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俩位函授老师
文/尹祖泽
说起老师来,我就想起曾经教授过我写作的俩位函授老师。他们一位叫聂鑫森,一位叫樊庆荣。俩位老师我不曾与他们见过面,但他们认真负责地批改我的每篇作业,给予我写作上的热心辅导,让一个初学写作的我从不懂写作到懂写作,终至写出了作品,并喜欢上了写作,并能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孜孜不倦的教授。时隔几十年后,我对俩位老师的写作教授仍然怀念在心。
我是一名建筑工人,因为喜欢文学,曾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订阅过《人民文学》《散文》《散文选刊》三本杂志。这三本杂志增强了我的阅读兴趣,并提高了我的文学欣赏水平,也促成了我写作欲的生发。我曾在1983年的某一个夜晚,乘着创作灵感的喷发,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写下了一篇散文《小溪》,撕下来寄给了当时的《个旧文艺》。不曾想3个月后收到了样刊,我写的《小溪》刊发了,这对我是一种促进和激励的推动力呀。有了第一篇处女作发表的成功,并不等于我已经具备了写作的能力,后续的投稿却“泥牛入海无消息”。有写作的热情,但又不知道怎样写好文章,让编辑看得上眼,这是当时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刚好《人民文学》在1986年第10期刊尾登载了《鲁迅文学院》招收函授生的信息:文化程度不限,只要热爱文学,有一定的写作基础,均可报名参加。1987年我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鲁迅文学院》的函授写作,每月寄一篇作业交给函授老师批改。
我的辅导老师是作家聂鑫森,他是一个极其负责任的老师,对我寄去的每篇作业,他都认真的修改;标错的标点符号、错别字、用词不当的地方,他都一一改过来,末尾还写下中肯的评语。看到满纸是红笔的圈圈点点,我为自己的草率写作感到汗颜,也被老师认真负责的批改深受启发;端正了写作态度,字写得规整清楚,尽量避免错别字的发生。我的一篇《喝茶》的作业被老师看中,他回信嘱咐我舍去前半部分对“喝茶”的叙述,加强后半部分对“家乡茶”的讲述,并建议我将题目改为《家乡茶道》。我按照聂老师的建议,把稿子重新修改了三遍,然后寄给了老师。老师将我的习作《家乡茶道》推荐给了鲁迅文学院的函授刊物《学文学》。1987年《学文学》第五期发表了我的《家乡茶道》这篇文章。老师还就我的这篇《家乡茶道》写了短评,题目是《散文的随意性及其它》。在这篇短评里老师肯定了《家乡茶道》写得好的一面,也提出了文章的薄弱环节和不足之处,总的来说是基于作者的“稚嫩”以及对茶文化的了解不深,以至于使文章不“丰满”,略显“单薄”等评语。重读自己的《家乡茶道》,又对照老师的短评,使我认识到写作者的知识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有多厚实的知识积累就能写出多厚实的文章来。所以加强了阅读,丰富自己的知识“仓库”,是当务之急。
一年的函授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明白了写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心”创作过程,其中有苦也有乐。苦就是动脑筋思考而不得要领写的“生涩”、冲不出“围城”的烦恼;乐是灵感的喷发,一发而不止的倾泻,转变成流利文字的过程,自我欣赏,其乐融融。不过,写作的快乐是第一要素,它促使我参加了第二年的高级班的函授。
1991年我又参加了《人民文学》的函授写作。我的函授老师是樊庆荣教授。樊老师也是一位极其负责任的人。对于我寄去的每篇作业,他都细心批改,病句改过来,写得好的句、段用红线勾划,并给予鼓励。我的一篇题为《大本曲记》的散文,樊老师看后觉得写得好,写了推荐信给他认识的一位编辑,并嘱我将原稿及他的推荐信一并寄给那位编辑。我照樊老师的交待寄出了稿子。很快,我就接到了回信及退稿,那位编辑说他已退休不再管编务,并指出稿子没有“新意”。退休了不管编务能理解,但对没有“新意”之说,我始终困惑。后来我将《大本曲记》投寄给了《中国民族报》,结果在《中国民族报文化周刊.品味》版头条刊出(占了三分之二的版面),并配了大本曲演唱的照片。我还有一篇题为《一条围巾》的作业,经樊老师修改后推荐给了“学刊”,但学刊给退了回来,理由是稿子多,排不上发表。樊老师知道后很是生气,问我为什么不“据理力争”……从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樊庆荣老师对学生作业的刊发是极其重视的,因为一篇习作的发表对于初学者来说,是促进创作热情的推动力。基于培养写作者的责任感,樊庆荣老师对我的写作函授起到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作用。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我的一篇题为《水塘》的作业,得以在《人民文学副刊》上发表。这对于我来说是极大的鼓舞呀!它坚定了我继续写下去的信心:不管写作的道路多么艰难曲折,我也要走下去!
经过多年努力地写作,我已经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了二百多篇文章,这于我来说是一种辛苦劳作后的收获,我珍惜我的“劳动果实”,但我也不会忘记将我引上写作道路上的两位恩师——聂鑫森老师和樊庆荣老师。

作者简介:
尹祖泽,白族云南大理州作协会员。喜欢阅读写作,在《中国建设报》、《中国劳动保障报》、《云南日报》、《民族时报》、《春城晚报》、《东南早报》《精神文明报》《大观杂志》《大理文化》《白族杂志》《回味大理》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