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次终生难忘的南下求学路(四)
文/刘忠

一个多月过去了,大学的学习也基本进入正轨,对于南国桂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也逐步适应了。今天终于收到老家娇滴滴写来的家书,两封来回的信足足走了三十三天!终于知道家中的近况了,着也让我一颗久悬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因为我在高中时是学理科的,考上了工科大学。我在高中时数学、语文成绩都很好!当年考上桂林冶金地质学院的莘莘学子们,高中全是学理科的,绝大多数的语文成绩不如数学好。但对我来说,比较擅长写作,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写作,一直到高中毕业,我写出的文章都是老师在课堂上读给同学们的范文,每周两堂课的作文课,我一直都是一堂课就把作文写好了。这在工科大学还是比较占优势的。记得刚到大学不久,我就在《桂林冶金地质学院院刊》及《桂林日报》上发表了不少豆腐块儿的小文章,因此就引起了院系有关领导及学生会主席的关注。不久后,我就成了《桂林冶金地质学院院刊》编辑和《桂林日报》的特约通讯员。大学里每天早中晚都要进行广播新闻及通讯报道,我又被大学聘为院广播站特约撰稿人,每周需要向大学广播站报送一篇通讯稿,体裁不限。因此,在大学里我就成了同学们比较公认的“才子”!

我是北方遥远的落后贫瘠的小山村出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大学生活。上课认真听讲,下课独立完成作业,不明白的问题就问老师及课堂辅导员。在大一的期末考试中,我的《普通地质学》得了八十四分,名列全系第一名(满分一百分);《高等数学》得了九十六点二分,最高九十七分(满分一百分),名列全系第二。
每当我写的文章发表在《桂林日报》上或院刊上,都会受到部分稿费,五元、十元、十五元、二十元不等。同系、同班的学友们就吵吵嚷嚷着要我请客,表示祝贺。我就用微薄的稿费收入给他们买几张课间餐的煎饼、饮料等,至今回想起来也是一种快乐的享受……
深秋的一天,我们在《普通地质学》老师的带领下,坐上大学的校车到桂林市辖区西北方向的漓江边实习,距离桂林市大约七八十里的路程,是漓江边的一个村庄附近。实习的内容就是河流的转向、拐弯、河床的冲刷、侵蚀等,由于受地球的公转、自转、地心引力的影响,所有的河流都是弯弯曲曲的,没有笔直的河道,除非人工硬性干预。

到了村边,发现十多个小男孩儿正在漓江边戏水,看见我们从大客车上下来一群人,小男孩儿们都是裸体玩儿水,可能是因为害羞的原因,我们还没走到他们跟前,就像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鱼,全部扑通扑通跳入了漓江,并且都在漓江水中倒立着,围成一圈圈,每人只露出两个小脚丫,一圈圈小脚丫来回活动着煞是可爱!那时没有相机,假如现场拍下来,一定是很不错的一种视角享受!我们到了漓江的两岸,一位老大爷划着一艘老旧的大木船,把我们一块儿送过漓江到了东岸,实习老师给付了船费。我们到东岸边走边观察,老师现场给我们详细地讲解了实习的内容。中午时分实习结束后,又让老大爷把我们用船用到了漓江西岸。那一群戏水的小男孩儿一个也不见了,估计他们也回家吃午饭去了。然后大家从校车上拿下来带的中午饭菜,吃完饭就沿原路返回了大学。
我是北方的旱鸭子,因为故乡没有一条河流、湖泊,所以不会游泳!在桂林生活学习的时候,有时下午放学后,几个同学出去散散步,走到离大学不远的漓江支流小河边,看到有人在小河里撒网粘鱼,有时碰到他们正好收网了,我们就过去帮助他们捡鱼,这也是一项比较有意义的活动。

记得有一个星期天下午,我们几个同学到漓江边散步,看到漓江里有一对年轻的夫妇在游泳,两个人边游泳边拉着一个像北方秋收筛粮食的筛子,里面放着他们的小孩儿,我估计那个小孩儿最多四五个月大,在他(她)爸妈的呵护下,在筛子里像一条鱼一样地有模有样地游着……怪不得南方的孩子们水性都很好,原来从一生下来就在水里泡着……
一次,我们系的同学们一块到桂林市东郊的一条公路旁义务植树,大家正在挖坑浇水时,突然从草丛中窜出一条很长的蛇,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只知道他是蛇,有毒没毒都不清楚。南方的几个同学一看,马上就知道是什么蛇,用铁锹几下就把这条蛇打死了,他们说这是一条毒蛇,一旦咬伤了人,不及时治疗,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因为我是北方人,没上大学之前,连水稻都没见过,桂林一年四季都在种菜种水稻,我们大学在桂林市东郊,出了校门往东北方向走,也就是一公里左右,就到了大片的水稻田里,有时看到农民伯伯阿姨插秧,拿上一把秧苗,倒退着插,站在半腿深的水里,一株一株倒着走插,看到他们就很辛苦。
我越来越发现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只要想干活,一年四季都不闲着,他们无论干什么事,表现的都很大方,特别是女孩子。当时我们大学校园里,有几个旱厕,有几个非常漂亮的女孩子,年龄也就和我们差不多,甚至比我们还小,十八九岁的年纪,每人挑着一担大木粪桶到厕所背面用比较大的掏粪勺子从粪池里舀粪水,装满粪桶后再在粪水上面放上两片大的芭蕉树叶,以防粪水乱溅,担起粪桶,还边走边唱着流行音乐呢!我真佩服他们的勇气,假如是北方我们家乡的年轻女孩儿,一定不会干这样的脏活累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