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稿融汇:韵芘胡桂芹
社长林耀平先生投稿授权发布
林耀平先生扣人心弦的林耀平长篇自传《我的经历 无法复制》第四部之《思思农耕》
思思农耕
作者:林耀平
第三部讲的是“朗朗书声”。一句话: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因主客观原因之故,没学到太多的东西。
我高中毕业后回到老家务农。实际上,自读书前至当兵之前,我一直都在“务农”。讲到“农耕”,我的经历大概是三个阶段: 一是上小学一年级前;二是一九六四年九月从一年级到高中毕业的在家里插空务农;三是从一九七三年七月至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在生产队真正拿工分务农。
上小学前不满六岁,怎么务农?俗话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放在学龄前儿童身上有点不妥,但稍微改动一下就恰当了,即: “穷人的孩子早干活。”实际上,我四岁开始就跟着爷爷放牛了,一般情况下,我用绳子牵着牛在前面走,爷爷拿着烟袋和打火石、纸棉在后面走。“打火石”和“纸棉”这两样东西,年轻一代恐怕听都没听说过,就是一种能擦出火花的特有“石头”,用铁片或刀片使些劲去划,能划出火星来。划之前,搓成圆圈的棉纸在家里先烧一下另一头,熄灭后用小竹同套上,到想抽烟时将纸棉放左手的内掌露出一点点与火石同等高,然后用铁片使点劲划火石,让火石的火花把棉纸点着。这个东西挺管用的,可以代替火柴,因为毕竟一盒火柴也得花两分钱哪。那时候的两分钱也挺管用的,可以买两颗糖或一根冰棒,一分一分积攒起来,八分钱就可以买二两米粉吃了。那时候想吃一碗米粉就相当于现在去酒店吃一餐大餐似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时候放牛都是一天分两次,等于让牛—天吃“两餐饭”一样,每次约两个小时,早上一般七点半至九点半,下午一般是四点至六点。当然了,时间是不固定的,冬天与夏天更会有区别了。
读小学前,我放牛大概有一年半时间,其他的事都忘记了,唯独有两样东西印象深刻: 若有多名孩子在一起放牛,常常会一边放牛一边打牌,不是随便玩,而是要赌输赢的。小孩子都没钱,赌什么?就偷家里的火柴出来赌: 一根、两根、三根地赌,赌到一盒火柴输完为止。
在这里需要告诉大家的是: 我是不赌的,但我看,看谁输谁赢?这里面真有耍赖的。由于我不赌,特别是我在我们村里面的同龄人里算是个“头头”。这里好像是一种遗传?一种习惯?一种自然形成?还是一种家族背景?说不明道不白,反正同龄人喜欢听我的。往往我说一句话就管用。
另外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就是吹树叶了,即: 用树叶吹奏歌曲。这个“技艺”,我真的在五岁多就学会了。俗话说: 会者不难,难的是不会。我们全村的同龄人、包括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们也想学,但没有一个学会的。这种“技艺”,只要会吹了,就永远也不会忘记了。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 “人生在世,安身立命,要有拿得出手的东西。”这个“拿得出手的东西”就是: 别人有的你要有,别人没有的你还有;别人懂的你要懂,别人不懂的你还懂。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年代永远处于不败之地。
写到这,我又想起吹树叶的事来。当兵时除了领着全车厢四十多人唱歌外,我还给大家吹树叶演奏歌曲,一路欢歌,所以让接兵团的领导个个“盯上了”。刚刚又想起退休后我与申冬生同志一起在桂林市高新七星区老干部“春晚”会上用树叶和笛子表演《映山红》的事,受到区“六家班子”主要领导和离退休干部的赞许,个个开心快乐。这些就是所谓的“拿得出手”的东西,无论是“雕虫小技”也好,还是“蜚声海外”也罢,只要你有,别人没有;只要你懂,别人不懂的东西,这就是好家伙。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务什么农?在小学阶段课余时间及周末,主要还是放牛,或者在家里帮爸妈煮饭。
我忽然想起第一次煮芋头丝饭的事,还真的很搞笑。大概在六七岁的时候,一个周末,本来我在田里跟着妈妈她们在学插秧的,到了下午近六点了,妈妈对我说:“你别在这玩了,回去煮芋头丝饭吧。”我痛痛快快地走了,过约四十分钟后,我又去找妈妈,并告诉她:“芋头丝饭煮好了。”她问: “你是怎么煮的?”我说: “放米、放芋头丝、放水一起煮呀。”我妈一听急了: “这饭怎么吃呀?”煮芋头丝饭还真有点技巧、有个先后顺序的: 先淘干净米,放适量的水,水不能多,也不能少,待把米和水煮开后打开锅盖,然后将芋头丝放进锅里的另一边,并且把这边的米用芋头丝赶到另一边去,然后用勺子把另一边的米将芋头丝盖住,等于用米把芋头丝包裹住一样,这就是煮头丝饭的关键一步。至于放多少芋头丝,全由主人把控,一般讲,米与芋各一半为佳,当然四六开、三七开也未尝不可。放完芋头丝后盖好锅盖,用小火再煮几分钟到十分钟就行了。熄火十五分钟左右,一锅极具浓烈芋香味、让你直流口水的芋头丝饭就大功告成了。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更多的“农作”是挑水给自家种的蔬菜或西瓜、香瓜、烟苗浇水,尤其夏与秋季节,雨水少,浇水的任务非常重,是下午放学回家后及礼拜天做得最多事,也常常去江边的泉水井里挑水回家用。我们全村人都吃这口泉水,它是冬暖下凉的泉水,是恒温,长年四季的水温在二十度左右。因此,当三伏天时,它的水是凉的,凉得让你舒舒服服;当三九天时,它又是暖暖的,暖得让你温温馨馨。真的美极了!
高中毕业后,我于一九七三年八月一日开始正式在生产队务农,为家里赚工分。我高中毕业后,我就谋划好了:选择八月一日作为正式参加生产队的农业活动,为家里赚工分。那时候的工分计算是这样的: 大人每出一次工记3.5分,一天出三次工,即: 满分10.5分;而刚刚参加劳动的十八岁以下年轻人每次是2.5分,满分共7.5分。尽管每次出工都比大人少1分,但都是统一的规定,那是没有办法的事。
回到我选择“八一”这天出工的目的,因为这个日子太有纪念意义了: 它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建立新中国,而于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在南昌举行的武装起义,史称“南昌起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日。我选择这一天出工就是想参军,尽管我家里没有任何“底子”,没有任何关系,但我必须争取。果不其然,我于一九七四年十二月五日经桂林市人民武装部批准入伍,成为了空军部队的一名战士。
再回到当兵前的半年多务农。虽然那时刚满十六岁,但什么活儿都干的: 学犂田、学插秧;种红薯、种芋头;种辣椒、种藩茄;挑牛粪、撒谷种;种菜、浇水等等,反正什么都学,什么都干,什么也都学会了。
生活在农村老家的十七年多时间,让我太懂得劳苦大众的苦和累了,让我真正品尝到了在死亡线上挣轧、刻骨铭心得痛处了。那真是:
幼小艰辛磨筋骨,
感恩父母养育苦。
春夏秋冬全民志,
新的时代呼与鼓。
过不多久,我从稻田里爬出来,冲干净了腿上的泥水,换上解放鞋,走进了军营。
故事多多。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林耀平先生简介
林耀平,男,一九五七年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政法专业毕业,高级政工师。出身草根,从军二十六年,其中任团政委六年,空军上校军衔。转业后任副县长,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分管公检法司十二年,在团、处级领导岗位上工作二十六年。长时间从事“党、政、军、警、民”工作,具有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在职时现场成功处置、化解多起涉及人命关天的大事,被百姓誉为“人民好公仆”,现还收藏有锦旗。现任桂林市职工大学客座教授、桂林市红色学院导师、桂林市国防教育研究会讲师团团长、桂林都市文学社七星分社社长、桂林都市军旅文艺社社长、多家文学社荣誉社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是桂林市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和七星区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喜欢写作、体育、文艺和教育。发表文章一千多篇,其中80%以上发表在省部级以上刊物或媒体。著书、主编十三本,共计三百八十多万字。其中,退休三年出自己的书七本,超过一百三十万字。十多年来在桂林市十五个县、区讲授儒道、读书、素质、法治、孝道等党课、思想教育课几百场次,获众多高度赞扬。一个村干部说:“我听了四十年政治课,没听过这么精彩的”。自二零二二年二月以后,每月都登上“二五财团”和“大华集团”讲坛,讲授“党声党课”和“传统文化”课,且场场精彩。在“二五财团”百期“党声党课”的授课质量评比中,技压群芳,勇夺第一,骄人业绩,非常耀眼。此外,为庆祝建党一百周年而独立撰写的《中国共产党在越挫越勇中走向辉煌》论文(4435字)获桂林市全市离退休老干部征文一等奖。目前正在撰写、发布自传体长篇《我的经历 无法复制》。
中国桂林都市文学社书画文七星分社 机构
社长:林耀平
终身荣誉社长:黄家城(桂林都市文学社总社社长)
荣誉社长:黄蓓蓓 徐文斌 文长海 敬新谱 韦天喜 龚志林
常务副社长:尚玉洁
副社长:涓涓溪流 李孔逢 李运德 巫兰 孙炎宏 李席林 徐新能 杨爱国 云横秦岭 覃滋高 吴律醒 苏平峰 桂太平 加阅 董芝 王瑞逸 张振球 张学超 王庆福 肖永传 韦天喜 唐奇芳 李文涛 赵荣新 隆光诚 廖家驹
顾问:蒋官军 周卡宁 雅兰 赵淬 王学志 随风 雅兰 东方 胡自立 唐祥玉 祁培成 周牧游
编辑:韵芘胡桂芹 敬新谱 苏平峰 吴律醒 徐新能 张振球 王学志 随风 东方 胡自立 唐祥玉 祁培成 周牧游 涓涓溪流 李孔逢 巫兰
责任总编兼审稿:胡桂芹(韵芘胡桂芹)
主播副社长:艳阳花开 老革命 虹 何伟生 宁卫 清风
主播顾问兼文学顾问:艳阳花开 虹 优雅的女人 一梦 清风 伊岚 山谷幽兰 张华 幸福的女人 美丽阳光 玫瑰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