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主播简介】
漫谈读书、写作与写字
作者:孙克顺
诵读:大梅
感谢大家听我在这里胡说八道,更感谢手机让我们穿越千山万水在此相见,当然,也因为手机我们不知不觉地流失了许多读书的时光。桌子上有一盘菜,我们就能安心地吃这一盘菜,如果桌子上有十盘菜,我想我们只吃一盘菜而不被其他九盘菜诱惑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手机的多功能诱惑力实在是太强大了,这是时代的潮流和力量,不可抗拒,但我们人类毕竟是有思想的有意志力的动物,应该能处理好玩手机与读书的关系,合理调配时间。
我为什么要将读书、写作与写字放在一起来说呢?因为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是文人的必修课,文人,现在叫做文化人。从人类的发展史来看,凡是优秀的民族都是喜欢读书的,譬如中国、俄罗斯、以色列、德国、日本等。(我为什么要把中国排在第一位呢?因为我是中国人,我觉得中国是优秀的民族,我也希望中国人都能热爱读书,我不能因为我不优秀就把中国排在后面。)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多读书,知识丰富、头脑灵活、文明懂礼、胸襟开阔、思想进步,定然比不读书的愚民更能胜任。我们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活到老学到老,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在这方面,毛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曾经说过:饭可一日不吃,觉可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我觉得毛的读书治学精神和态度是非常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的。
在学业有成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我们要继续保持良好的读书习惯,除了读一些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外,还要读一些其他书籍(尤其是文、史、哲、艺等方面的经典),读书时,遇到生僻的字词要查字典或百度,将音义标注在书上,因受启发而有了感悟,也写在书上,(在《毛硬笔书法》与《毛手书选集》等书中可以见到毛的一部分读书批注,写的极好,可资借鉴。)兴之所至,或许要编点诗词散文之类,至于计划、总结、论文等,更是举重若轻,挥笔立就。因为写字是人的脸面,而行草是最能表情达意与思维同步的书体,于是用功练习,日久有成。你看。读书、写作与写字的关系多么密切啊!
有些人爱看电子书,觉得方便省事,不像纸质书捧在手里沉甸甸的,但我觉得将书捧在手里的感觉就像捧着生日里母亲为我煮熟的一枚鸡蛋,然后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温暖而幸福……再用于右任风格的标准草书在书上面写点什么,沙沙沙——沙沙沙——沙——沙沙——纸笔磨檫的声音,像蚕儿在咀嚼着桑叶,像细雨在滋润着春花,更仿佛是我的笔、我的手、我的心在自由地舞蹈……
我每购得一本书都要写上藏书的编号、购买的日期和书店名称,甚至还要写上与我同行者的名字。友人赠书与我,还要请求他题字签名以作纪念。我也常常赠友人一些书籍,几乎每次都题字签名,以表我勉其用心读书之诚意。
有些书尤其是书法类的因为反复阅读,日久生情,就心疼手痒,用毛笔给题写个书签,如《泰山金刚经》等,像给孩子起个名字一样,不论好坏,总是喜欢的。
因为有些书摞起来看不到书名,为了区分,我就在书的侧面写上书名。
我所做的这些笔墨功夫无非是想加深我与书的感情,使我更加热爱读书。
大凡读书人都喜欢书签,那些读书时胡乱折一下某页以作记号的做法是对书籍的摧残和侮辱,我向来不用买来的单薄狭长的所谓书签,感觉太无趣,而是拿书画拍卖册里夹着的印有书画作品照片的请柬做书签,美观,大气,挺实,其中,放在《唐诗三百首》里的是一张正在化妆的美女图,(眉清目秀,红衫微敞,玉乳半遮,其性感之美简直可以杀人,因为我的功夫深,所以无奈我何。)宋真宗赵恒在《励学篇》中云: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个“颜如玉”说的就是她吧?我一看到她就想读书,一读书就想写点什么,少者几个字,多者几百字,与读书有关系的没关系的都写,从前爱往本子上写,现在大都写在书上,密密麻麻的,有一种借光出书的感觉。
写作,听起来挺吓人的,实际是很平常的事,写作就是人生,你过你的日子,我过我的日子,你吃山珍海味那是你的福气,我吃土豆茄子也很高兴,不能因为你的日子过得好就过,我的日子过得不好就不过了。我们把人生真实地写出来,哪怕点点滴滴,也是好的,就有价值,就有意义。刘亮程在贫寒落寞的《一个人的村庄》里品味出了诗意和乐趣:余秀华拖着残躯以惊世骇俗的诗歌(《我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与苦难的人世抗争;法布尔专注于昆虫几十年,写出了有情有趣的旷世奇作《昆虫记》。我乃平庸之辈,读书之余写点小诗、散文等,聊以自慰,亦可供他人消遣取乐,也就无愧于此生了。
关于写字,我没有什么高论,从初三自学草书开始迄今已有三十余年了,尽管我参加了国展,加入了中国书协,成了俗人眼里的所谓书法家,但平心而论,我,有高度没深度,怎么讲呢?上至秦汉下及民国,经典碑帖,多有涉猎,而于索靖章草、二王行草、鲁公楷书行书、髯公标草用功尤勤,可谓取法乎上,即有高度也,然克顺天性愚笨,于笔法、结构未能“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只取其大意,浅尝辄止,笔墨失于粗糙僵化,即没深度也。日本良宽法师最讨厌的三样东西之一便是“书法家的字”。我理解“书法家的字”让人讨厌的主要原因是笔墨僵化,我刚好在他讨厌之列。破除僵化的方法:一要开阔胸襟,二要博览群书。我天性拘谨懦弱,无法真正做到宠辱不惊,放荡不羁,那就多看点书吧。林散之先生说过:“光学写字,不读书,字写得再好不过字匠而已,写出来的字缺少书卷气。”由于我在临池之余,能静享读书、写作之乐趣,写字便多少还有些书卷气,侥幸徘徊于雅俗之间。
写字,要有平等心,如此才能写得好。中堂、横批、条幅、对联等大作品,或参赛或送人或卖钱,这是写字,随手签个名、写个便条,当然也是写字,你不能说它是鬼画符,也要好好写。正如白天上班或旅行,是人生,晚上睡觉做爱,也是人生,而不能说是畜生。见贵客譬如领导登门就炒几个硬菜鸡鸭鱼肉一应俱全,普通朋友来了就糊弄个小葱拌豆腐,以此分别心去写字,肯定写不好。你看毛的书信、文稿、批注、题字、自书诗词、抄古诗文等手迹,都是认真对待的,其中《红旗》杂志等报刊的题字甚至写了许多遍,这种严谨的态度和作风是值得每一个书法人、读书人和公民学习的。
我们写字,其内容通常不是书上的就是自己的,写书上的内容要反复读熟,不能看一字写一字,因为这样做不贯气,像骑自行车老掉链子一样,写字不贯气,血脉不通,即使单个字写得再好(其实看一字写一字没法造势,单字也很难写好。),也是僵尸;写自己的内容,则更要读书,(没有父母你从哪来?)生活固然是写作的源泉,但组织文字的技巧还是要从书中获得。书读多了读杂了,自然也就会写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今书法家不读书不会写作的几乎没有,陆机、王羲之、颜真卿、孙过庭、苏轼、黄庭坚、米芾、林逋、陆游、赵孟頫、文征明、唐寅、王铎、郑板桥、沈曾植、康有为、于右任、鲁迅、谢无量、毛、白蕉、赵朴初、启功等,既是书法家,又是作家(成就各有不同),天下三大行书:《兰亭序》《祭侄稿》《寒食帖》,既是彪炳千古的名帖,也是文学史上的名篇。
在读书过程中,我们发现名篇佳作,要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不尽兴,用笔抄之,古代文人都有抄书的习惯。为使字体与美文相匹配,就要发奋临池,在日日书写(临帖与自由书写)中逐渐熟悉笔性和笔法,将楷、行、草打通,形成自己的书写手段,如辽宁博物馆收藏的《恪法师第一抄》等敦煌遗书,大都是文书双壁的佳作。
鲁迅先生说过:生命是以时间为单位的,浪费别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今晚浪费了大家两个小时的时间,我着实有点诚惶诚恐,如果我的一些胡言乱语能激发大家的读书、写作与写字的兴趣并将三者结合起来,贯穿于生命的始终,从中感受生命的美感和乐趣,我也就感到欣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