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西教育各有明显的优缺点,总体看,我们的基础教育特别是理科平均水平高于欧美,欧美的高等教育特别是实验创新好于我们。
欧美教育个人至上,我们的教育之前是国家至上,现在是兼顾国家和个人。
多年来我们教育去行政化效果很不理想,建议研究教育怎样才能做好去行政化。
大学教师以回国留学生为主,能回国说明是爱国的,但高中生上大学半年思想就发生很大变化;建议大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近代史教育、世界史教育,使大学师生了解祖国、了解世界,从而更加爱国。
现在除了新疆、西藏,其余29省市自治区都已加入本轮高考改革,2021年7月教育部发布第三版选科指引后,高考3+3方案、3+1+2方案对于偏理的考生都基本变成了3+2+1方案,偏文的同学选择面宽一些。
第三版选科指引克服了改革试点过程中出现的弃考物理、弃考化学现象,保证了国家对理工科人才的需要,同时也给了考生一定的选科权。
教材分层是正确的,2017版高中课程标准中有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个层次,可选修教材至今人教社没有编写计划(据悉湖南写完了,但网上没有销售,可能还在审稿、校对过程中);理综、文综对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但这些年来我们并没有真正的综合,进入新高考实际宣告理综、文综探索结束;模块式教材打乱了理科的知识结构,新课标结束了模块式教材的使用;项目式学习提倡了多年,但一线老师工作压力很大,让一线老师开发项目式学习教材,其实就是一句空话。
恢复高考以来,我们高考有大批状元,竞赛有大批国际金牌,这些优秀人才的成就远低于我们的预期,“挖坑”与“拓展”值得研究;实际上,高三复习一年尖子生的进步有限,如果这一年尖子生自主学习感兴趣的专业,他们会有很大收获;如果有好的拓展教材、有高层次老师指引,尖子生的收获会更大。
绝大多数省市高中合格性考试只分“合格”与“不合格”,通过率几乎百分之百,合格性考试流于形式。
综评录取主要是631模式,即高考成绩和等级性考试成绩占60%,高校校测占30%,合格性考试占10%,入围后关键看校测。试点的几个省市许多高校校测环节只有面试,面试的权重太大了!
强基计划高考成绩和等级性考试成绩占85%,校测占15%,入围后能否录取关键看校测。在实行强基计划的39个高校中有16个高校校测只有面试,面试的权重太大了!
校测有笔试、面试和体测(一般体测只分合格与不合格),许多高校校测只有面试,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可以说这是明目张胆的腐败!
对此,我有4条建议:
1. 高中合格性考试分为4到6个等级;
2. 关于高中选修教材和高中科学教材国家招标,中标的出版社组织科学家、高校知名教授、杰出的工程师、史学家、文学家、法学家等编写;
3. 国家组织以高中选修教材和高中科学教材为考试范围的考试,简称“xk”考试,用这个成绩取代强基计划校测。
4. 高校根据合格性考试成绩、高考成绩、等级性考试成绩、“xk”考试成绩参考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综评录取新生,从而打破一考定终身,实现比较理想的招生模式即过程考核与综评招生。
另外,浙江的两考加快了教学进度,使中等生变成了差生,两考与减负矛盾,建议浙江取消两考;上海的赋分制有效分数只有30分,选考学科每周只有2课时,使得上海选考学科实际变成了全国倒数第一,建议上海向其他省市学习赋分制,尽快调整当前极端不合理的赋分制,使上海高中选考学科重回全国第一梯队。
每个人的先天禀赋是不同的,扬长避短可能成为杰出的人才,补短板可能使某一方面突出的同学变得平庸,实际上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用自己的特长在工作。高考是公平的保证,在高考的大前提下,怎样实现扬长避短?保送或自主招生这条路不通。建议语文、数学作为高考的必考学科(像考研一样数学分甲卷、乙卷、丙卷),理化生、史地政、音体美、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都是选考学科,由国家确定高校各个专业的选科要求,高校可以用3+3、3+1+2、3+2+1、2+3等各种方案综评录取新生,这样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理工科人才培养问题、人才多样性问题、一考定终身问题、减负问题、高校招生自主权等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了。
每年高考后我都做各地的高考物理试卷(共17份),其中,创新题、难题、压轴题都用微信做了分享,我觉得各地的高考物理试卷质量差异较大,同一地区的试卷质量也有波动,这17份试卷有的试卷区分度较差,有的试卷过于简单,有的试卷难度过大;选考学科上海、天津考60分钟,北京、山东、浙江、海南考90分钟,广东等8省市考75分钟,3份理综卷考150分钟;许多国家“高考”时间都很长,芬兰1天考1科,1科考6小时,因为考试时间短,信度、效度很难提高;特别是今明两年又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15个省自治区选考学科也要自主命题,考试时间也都是75分钟。为了提高试卷的信度、效度,要增加考试时间和题型种类,为了把试卷区分度控制在0.4左右,难度系数控制在0.50到0.55之间,试卷中的基础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要约为3:5:2;每个题都很好组成的试卷一定不是好试卷,因为这样的试卷难度一定偏大。建议国家和各省市自治区要加强对命题老师的培训,鼓励相邻省市自治区联合命题;选考学科考试时间统一为90分钟,同时增加试卷题型种类。
王学森简介:
天津市南开中学退休物理老师,海亮专家委员会、海亮云校物理老师,从事高中物理教学40年。曾在物理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究竟何时速度最大?》是与当时国家物理奥赛总教练联名发表的;是《高考物理压轴题全解》等教辅书主编;每年高考后都做全国各地高考题,今年已经做了已面世的16份高考物理试卷,其中创新题、难题、压轴题都用微信做了分享。自2018年6月发表《关于教改与高考改革的思考》开始,至今撰写并发表有关高考改革的文章八十余篇,有多篇阅读量超过四十万,有多篇文章被新浪、腾讯等转载。2020年9月10完成的《高考改革研究报告》,11月14日完成的《完善国家高考招生制度的10条建议案》被国家有关部门要去了电子版; 2023年11月10日发表的《如何提高大型考试命题质量及稳定性》,12月1日发表的《高考命题要培训、选修教材要出版、综评录取更合理》发表当天被国家有关要去了电子版;2019年11月发表的《能实现减负的课程设计与作息安排》被持有国务院聘书的教育专家转给了国家多个部门。
责编:华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