与野禽为舞,与麋鹿为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芦洲、湖西口、周家荡、杨家荡等自然村落,在先民们的劳作之中自然形成。
高家荡也是其中之一。它位于垛田的最东部,以高、杨、张、王四大姓氏为多,人口三千有余,多数是明洪武年间从苏州等地移民而来。他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了“踩高跷”、“舞龙灯”的传统习俗。至清乾隆年间,高家荡创办了“都天会”庙会。为让庙会更具吸引力,村民高德文提出,将踩高跷与舞龙灯合二为一,踩着高跷来舞龙。
想法既出,高德文便付之行动。他四处拜访民间艺人,反复揣摩将踩高跷与舞龙灯结合在一起的关键点,组织高氏家族的男丁,潜心练习,最终创出了一种崭新的“龙舞”形式:“高跷龙”。
高跷龙所用高跷,由高一米左右的杉木制成。所舞之龙为竹制骨架,布制龙身,龙头、龙身、龙尾共计11节,与寻常舞龙灯之龙并无二致。表演时,其动作套路与通常龙灯舞一样,只是龙前没了“龙球”引逗,靠掌龙头者带动前行。舞高跷龙,毕竟是在一米高的高跷上进行,因而通常只有“大花”、“小花”、“纯阳背剑”、“九连环”4套。
为突显表演效果,表演者着装自然要统一。早期为“上白下蓝,头白腰红”,即上着白褂,下穿蓝裤,头扎白毛巾,腰系红绸带。
现在变化较大,主要有“三变”:首先“变”的是头巾。表演者有时扎花头巾,五颜六色,色彩纷呈;有时扎同款头巾,整齐划一,精神干练。其次“变”的是着装。上装由“白”变“黄”,下装由“蓝”变“红”,色彩更为鲜艳耀眼。最后“变”的是脚上。早先虽没统一规定,但几乎无一例外,都穿布鞋。现在则改为运动型球鞋,矫健敏捷,清爽利落。
高跷龙也曾被当作“四旧”而取缔。当人们在喧天的锣鼓声中,在绚丽的彩旗引领下,再度看到那身着彩服、脚踩高跷、手举长龙的表演者们,已是大地春回,改革开放矣。
见到那摇头摆尾、撒欢而行的高跷龙,人们便会燃起鞭炮:“接龙”。此时,高跷龙定然停止行进,圃场子,敲锣鼓,上套路,开始表演。
但见踩着高跷的舞者,一律将双腿呈八字型岔开。金黄色的长龙,在舞者们身体上方的左右两侧翻滚起来。刹那间,阵阵巨浪掀起,呈翻江倒海之势,何其壮哉!
“小花!好——”围观者情不自禁的叫起“好”来。
“小花”为舞龙的常规动作,看得观众不过瘾呢。“来个刺激的——”面对观众们的呼声,原本在原地翻转的金龙,瞬间运动起来,时儿迂回,时儿穿插,时儿徐行,时儿疾驰。一时间,人在跷上舞,龙在空中飞,一招一式,精彩纷呈,惊险刺激。
面对这久违了的表演,潮水般的掌声在人群中爆发。叫“好”声,一声高过一声,此起彼伏,直冲云霄。被禁锢得太久了,乡亲们终于可以冲天高吼,扬眉吐气!
我在为乡亲们久积心底的豪迈之情得以抒发而由衷高兴的同时,也为家乡“高跷龙”这一非遗传承项目后继乏人,产生些许担忧。或许是高跷龙对技巧要求太高,或许是高跷龙动作存在一定风险,或许从事这一民间表演收入甚微,或许……总之,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人再愿意从事这样的民间舞表演矣。
古老而又极具观赏性高跷龙啊,你究竟还能走多远呢?
贰
儿时过年的吸引力,远不止上述所列举的那几种,还在于可以走亲戚,看新娘子,看好多好多的新娘子,本村的,外村的,漂漂亮亮的新娘子。在我的老家,青年男女结婚办喜事,多半在正月里。
过年办喜事,喜上加喜,热热闹闹,主人家自然高兴。因而,自小喜送日子,到大喜办婚事,时间长也就是百日左右,短则仅有个把月。忙,是免不了的。男女双方比较起来,女方家尤忙。
头一桩是忙嫁衣。那时节,男方家送来的没有成衣,都是需裁剪的布料。有的还需要配里子。譬如做棉衣,面料如若是大红的,里子也得选配大红,这叫内外一色。新娘子嫁到婆家,不致被视若路人。如若里子布需配图案,也不能随便配。通常来说,各式条纹均可配,说是“条子条子,条条有子”,图个吉利。配格子就不行。“格”与“隔”音谐,格子隔子,属大忌。
短时间要赶做几十件嫁衣,着实够忙的。然,不管家中多忙,也不管待嫁姑娘如何心灵手巧、能裁会缝,一般是不拿针线的。何故?理由有二:一是当妈的有意让姑娘省省心,这缝补浆洗之类的活计,到了婆家有得做呢;二是待嫁姑娘本人动手赶嫁衣,被邻居们看见,定会被笑话的:上赶着想把自己嫁出去,等不及了?
所以,不管多忙,待嫁姑娘总是打定主意,不动手。这当口,自会有知己的亲朋好友主动帮忙。值得注意的是,给待嫁姑娘做嫁衣的,一律应是全福之人——夫妻双双,子孙满堂。鳏寡无后之人,均不够格。
忙嫁衣,其针线当然得讲究。无论粗缝、细缝,或是缟边儿,必须一根线做到头,中途不能断,不能接,不能倒针,不能打结。否则,就意味着夫妻俩,婚后不能和和睦睦,白头偕老,不是“断弦”(断线),便是颠颠“倒倒”、“结结”皱皱,日子过得“疙疙瘩瘩”,一辈子难得顺遂安稳。
第二桩是忙嫁妆。姑娘要“出门”(意即出嫁),当父母的终归得忙。但父亲与母亲忙得不一样。上面说到的嫁衣,全凭母亲掌管。忙嫁妆,则是父亲大权独揽,当然得操心费神了。
说到陪嫁妆,大致有三种规格,有钱人家“四铺四盖”,殷实人家“两铺两盖”,寻常人家“一铺一盖”。不过,家底再穷,姑娘出门,陪嫁起码也得有马桶、脚盆、灯盏之类。这也图个吉利,马桶俗称子孙桶,脚盆是将来姑娘生孩子分娩用的,灯盏象征着光明。这几个钱是省不掉的,非花不可。至于说“几转几响几条腿”之说法,出现得比“几铺几盖”要晚得多,且多半是城里人的要求。
忙好嫁衣、嫁妆之后,嫁期也就近了。这当儿,女方得请全福之人给嫁妆上剪贴大红喜字之类。手巧一点的,还能剪出“喜鹊登梅”、“鸳鸯戏水”、“丹凤朝阳”之类喜庆图案。此外,各式嫁妆里还得放上红纸、钱币、糖果、红枣之类。尤其是马桶里得装上枣子、桂圆和七只鸡蛋,象征将来早生贵子、贵中状元、七子团圆之意。这不仅是美好祝愿,还有实用意义,须到婆家的第二天方才见效。
待嫁姑娘在“开脸”前,竟连续三天不能吃有渣滓的饭菜,仅用鸡蛋、蜜枣、桂圆代之,这叫“饿嫁”。
男婚女嫁,更为热闹喜庆的是男方家。女方家,也只有新姑爷上门迎亲时还算热闹,一旦姑娘出了门,虽说也是亲友满堂,但做父母的,还是觉得家中一下子冷清了许多。在家里生活了20多年的姑娘,就这样嫁到别人家去了,做父母的心里头不好受,那是当然。
此刻,男方家则有着另外一番热闹的景象。众亲友愈忙愈有劲儿,新娘子快进门了。放眼望去,四周满是喜气。按老理儿写的喜联,很是鲜艳。但见大门上贴的是“福来俱是五,喜到定成双”。那新房门上更为醒目:“红梅多结子,绿竹广生孙”,横批“螽斯衍庆”。
老家多水,当地人娶亲,用花轿的少,多用花船,也就是轿子船。讲究排场的人家出动三条船:打头的一条叫“乐船”,舱里一般安排6名吹鼓手,娶亲时吹奏些《游龙戏凤》、《刘备招亲》之类的戏曲儿,吹吹打打,自演自唱,十分热闹。居中的一条叫“轿子船”,舱里摆花轿,轿前放两张方凳,专给新郎和陪郎坐的;轿后放张方桌,上有棉被、席子和一对花枕头。殿后的一条船是空的,叫“嫁妆船”。显而易见,是等着装嫁妆用的。
迎亲必备的“盒担”,按常规是些鱼肉、糕馒之类,均有一定礼数。较之往常,还有两样必备:一样是“养女三坛酒”的第三坛酒,再一样是三升三合的“还伢娘米”。这“还伢娘米”,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价值。
围绕花轿还有许多习俗呢,譬如,轿前要有火盆火把,轿顶要安“照妖镜”,以及插有羽毛之类的喜筛。
轿子船在靠女方家庄岸之前,得先燃放三响炮仗,提醒女方出来接亲。待双方亲友道过喜,新郎官便由媒人引领上岸。跟在新郎后面的,便是拿火把的,端火盆的……
这刻儿,看热闹的多起来。从河口到巷两边,一直到女方家门前,挤挤簇簇,满是人,男女老少,不计其数。看热闹的当中,最活跃的是“细猴子”(当地小孩子的俗称),真是猴子似的,在轿子周围钻来钻去。而年轻的姑娘们总是躲在人后或墙角不显眼处,偷看:这新姑爷相貌如何,美男子?丑八怪?大路货?
别人看热闹的时候,上轿子船的正忙,没空理会。因为轿子船上的东西包括前文提及的火把、火盆之类,以及“盒担”之类,进入女方家先后有序,不能乱。譬如花轿,须停放在女方家大门外事先备好的芦席上,轿腿不能着地。即便花轿上了岸,停放妥当了,迎娶的人们还是进不了女方家的正屋。
瞧,那大门紧闭着呢!不过,别紧张,只需新郎官给女方喜妈包个封儿,门便会打开。这叫“开门封儿”。新郎官晓得,从包了这开门封儿起,接着要包封儿的地方多着呢。
新郎官包了“开门封儿”之后,女方家正门打开,则另有一番礼仪。首先用“茶”为轿子船上迎亲的人们暖手、甜心。
这里的“茶”,不是茶叶之“茶”,乃糖团是也。说成“茶”,潜含客气的意味。下糖团,或每碗四只——事事如意,或六只——六六大顺,或八只——八节康宁。
不用担心,糖团个头如桂圆一般,一双筷子夹一只,好下口;即便是八只,对乡里人来说,吃下去也不成问题。而此时,新郎官的茶碗里,则大不同矣。
女方家似乎对新郎官特别优待:盛糖团的碗大了许多,碗中糖团也精致了许多,个头甚小,状如豌豆。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在为难新郎官呢。若是用筷子一只一只夹着吃,势必费时,到时候其他人吃好了,新郎官还在慢慢吃,岂不难为情?若是想速度快,就着碗口扒,又不文雅,吃相太丑,更难为情!
你还别说,女方家这道茶,还真难住不少新姑爷呢。可也有聪明的新郎官,索性只用口不动筷,就是说只喝口汤,糖团一只不碰。这举动,机敏地留了个“满满有余”之伏笔,让女方得了个好彩头,双方都开心。
新娘子临上轿前,照例得哭,叫“哭嫁”。而新郎官则不管新娘子的啼哭,跟着喜妈后面转,忙着包封儿。凡上锁的箱柜橱笼,他都得包封儿,捏一把锁一个封儿。这类封儿,有个统一的名称,叫“捏锁封儿”。
这箱笼之类得留一只暂且不锁,在新娘子上轿之前,“长高”用。“长高”,也叫“压箱子”。说白了,就是男方女方一对一比着往箱子里扔钞票。
早先,兴化农村人的手头富裕的不多,“长高”也就象征性的,双方把礼数尽到了即可。也有家中殷实,想争脸面的,双方一次比一次放得多,最后争得各不相让,误了轿子船启程,这时只有资深的长辈出面打圆场,方才罢手。
这“长高”的箱子,其钥匙之重要,不言自明。这钥匙,多半由喜妈亲自交给新娘子。这里头,就不免有表面文章矣。娘家“长高”压箱子的钱,望招或回门时便会回到父母或哥嫂手中。新娘子这点儿小动作,新郎官自然是视而不见。
除去“捏锁封儿”之外,喜妈要为新娘子头上上凤冠盖花巾,这时,新郎官又得给喜妈包“上头”封儿。新娘离家出门前要和新郎官一起拜别“天地君亲师”,此时,新郎官要再包一个“抱轿封儿”,给女方家抱新娘子上轿子之人。
这“抱轿封儿”谁拿,一般来说,不是父亲,便是兄弟,没兄没弟,舅舅也可代替。这一做法,目的是为姑娘日后回家留个理由。毕竟姑娘出嫁时,硬是被抱上轿的。
当新郎官口袋里的“封儿”包完了,轿子船也可离岸矣。返程之前,撑轿子船的要在女方家附近河面上连打三转,叫“风车位子”。说是让姑娘转得不辨方向,断了回家的念想,一心一意到婆家生儿育女过日子。这一招,是对着女方家给姑娘留后路而来的。
此时,新郎官家里,正翘首以盼,等着给一对新人拜花堂呢!那将是整个婚礼的高潮,该有一番怎样的热闹与喜庆哟!
时至今日,我都很是感慨,我的那些乡亲们在苦涩贫瘠的日子里,把原本极其寻常的婚嫁之事,张罗得有声有色,颇见波澜,十分了得。
叁
风俗,不仅与四季相连,亦与人的一生紧密相连。在我们那儿,一个人不论是呱呱坠地刚出生,还是饱经沧桑离开人世,都有着不少规矩礼,与之相伴。
早先,我们老家给予新生儿的礼遇是多重的。说实在的,那时民众中重男轻女现象较为普遍。以致于那些头顶上留着小辫子的小男孩,被人开口叫起来,都有“小八子”“小九子”,而在他们降生之前的姐姐们多半叫着:“盼弟”“招弟”“来弟”之类。
读者诸君还不要不信,在汪曾祺先生的名作《大淖记事》中,就有个年青的兴化锡匠,名叫“十一子”。诸位不要以为,汪先生写的是小说,虚构的。汪先生自己就曾说过,他写家乡高邮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有生活原型的。
说了这么多,是想告诉读者诸君,那时候给男宝宝和女宝宝的新生礼遇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小时候就有银项圈、银锁和银镯子。银锁是带银索子的那种,银镯子,又分银手镯和银脚镯。我的银脚镯戴的时间最长,直到在学校被同学讥讽,让我丢了大丑,才回家愤而将银脚镯撬断,结束了戴银脚镯的历史。
上面所述三种银器件,我的三个妹妹,只能拥有一件:手镯。这是我家的情形。更富裕的人家,银会变成金,即使不是全部都是金,也会有几件纯金的,譬如金耳环之类。如若家中条件不是太好,银会变成铜,铜项圈、铜锁、铜镯子。家中男宝宝佩戴起来,黄灿灿的,也是蛮好看的。
在给新生儿的礼遇中,有一样物件,不分男女,只要是新生宝宝都有。何物也?虎头鞋。
这“虎头鞋”,据说和观世音菩萨、红孩儿,以及一户李姓人家有关。此处不作详述。
不过,现在的寺庙中,但见观世音菩萨跟前的红孩儿,总是赤着一双脚。据说,他脚上原先穿着的那双“虎头鞋”,留给了李家之子。这也是给新生儿穿“虎头鞋”,避邪免灾保平安习俗之由来也。
“虎头鞋”,鞋头那老虎的两只眼睛大大的,炯炯有神,眉间绣着个“王”字,在各色绒线的衬托下,虎头虎脑,很是可爱喜人。
说到“虎头鞋”的制作,不得不说一说我们那儿的“口岸虎头鞋”,已经成为一项非遗产品,历经四代传承,有了120多年的历史。
其四代传承,遵循的是“母传女”模式。第一代传人章氏,清光绪初年生于一个徽商之家。章氏自幼聪慧好学,读诗书,学女红,尤其喜欢刺绣。嫁入叶府时,就有了一间绣房。这也为她日后刺绣“虎头鞋”提供了物质基础。年过九旬的章氏,耳不聋,眼不花,她制作的“虎头鞋”成了当地人眼中的“祥瑞”之物。
“虎头鞋”制作的第二代传人叶月英,在跟随母亲章氏学习刺绣的同时,还跟着当地艺人学习绘画、剪纸等技艺。喜欢钻研的叶月英,很快就将绘画、剪纸以及京剧脸谱艺术融进“虎头鞋”制作之中。她制作的“虎头鞋”,民间特色更为浓郁。
吴和生,“虎头鞋”制作的第三代传人。13岁便开始跟随母亲叶月英学习制作“虎头鞋”。17岁嫁到泰州口岸镇,同时也把祖传的“虎头鞋”制作技艺带到了口岸。至此,口岸虎头鞋这一特殊的民间产品便诞生了。
“口岸虎头鞋”,在其第四代传人邓小华手中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光大。邓小华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虎头鞋”制作技艺。与母亲有所不同的是,邓小华紧跟时代步伐,将“虎头鞋”的鞋帮和拷边由手工改为缝纫机加工,工效大幅提高。
在图案设计方面,邓小华融入了徽派剪纸与扬州剪纸艺术,增加了泰州地区百姓喜闻乐见的吉祥纹案,如“喜鹊登梅”、“荷花莲藕”、“麒麟送子”等等。她在“虎头鞋”制作过程中,非常讲究针数,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取“吉数”,寓意“双喜”、“五福”、“四四如意”、“六六大顺”之类,极富地方特色。
如今,邓小华已经把“虎头鞋”由单一制作,创新成为系列产品。仅在鞋面色彩上,就形成了“头双蓝”、“二双红”、“三双紫”三色系,迎合了民间有姑姑送三双不同颜色“虎头鞋”,保佑侄儿平安富贵之习俗。
这里值得交代的是,给“虎头鞋”订须时,一般在虎口两边各订6根“虎须”,寓意“六六大顺”,多的则在虎口两边各订25根,一双鞋合“100”之数,寓意“长命百岁”。
时至今日,小孩子“三朝”、“满月”、“过周”等重要时间节点上,亲友们都会为小宝宝送来一双双象征祈福纳吉的“虎头鞋”。毫无疑问,这“虎头鞋”,成了一个人生命最初时的装点。
【作者简介:刘香河,本名刘仁前,江苏兴化人,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协会员,泰州学院客座教授。迄今为止,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大家》《天涯》《钟山》《黄河》《西部》《雨花》《山东文学》《安徽文学》《朔方》《湖南文学》《长江丛刊》等发表作品400余万字。曾获全国青年文学奖、施耐庵文学奖、汪曾祺文学奖、中国当代小说奖、紫金山文学奖等。著有长篇小说《香河三部曲》,小说集《谎媒》《香河纪事》《香河四重奏》,散文集《楚水风物》《爱上远方》《生命的年轮》等多部,主编《里下河文学流派作家丛书》多卷。长篇小说《香河》被誉为里下河版的《边城》,2017年6月被改编成同名电影搬上荧幕,获得多个国际奖项。2023年9月,《香河三部曲》英文版、中文繁体版面世。】
↑发布: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尹玉峰
都市头条 北京头条 天津头条
上海头条 重庆头条 雄安头条
深圳头条 广州头条 东莞头条
佛山头条 湛江头条 茂名头条
惠州头条 江门头条 沈阳头条
抚顺头条 大连头条 锦州头条
鞍山头条 本溪头条 辽阳头条
海城头条 盘锦头条 福州头条
厦门头条 圃田头条 三明头条
泉州头条 漳州头条 南平头条
龙岩头条 成都头条 绵阳头条
杭州头条 宁波头条 温州头条
廊坊头条 嘉兴头条 台州头条
金华头条 丽水头条 舟山头条
济南头条 青岛头条 枣庄头条
泰安头条 青州头条 临沂头条
合肥头条 芜湖头条 蚌埠头条
阜阳头条 萱城头条 淮南头条
淮北头条 铜陵头条 安庆头条
宿州头条 滁州头条 黄山头条
六安头条 池州头条 亳州头条
巢湖头条 长沙头条 株州头条
湘潭头条 岳阳头条 衡阳头条
邵阳头条 常德头条 益阳头条
娄底头条 永州头条 武汉头条
南昌头条 九江头条 赣州头条
吉安头条 上饶头条 萍乡头条
新余头条 鹰潭头条 宜春头条
抚州头条 南宁头条 昆明头条
太原头条 大同头条 长治头条
阳泉头条 晋中头条 晋城头条
成都头条 雅安头条 乐山头条
资阳头条 绵阳头条 南充头条
临汾头条 运城头条 吕梁头条
朔州头条 呼市头条 包头头条
京港澳台世界头条总社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