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简历
袁红 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建材科技华山营销公司,从事财务管理工作。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散文学会会员,作协会员,航拍爱好者, 诵读爱好者。自2022年开始创作以来,在陕西《学习强国》、《陕煤集团“梅花”杂志》、《华人头条》、《西部网》、《铜川作家》、《中国散文网》、《陕西省建筑材料联合会》、《三秦网》及《陕西建材科技》公众号等省市级报刊平台,共发表散文诗歌30余篇。曾荣获陕西《学习强国》征文类大赛“三等奖”。
作
品
展
示
从梦境中看到的“真”
我常常在做某件事的时候,或者在某个场景、说某句话时,突然在大脑的深处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划过,心脏的神经也被无形的手牵动了一下,那感觉转瞬即逝,仿佛并未出现,可我却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好像这个场景在以前的某个时刻预演过一样,只不过现在以事实形态出现了。
掐掐自己的手指,钻心的疼痛直达心脏,不是梦境,是真实的呀。
但是明明这是自己第一次接触的地方呀!
这种情形很多,而且这不是我一个人独有的奇遇,讲出来常常有人同声附和,皆有同感。
是在梦中或是平行时空出现过吗?我不得而知,也不可置否。
近几年来,这种情形出现的频率和清晰度犹如繁星一般:密集而明朗,以至于侵扰了我这长期以来自认平凡的心,以为自己真的是达到了古人所说的“四十不惑”的清明地步了,以为自己得到了“孔老庄子”的眷顾,要隔空“指点”一二,开启我这迷蒙混沌的心智和灵感。
我决定用《士兵突击》影片中许三多的“不放弃”的精神,借“清华四大导师”赵元任的智慧,以及我本人亲身的“梦实”转换,去对这般境田一探究竟。
我也刻意留心并检验了这一既严肃又趣味十足的过程。
犹记儿时,每每遇到自己喜欢或想要的事物,就会冲过去拉着母亲的手指,两只手同时拉着她并晃动身体,捏着嗓子撒娇:“妈,妈妈,嗯哼……”,如果得不到回复,便会使出“十八般武艺”,不达目的不罢休。
母亲被缠的实在急了,高高的扬起了手,却迟迟并不落下,而小小的我很快从母亲眼里看到了笑意和不舍,借着这无限的宠爱更加的肆无忌惮。这时母亲总会柔声说:“睡吧,做个好梦,明天就会实现的”。我,对母亲的话深信不疑!
到了每个儿童的节日,同学们要穿上白色的裙子演出,一张张小脸闪着光:“我有,我有……”。
我知道,我没有。是的,我没有白裙子,虽然明天要演出,可是,我一点也不着急。
放学后,我告诉母亲:“我们明天学校演出,要穿白裙子”。母亲带我去了商场,一条白裙子20元,40年前,父亲每月的薪水不到100元。母亲一言不发,带我回了家,晚饭时母亲叫我,我并不理她,只是流泪。母亲抚着我说“睡吧,做个好梦,明天会好的”,我不知道会怎么好,却还是听母亲的,钻进被里睡去。
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故“梦”并不是虚幻的,它本是有来源的,是有成化基础的,却并不以人的意志为显现,它只顾自个调皮的“随风潜入夜,入梦细无声”。
也不知过了多久,睡梦中一片汽雾中隐隐看见母亲的背影,低头在专心地做着什么,我抬头努力想看清楚,模模糊糊一件白色的轮廓在眼前晃了一下,母亲回头对着我莞尔一笑:“看……”。我翻过身去,看见穿着漂亮白裙子的我在同学们中间跳跃着、旋转着、欢笑着……,梦境还在继续。
再睁开眼时,半昧半醒中,阳光刺的眼球生疼,待适应了再看房内,清楚的看到母亲的背影,低头着头伴着“咔哒咔哒”的声音,身子前后一晃一晃的,“妈”,我咕噜了一声,母亲回头看见我灿然一笑:“好了”,扬了扬手中那新鲜至极的白色衣裙。
在白裙撞入眼睑的刹那,我心里是欢喜的,脸上是想笑的,可是眼泪却流了下来,模糊了视线。
慢慢地眼前的境象和晚间的影子重叠在一起,突然间感到无所适从且心慌不已:啊!是梦吧,成真了!
儿时的“梦想”总有母亲全身心的替我们守护,倾尽全力地完成。我们的“梦想”是一句简单的话,一个随意的要求,一束可以随时放飞的气球,不需亲力亲为,随手拈来。
长大的“梦想”,没有母亲的帮护,却是要需自己一步一个脚印、拼尽全力去实现的。想要学有所成,需“头悬梁,锥刺骨”;想要出人头地,需“吃的苦中苦”;想要攀登高峰,需“披荆斩棘”;想要获得友谊,需“以宽待人,以严律己”。
人常说:不要做“白日梦”。只一味的空想,是决不可成事,成大事的,如若只沉溺于梦中虚幻的“假我”,而不愿笃行现实的“真我”,那么人生活着的根本又如何实现呢?
“人生如梦”,古人先贤却一直告诫我们:“南柯一梦终须醒,浮生若梦皆是空”。
“梦想成真”,是每个人都祈祷并希望的吧!那么,不要忘记“真我”的存在,毅然决然的出发吧,找寻“真”的所在。
霰雪,近了远了
清晨推开窗,一股刀剑般的冷气扑面而来,撞的人不免连连后退,像极了武侠剧中的气功,使人不由的缩成一团。
此时的窗外,虽寒冷彻骨,却也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以抚慰人们在大寒过后,接连零下温度时,即将快被“冰冻”起来的身心。
天空先是下了一阵绿豆大的“冰粒”。与雪的无声无息不同,它落在身上、草间时发出“沙沙”的轻微的声音,人们都怕打扰它似的行走时、交谈时都低声悄悄的。
俯身看时,发现它们是一粒一粒的,不像雪花那般蓬松,它与雪花,就像一颗米粒和一片柳絮的区别。它又不似“冰雹”那般透明坚硬,跟“冰雹”相比,它充其量只能叫“软雹”。如果你凑近它仔细观察,它是白色不透明偏球形近圆锥的形状,轻捏即碎。
知道吗,它还有一个很美且我们不常听到的名字—“霰”,读音xian(四声部),又叫“雪丸”“米雪”,米雪这个名字,不仅让我想起一个美丽的女演员,明朗可爱。
如果这时你用碗去接住“霰”,那如仙乐一般清脆叮叮,晶莹洁白且粒粒分明,我会以为那是从天而降的“仙米”,是上天赐于人类的罕见的“礼物”吧!
提起“霰”字,大家一定会想到张若虚的那首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的绝美诗句。意思是江水曲折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原来不常见的“霰”以文字描述可以这样美,细微之处见其美,精妙之处见其真!这也可以窥见古诗与国画一样,我们以为是抽象,却知皆为写实。
不到一个小时,霰便细碎的铺了一地,与雪有一种异曲同工的美,但是感觉更冰冷一些,密度更大一些。
我想这也是它比雪先到的原因吧,使云层不能“承受其重”而降落,伽利略的“重力加速度”原理也可体现一斑。这些自然科学现象在自然界中一直都存在的,只待我们人类去发现并证实。
我捧起这些“细密的雪珠”,不禁为之狂喜,又留恋不已。喜的是通过它我可以与张若虚“同淋一朝霰,共此一白头”,体会千年前的那一场与“霰”的浪漫约会;恋的是此刻它伴我如此之近,却又难得一见,转瞬即逝。
因为,它是雪的“先令官”与“探路者”,它的到来,预示着雪的紧随其后。
当你还没从霰的美妙恋曲中抽离出来时,雪花已如期而至,天空中霰也就无影无踪了,只留大地上的一丝回音,萦绕不去。
霰只随雪而来,伴雪而去,这是它的使命,唯一且专一,对于雪来说,有了霰的陪伴,冷寂漫长的天空之旅不再孤独,也是雪的召唤,使我们人类得以亲近大自然赐予的这份弥足珍贵的礼物。
这纷繁复杂的社会扰乱了人类那颗曾单纯专注的心,就像浮萍一样无依无靠,随波逐流。霰的“唯一”使我想起“水稻之父”袁隆平那常年始终如一的坚持,正是袁老用他“唯一”的使命造福人类;霰的“专一”使我看见“时代楷模”董宇辉那授业解惑传播文化的专注,正是宇辉用他教书育人的专一感染大众,掀起读书热潮。
此时此刻,在雪的拥抱下,霰像个乖巧的孩子,藏在雪的羽袍里,慢慢恢复了它最初的样子,水一样浸入了大地母亲的脉络,一去不返。
霰,来了走了。
霰雪,近了远了。
慕然回首,我已白头,那霰那雪却在灯火阑珊处!
咬文嚼字,话“小寒”
说 文
“听众朋友们,预计本月6号“小寒”节气前后将有冷空气来袭,我国大部气温将下降,中北部局地降幅可达10-12℃,伴有小到中雪,局部大雪,请及时做好扫雪保暖防冻工作……。”广播里传来主持人清晰柔美的播报声。
此刻,微闭着眼沐浴在冬日暖阳里的我,正在感受眼膜里那一片橙红暖色及周身笼着的暖意。当听到“小寒”两字时,虽是置身于正午10℃的阳光下,心底里还是感受到了一丝丝寒意,睁眼瞧时,阳光也恢复了清冷的黄白光。
当下,时令节气和科学预报皆服务于大众生活。科学预报是及时性的预报,时令节气是延时性并永久性的预报,这是古人携手现代智慧的完美结合与发展演绎,相辅相成强强联合,为自然万物,尤其是人类打响了“指令枪”,吹响了“预警号”。
如今,科技的狠活与古老的黄历并肩而行,发出各类预警,造福人类。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突如其来与不期而至,让人手足无措,慌乱不已;按部就班与如期而至则使人安之若素,坦然自若;人生就是预期与规划,按照预告的提示有所准备方可快意圆满。
小寒,亦是如此。预示天寒地冻,冰天雪地的到来。万物皆备!
解 字
小寒之“小”,甲骨文中释义:物之极微也,书写为三个小点“”。《易经.泰卦》:小往大来,吉亨。这里的“小”指的是小寒之“阴冷”,对应着它之后的大寒至“极冷”。顾名思义,小寒的气候特点自然是冷,但是还未冷到极致,故名“小”。虽说还在“小”的阶段,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历经一侯雁北飞,二侯鹊始巢,三侯雉始鸲,而趋于极度酷寒的方向—由小而大的“大寒”。就像“小”孩子,成长是一个逐渐成熟强壮的过程,历儿童、少年直至长“大”成人,身体智力达到顶峰。人类机体与自然万象虽相隔万里,却也殊途同归,真是奇妙!
小寒之“寒”,许慎说“寒”的本义是天寒地冻的“冻”,是冷之极的意思。金文的书写是:在屋里有一个人,但脚下踩着冰,故只能蜷曲在草堆里御寒。令我好奇的是,这个“寒”字时含有“人”的笔划,没有动植物们吗,造字之人忘记它们了吗?当走到户外,看到河面上白茫茫一片且花纹奇妙的冰盖时;当看见冰面芦苇丛中水鸟搭的窝时;当透过冰层看到鱼儿自由自在的巡游时;当看到哺乳动物们躲藏在洞穴里时……。我心中有了答案:“寒”字里的“人”是包含世间万物的,陆地上的万物是立着的“寒”字,水里地下的万物是倒着的“寒”字,它们在冰下看我们,犹如我们在冰上看它,不是吗!博爱且有容乃大的学者们怎会遗忘这些可爱的精灵呢?
寒字下面的两点,“冫”在古文中从“冰”字,是“仌(bing)”的会意字,你会发现,带“冫”偏旁的字多为表示“寒”的意思。如:冬、冷、冻、冰、冽……等等。深究其中奥密,才觉排字造首的先人学者们真的太智慧太周到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辈真是学无止境,要学而时习之。
仪 式
值此“小寒”,于农历十二月合,称为“腊”。借“小寒”时节,在“腊月”的弯弯小船里,捧着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细细咀嚼着烟火气息的“腊肉”,欣赏着檐下串串诱人的“腊肠”,鼻尖蹿来阵阵沁人心脾的“腊梅”的幽香,随着飞舞的雪花旋转,旋转……。洒落山川河流。来吧!让我们用满满的仪式感与“腊氏”组合来过“小寒”,小寒虽寒,望春则暖。
值此“小寒”,以诗为证,愿君冬安:
天寒地冻暖人间,落梅赏雪凭江栏。
游子依依需当归,芦草苍苍小寒天。(原创)
回首已是“小寒”天,广播里传来天籁之音暖人心:“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愿你天黑有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