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冬至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冬至来临,出于好奇,翻阅查证了有关文献资料,查证、考究、探源冬至这个节气与节日,编纂此文,以供读者寻古猎奇,一探冬至的由来与趣事,以达传承中华民俗文化之目的。
一 ,历法上的节气与人世间的节日
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数九寒天从此开始。
历代的冬至不仅是历法中的节气,也是人间备受重视的节日。远在周朝,古人以冬至为岁首,即冬至日为一年节气的开始。周朝曾实行过以冬至月为正月。但后来在实行过程中发现诸多不合时宜的情况,故而修订完善了历法,形成了通用至今的历书。历书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书是中华文化中的璀璨夺目的明珠。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有了甲骨文记载的历书。至唐代,为防止民间滥印,唐文宗下令,历书须由皇帝审定,官方印刷。因此,历书也被称作皇历。皇历是百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年、月、日及节气等数据,还会介绍与农事、生活相关的知识。时至今日,皇历(历书)对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仍有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冬至正式成为节日,大约是在汉代。班固的汉书载:″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过了冬至,白昼渐长,阳气升,因此值得庆贺。《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择吉辰而后省事。" ,汉代在冬至日″百官绝事,不听政。″ ,即朝廷官员放假,不办公。到晋代,庆贺冬至日十分隆重。晋书记载:″魏晋冬至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 ,朝廷在冬至日要举行盛大的宴会,皇帝要接受周围藩国及百官的庆贺,其仪式仅次于正月初一过大年。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唐朝"诗圣"杜甫《冬至》诗描绘了这一盛况:
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
吹葭六管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
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
教儿且覆掌中杯。
杜甫将冬至日看成是一阳复生之开始,春天不久就要来到。冬至日,人们穿上刺绣的新衣,备酒设宴听音乐;水岸边虽然冬雪将至,但柳树即将泛綠;山中虽然寒冷,但腊梅含苞待放;大自然生机勃勃,并无乡国之差别。可想而知,在唐代,冬至节举国欢乐,君民共贺。
宋代的冬至节最为隆盛。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置酒备宴,祭祀先祖,官员放假,互相登门庆贺,如同过年。这一天,皇帝还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接受百官朝贺,礼仪隆重,俗称"排冬仗"。
二,祭天与祭祖
古代帝王都视自已为天子,每逢重大节日必定要祭天祷告,或祈求年成丰收,国泰民安,或献祭以感谢上天的护佑。冬至这天,历朝的帝王都要举行祭天仪式。《周礼.春官.大司乐》载:"冬至日,于地上之圜丘奏之。″ ;宋代的《梦梁录》卷六记载"最是冬至岁节,士庶所重,如馈送节仪,及举杯相庆,祭享宗禋,加于常节…此日宰臣以下,行朝贺礼。士夫庶人,互相为庆。太庙纩荐黍之典,朝廷命宰执祀于圜丘。官放公私僦金三日。东驾攒官朝享。″ ,宋代的祭天在太庙举行,太庙中建有圜丘,仪式就在圜丘举行。
明清两代皆在北京天坛祭天。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即一四二0年,至今已六百零三年。天坛中央为祈年殿、皇穹宇和圜丘。(现在天坛的圜丘则是用汉白玉砌成的圆形平台),东北为牺牲所,即宰杀牛羊猪等祭祀用的牲畜场所,西南为斋宫。祭天大典前三天,皇帝要在此宫斋戒。冬至这天,皇帝在文武百官簇拥下,从南棂门左口登坛,到第二层南面拜位站好,司赞人报仪程,恭读致皇天上帝的祝文。同时,冬至这天,还要大赦天下,释放一些罪犯,有些死刑犯也会在这天得以减刑。如遇重大灾难,如地震、洪灾、温疫、荒年,皇帝在这天要下罪己诏,检讨已过,以求上天减轻对人间的惩罚。
在民间,也有冬至祭祖的习俗,据《四民月令》记载:冬至日祭祖之礼同于元旦。至今,在台湾地区还流行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九层糕是用糯米粉捏成鸡、鸭 、龟 、猪 、 牛 、羊 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动物,用蒸笼分层蒸熟,用以祭祖,以示不忘祖宗。祭典后,同宗村民集体到祖祠中拜祭先祖。祭后,大摆宴席,招侍宗亲。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的感情,这种活动称之为"食祖″ 。广东人有"冬大过年″习俗,举家团聚,朝拜祖先之余,会大鱼大肉地吃一顿,以求来年鸿运当头,万事如意。长沙人冬至做霉豆腐,俗称"猫乳";泉州人称冬至为"冬节小年兜″ ,泉州有"冬节不回家无祖"之说,故出门在外,都会尽可能回家节谒祖。
三,冬至吃水饺,吃馄饨,吃赤小豆饭等习俗
民间谚语有:"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 相传冬至吃饺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医圣张仲景。东汉时期,张仲景在冬天回到家乡,看到许多人耳朵被冻伤,于是,他用羊肉、辣椒 、葱姜和一些驱寒发热药材食材制作了一种"驱寒矫耳汤″,施舍给乡亲们,为他们治疗冻伤的耳朵。这种面食形状象耳朵,汤中有多味驱寒通脉活血化瘀的中药。吃食喝汤,血流通畅,大补身体,冻伤的耳朵很快治疗好了。后来,这种面食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饺子。饺子不仅是冬至必吃的东西,也是过节平时待客的
必备美食佳肴。水饺因多种食材合成,营养价值更好更局。现在水饺已传至世界各地成为中华美食文化的佳品,享誉天下!
吃饺子,大团圆,举家欢,品味传统民俗文化,蕴含着平安吉祥、幸福健康。饺子从做到吃洋溢着合谐亲情的气氛,生动展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吃馄饨: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有"冬至馄饨年糕"之说,意即馄饨年糕都是冬至元旦的食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纪胜》载:"夫馄饨之形如鸡卵,颇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冬至吃馄饨,有纪念天地开辟,混沌化出万物之意。这可能与上古把冬至作为岁首的遗俗有关,因为岁首也有重新开始,万象更新之意。
关于吃馄饨还有一个传说: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中原,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杀人如麻。百姓恨不得食其肉,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 之音,呼作馄饨,以象征食浑氏与屯氏之肉,解心头之恨。并乞求战乱平息,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于是就形成了冬至家家户户吃馄饨的习俗。
随着时间流逝,馄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日常食品。现在馄饨的制作更为精细,各地有不同的口味,成为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称之为馄饨,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云手。
冬至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古时有个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生前作恶多端,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这个疫鬼最害怕赤豆,于是人们在冬至这天煮吃赤豆饭,用来避疫鬼,祛病防灾。这虽是神话传说,但不可否认,古人对赤小豆的药用价值已有了较深的认识。
从中药学看,赤小豆归心经、脾经、小肠经,功用主治: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治水肿 、脚气 、 黄疸、 泻 痢 、便血 、痈肿。对心脏 、肾脏有补益作用。是药食同源的食品之一。
江南地区还有冬至吃汤圆的习俗。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亲朋互赠。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中华民族众多,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民俗民风千姿百态,光辉灿烂。
四、冬至赠鞋
冬至节,民间有赠鞋的习俗。大约源于汉代的古礼。《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 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祥,履长纳庆″的句子。由此推断,汉代皇家有冬至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后来,传至民间逐渐演变成舅姑赠鞋帽于外甥与外侄了。送男孩,帽子多做成虎头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女孩,帽子多做成凤型,鞋上刺绣多为花鸟。每逢冬至日,农村的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相互欣赏,夸耀舅姑送鞋帽的刺绣手工,成为农家一乐。
现在,六七十岁的老人还会记得小时候农村娃娃穿戴的这些服饰,虎头,狗形,凤凰,天龙,花鸟刺绣在鞋帽服装上成为村庄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民风民俗是一种原始而又古老的文化现象,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眼见可及,耳闻有声,触之有形的文化形式。中华大地广袤,民族众多,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民俗民风,我国素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与别具特色的民俗风情,折射出着民族的精神与性格,民俗民风是华夏儿女沟通情感的纽带,是彼此认同的标识,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民俗民风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身为华夏子孙的每一位中国人都应传承发扬光大。